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九天揽月——中国探月工程20年”展览在国家博物馆拉开帷幕。这场跨越时空的科技对话,以数百件珍贵实物、影像资料和月壤样本为媒介,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探月工程从“绕、落、回”三步走战略到“探、登、驻”长远规划的壮阔征程。二十年筚路蓝缕,中国航天人以“探月精神”为火炬,照亮了从地球到月球的38万公里天路,更点燃了建设航天强国的时代梦想。
回望探月征程,中国航天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从“嫦娥”问月到“羲和”逐日,从“天问”探火到“北斗”指路,问鼎苍穹、解密宇宙是中华民族历来不懈的追求。本次展览全球首次对比展出月球正面、背面样品,上百件珍贵实物与图文史料首度集体亮相,这些镌刻着时代印记的“太空信物”,不仅系统梳理了探月工程立项背景、技术攻关历程、里程碑式成就及未来深空蓝图,也见证了中国航天从追赶到领跑的跨越历程。中国奇迹在银河的闪耀雄辩地证明,中国人民有能力、有实力、有魄力在浩瀚苍穹书写令世界瞩目的东方传奇。
中国探月之路,是一部自主创新的突围史。从2007年嫦娥一号实现绕月探测,到2020年嫦娥五号携1731克月壤归来,从“玉兔”月球车突破月面极端温差考验,到“鹊桥”中继卫星破解月球背面通信难题,每一项成就都是对“卡脖子”技术的正面突围。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新时代新征程要续写航天奇迹,就要走稳、走好、走深自主创新之路,锻造更多攻克科研难关的“尖兵”“闯将”,把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成就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方能“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不断开创出发展新局面。
天路甚美,航程却艰。嫦娥四号登陆月球背面时,曾面临地形复杂、通信中断等多重考验,科研团队通过数万次轨道仿真、数千次避障算法优化,硬是将着陆精度控制在米级,让“不可能”成为“可能”。展览中陈列的嫦娥四号着陆器1:1模型,其表面每一道灼痕都是攻坚克难的勋章。当前,嫦娥六号、七号任务正瞄准月球极区永久阴影坑探测等世界级难题,新一代航天人应当以“钉钉子精神”接续攀登,将“越是艰险越向前”的信念写入苍穹,不断推进航天事业创新创优,接续实施好系列重大工程,为建设航天强国再建新功。
众力并则万钧举,群智用则庶绩康。航天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数百家单位、数十万名科研人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聚力攻关,才造就了今朝的问天盛举。探月工程的成功,是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的集中体现。400余家单位、30余万科研人员组成“国家队”,从哈工大研发的月球车自适应悬挂系统,到民营企业攻关的耐极端温度材料,无数“微光”汇聚成照亮月球的“星河”。那张泛黄的《探月工程总体立项论证会合影》,定格了二十年前“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初心。面向未来,从载人登月到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更需要传承“万人一杆枪”的协作精神,以集体智慧托举航天大梦。
揽月九天非终点,赓续奋斗即征程。中国航天正以探月精神为坐标,在浩瀚星海书写新的传奇。探月精神跨越二十年的精神火炬,必将指引中华民族在建设航天强国的征途上,续写更多星辰大海的东方诗篇。
供稿:东双沟镇(张 敏)
原标题:《洪声E评 | 揽月廿载路 航天强国再启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