品名篇佳作,观世间百态,享人文情怀

图文/ 外先 总编辑/方孔

【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

秋意渐浓的昆明,在9月28日迎来一场思想交汇的文学聚会。本次活动由云南省报告文学学会组织,会长杨红昆主持。《文艺报》总编辑刘颋应邀与云南三十余位作家展开对话,为红土地上的文学创作注入新思考与新启发,如一场恰逢其时的细雨,浸润着云南文学的土壤。

刘颋首先分享了《文艺报》在报道文风上的转型实践。她指出,过去不少会议报道陷于程序化记录,内容枯燥。如今,《文艺报》已转向“见人、见事、见观点”的写作方式。以“作家回家”报道为例,以往多为行程罗列,如今则聚焦作家回乡的真情实感,捕捉与乡亲互动时的泪光、笑语与创作思考。她强调,好文章应有血肉、有呼吸,唯有展现鲜活的人物、生动的事件与独特的见解,才能触动心灵、引发共鸣。这一文风革新,不仅提升了报纸品质,也为写作者提供了参照。

面对融媒体时代读者注意力分散的挑战,刘颋介绍了《文艺报》在传播方式上的探索:将专业内容与大众形式结合,实现有效“翻译”。例如制作诗人郑愁予的短视频,融合诗歌评述、访谈与朗诵画面,生动呈现,其传播效果远超传统长篇评论。她认为,专业媒体需具备这样的转化能力,在保持专业内核的同时,激发更广泛群体对文学的兴趣。

《文艺报》的“博物馆笔记”栏目,也为创作提供了新思路。该栏目强调“你与博物馆不得不说的故事”,突破传统文物介绍的冷感。刘颋举例,刘醒龙写湖北省博物馆时融入个人观展体验,葛水平则以“与三星堆穿越三千年”为题展开文学对话,视角独特,引人入胜。她建议云南作家借鉴此路,结合本地丰富的文博资源,挖掘个人与历史的联结,写出既有知识厚度又有情感温度的作品。

“好素材就在身边”,是刘颋反复强调的观点。她以昆明东方书店为例,这家创办于1926年的老书店,见证了一座城的文化变迁,本身即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她也提到乡村书店进驻加油站等日常变化,认为作家应敏锐捕捉这些生活细节,将其转化为具有时代特色的创作素材。

关于文学“跨界”现象,刘颋持开放态度。她指出,当下许多作品难以归类,正体现文学的创新活力。写作者不必拘泥于文体界限,关键在于准确有力地表达内容。她鼓励云南作家勇于尝试跨界写作,融合多元元素,拓展文学的表现力与边界。

此次交流活动由云南省报告文学学会组织。该学会现有会员200余人,本次活动共30多位作家参与。与会者表示,将从刘颋的分享中汲取养分,在创作中持续探索、创新,以更多优秀作品展现云南文学的风采。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