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文件明确指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农业新质生产力”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更是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举措。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始终将粮食安全置于重要战略位置。近年来,通过土地制度改革、耕作设备升级、农业技术攻关等一系列举措,我国农业生产力稳步提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4130亿斤,连续21年实现丰产,并在连续9年站稳1.3万亿斤的高基点上实现了新突破。然而,粮食产量的持续增长并非易事,我国粮食供需“紧平衡”的现状仍未改变。受人口增长、资源消耗、环境变化及国际局势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国粮食安全仍面临诸多挑战和风险。传统高投入、高消耗的农业模式已难以满足发展需求和市场变化。因此,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概念,强调重构绿色、智能的农业生产方式,推动农业全链条升级。通过科技应用、生物育种、智慧生产等手段,推动农业生产智能化、环保化,将有效提升粮食产量、质量和生产效率。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兴旺,而“新质生产力+农业”正是当前抓好“三农”工作的核心举措。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既是应对时代挑战、提升农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从生物育种技术大幅提升粮食单产贡献率,到智慧农业系统的广泛应用;从旱作农业、节水灌溉、减损技术推动集约节约型农业发展,到无人机植保的大规模推广,农业新质生产力正通过智能化、生物化、数字化等手段,逐步打破传统农业的局限,推动农业生产模式变革,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此外,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优势不仅体现在生产环节,还强调补链延链强链,通过农产品加工形成特色产业集群,提升附加值。激活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一池春水”,将助力培育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加快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需从多方面入手,形成全方位的推进机制。政府应发挥改革“指挥棒”作用,健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奖励激励制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通过财政补贴、金融贷款、税收优惠等形式,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快高端农机、生物育种、智慧农业等关键核心技术的协同攻关,推进种业振兴和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同时,要在生产基地、农科院校、农业企业之间搭建更多合作平台,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和应用,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营造良好生态。此外,还需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农人”,鼓励科技人员、大学生返乡创业,组织技术特派员深入田间地头宣讲指导,打通农业新质生产力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展望未来,我们坚信,在多措并举的推动下,农业新质生产力必将在广袤的田野上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坚实支撑!

供稿:东双沟镇(张敏)

原标题:《洪声E评 | 以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乡村振兴 擘画农业强国“新蓝图”》

阅读原文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