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海徐汇成功举办了2025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主题为“模塑全球无限可能”,为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勾勒出一幅开源共享与场景深耕的发展蓝图。此次大会吸引了近4万名开发者和300多家龙头企业参与,不仅展现了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创新活力,也为全球AI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国方案”。
开源开放,构建普惠共享的技术底座。大会期间,各大科技公司纷纷发布多模态模型、新技术框架和多重架构模型,中国AI企业正从技术追赶转向开源开放的生态构建。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代码开源上,更通过社区共建形成了技术迭代的正向循环。开源开放的技术普惠性在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发挥了显著作用。例如,复旦大学漆远团队通过开源医疗影像分析模型,使基层医院能够以低成本实现CT影像的智能诊断;AI开源社区联合高校开发的教育大模型,已覆盖全国500余所中小学的教学场景。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开源贡献者数量跃居全球第二,普惠共享的技术底座正随着技术的迅猛发展不断成为现实。
数据筑基,打破垂直场景的应用瓶颈。面对AI技术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难题,高质量数据集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库帕思科技推出的“语料普惠计划”,计划打造300个稀缺行业数据集,直击当前AI训练数据结构性短缺的痛点;上海启动的“模塑申城”行动,通过建立医疗、工业、金融等领域的可信数据空间,已促成32个垂类大模型落地应用;河北农业大学开发的农业遥感大模型,依托卫星影像、气象数据等多模态数据集,实现了病虫害预测精度提升至92%。这些实践与中央“开展人工智能+行动”的构想高度契合,为解决数据孤岛,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
深耕多元领域,释放产业智能化乘数效应。大会期间集中签约的300余项垂类应用,标志着AI技术正从实验室走向生产车间。在医疗领域,商汤科技与太平洋保险合作开发的智能核保系统,将保单审核时效从3天压缩至20分钟;在工业领域,阶跃星辰与智元机器人联合研发的具身智能系统,实现了核电站设备巡检效率提升400%;在实体经济领域,稀宇科技与中软国际合作的智慧航运系统,借助多模态大模型实现船舶调度效率提升25%……深耕多元领域,人工智能正加速与各类场景融合,不断释放出产业智能化蝶变升级的乘数效应,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加速迈进。
这场大会不仅是全球技术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产业生态的深度重构。当中国AI企业以开源开放的姿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以数据治理破解场景落地难题、以跨界融合重塑产业逻辑,人工智能正从“赋能工具”升华为“创新引擎”,真正成为驱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通用技术。
供稿:岔河镇(朱子怡)
原标题:《洪声E评 | “模”塑全球 解锁AI发展新密码》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