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熙宁九年(1076),从夏末至岁暮,历时约半年①,秦观陪同乡前辈孙觉(莘老)漫游汤泉,写下许多相关的诗文。据徐培均《秦观年谱》转引清代秦瀛《重编淮海先生年谱》,“同孙莘老、参寥子访漳南道人于历阳之惠济院,浴汤泉,游龙洞山,谒项羽祠,极山水之胜,得诗三十首,《汤泉赋》一篇。”②
秦观于次年九月作《游汤泉记》,篇末总结说:“盖自高邮距乌江三百二十五里,凡经佛寺四,神祠一,山水之胜者二,得诗三十首、赋一篇。至于山林云物之变,溪濑潺湲之音,故墟荒落晨汲瞑舂之状,悠然与耳目谋而适然与心遇者,盖不可胜计。呜呼,兹游之所得可谓富矣!”
因各种原因,秦观所谓“得诗三十首”,已难以逐一弄清篇名及其内容,兹据徐培均《淮海集笺注》及所编《秦观年谱》、清人陈廷桂《历阳典录》等文献,将根据较为确凿之秦观游汤泉诗罗列如下,并略作注解。
(今汤泉惠济寺内景之一)
(1)《过六合水亭怀裴博士,次韵三首(次莘老韵)》③
其一:
昔同裴博士,酌酒俯庭柯。晚岫潭潭碧,风池瑟瑟波。苍崖遗老没,白首故人过。转眄成陈迹,劳生可奈何。
其二:
晚憩孤亭上,羸骖系断柯。荒门寒带路,空槛阔增波。往事青山在,余生白鸟过。诵言成绝唱,亹亹迫阴何。
其三:
折柳相从地,重来失旧柯。林光延晚照,岸影动微波。隔浦檀栾密,当檐翡翠过。主人成异物,搔首奈情何!
【注解】
此三首载徐培均《淮海集笺注》卷第七。水亭,在六合城西门,秦观一行经过之地。裴博士,其人不详,读诗可知其时已经去世。“其一”诗句“昔同裴博士”“白首故人过”云云,可知应为孙莘老作。“其三”当为参寥子作,宋人所刊《参寥子诗集》,题作《和孙莘老<经六合西门水亭怀裴博士>》。此题下仅“其二”为秦观诗。
(2)《次韵莘老<初至汤泉>二首》
其一:
夹路山重复,参天树老苍。一区成小市,数埒引温汤。洗沐同幽客,餔餐就梵坊。未输朝市子,斗酒得西凉。
其二:
年华行已老,林莽尚葱苍。地胜连龙洞,泉温注鬼汤。人风远城市,钟梵近僧坊。九夏来投锡,栖心应更凉。④
【注解】
此二首载徐培均《淮海集笺注》卷第七,为初至汤泉时所作。陈廷桂《历阳典录》卷六云:“惠济汤泉,在江浦西四十里,旧属和州。”并载此诗,题作《和莘老<初至汤泉呈庆禅师>》,又载孙莘老首唱诗,题作《初至汤泉呈庆禅师》⑤。庆禅师,时称显之长老,又称漳南道人,时驻锡惠济寺。“其二”亦收录于宋人刊《参寥子诗集》,又诗句“年华行已老”云,故当为参寥子作。此题下秦观诗亦仅“夹路山重复”那一首。
(3)《和孙莘老<游龙洞>》
苇萧传火度冥冥,乍入清都醉魄醒。草隐月崖垂凤尾,风生阴穴带龙腥。壁间泉贮千钟碧,门外天横数尺青。更欲仗筇留顷刻,却疑朝市已千龄。
【注解】
此篇载徐培均《淮海集笺注》卷第八。龙洞,在今老山之龙洞山之阳。秦观《游汤泉记》云:“越三日,乌江令阎求仁来。求仁,余乡友也。遂与俱行,东南驰八里,至龙洞山下,弃马而徒步。山形斗起蒙龙,曲道尤难登。扪萝进者五里,然后至其山椒。……自山椒转而西南,盘纡往复。又二里而龙洞,其上巃嵸崟岑不可穷竟,门则大穴也,渐下十数丈,窅然深黑,日光所不及,揭炬然后可行。腹中空豁,可储粟数万斛。”所叙路径、里数、龙洞规模,正吻合今之实情。古今皆有学者指龙洞在今之安徽省和县或含山县,难免牵强附会之误。
(4)《还自汤泉十四韵》
岁晚倦城郭,联骖度嶪峨。天黄云脚乱,村黑鸟翎讹。潦水侵生路,晴天落慢坡。澄江练不卷,温井鉴新磨。渔火分星远,沙鸥散点多。霸祠题玉箸,龙窟受金波。琬琰存吴事,儿童记楚歌。孤龛瘦居士,双塔老头陀。飞鼠鸣深穴,胡蜂结巧窠。晚参圆白足,昏梵礼青螺。云驭沉荒甃,仙舂没浅莎。杖藜从莫逆,谈笑入无何。惨澹日连雾,萧骚风转阿。华清俄梦断,回首失烟萝。
【注解】
此篇载徐培均《淮海集笺注·后集》卷第三。徐先生认为首句“岁晚倦城郭”点名此诗作于是岁之末,从而推断秦观等人漫游汤泉当结束于熙宁九年之末。
(5)《题阎求仁虚乐亭三首》
其一:
禅房幽构径弯环,噪鹊鸣鸠尽日闲。隐几冥濛超物表,画图彷佛见林间。褰帘云吐池中月,岸帻天横竹外山。秋兴已阑成丽句,板舆时此慰慈颜。
其二:
长官平昔嗜林丘,僧与开亭待胜游。修竹回环扶碧瓦,小池方折转清流。春深鶗鴃催诗句,夜静蟾蜍入酒舟。只恐政成留不得,县人空此忆韦游。
其三:
谁构新亭近翠微,似教陶令狎天机。池光引月来檐庑,竹影疏风到客衣。爱酒有时携玉斝,无弦聊自拂金徽。人间此乐应无几,肯向良辰与物违?
【注解】
此三篇载徐培均《淮海集·笺注》卷第七。徐先生以为依次为孙莘老、秦观、参寥子之作。阎求仁,名木,苏辙《栾城集》卷二十八有《阎木太学博士告词》云:“木才质端厚,学有原本。”《历阳典录》卷六云:“虚乐亭,在乌江广圣寺。”此题下秦观诗仅为“其二”一首。
(6)《题汤泉二首》
其一:
满斛泠泠注不穷,幻尘干慧洗皆空。法流水接诸天上,神瀵香闻一国中。金粟示为除病恼,跋陀仍已获圆通。马蹄又入风埃去,回首吴吟谢迮翁。
其二:
温井霜寒碧甃澄,飞尘不动玉奁清。老翁仙去羸骖共,太子东归废沼平。据石聊为宝陀观,决渠还落堰溪声。浣肠灌顶虽殊事,一洗劳生病恼轻。
【注解】
此二篇载徐培均《淮海集·笺注》卷第七。迮翁,《四部备要·淮海集》此篇末注云:“汤泉有逅迮翁。”查江浦县志各本,不见此人名。待查《和州志》。
(7)《马上口占二首》
其一:
向晨结束争长途,利风刮面冰在须。冈穷得水马不进,雾暗失道人相呼。悠悠旁舍见汲井,轧轧隔林闻挽车。游目骋怀自可乐,勿忆乡县增烦纡。
其二:
霜风稜稜万木枯,梅花破萼犹含须。田家往往事游猎,追逐狐兔相号呼。微茫山中起狂烧,隐约林梢低日车。马头渐觉有佳趣,勿厌阡陌多萦纡。
【注解】
此二篇载徐培均《淮海集笺注》卷第四。或以为“其二”为参寥子和作。按,此二篇写冬景,“其一”末句“勿忆乡县增烦纡”写思乡,“其二”首联“梅花破萼犹含须”,故而当作于自汤泉回高邮途中,时当冬季。
(8)《次韵参寥莘老》
迅风薄高林,万象号虎豹。纷披枳与棘,尔复鼓狂闹。我垣既已颓,我栋又以挠。岂无一木枝?横力难与较。黎明忽自罢,晴日射鱼罩。死水失狂澜,衰木回故貌。劳生真梦事,往趋如睡觉。炊黍焚黄鹑,吾其理归棹。
【注解】
此篇载徐培均《淮海集笺注·后集》卷第一。徐先生认为亦作于熙宁九年末。首句“迅风”二句写北风乍起,结局写思归,皆与游汤泉时情景相合。⑥
(9)《落日马上》
日落荒阡白雾深,紫骝嘶顾出疏林。回头己失来时路,杳杳金盘堕翠岑。
【注解】
此篇载徐培均《淮海集笺注·后集》卷第四。徐先生认为这首绝句应作汤泉漫游途中。“金盘”喻落日,“翠岑”指青山。秦观《游汤泉记》云“弃马而徒步”,“是日风曀,望建业江山,蟠龙踞虎之状,皆依约而得之”,“景夕,还惠济”,归时当复为骑马。诗中所写情形,与此吻合。
(10)《和莘老<显之禅老欲以草庵见处作诗以约之>》
橡叶冈头释马衔,区中奇观得穷探。岸空飞鼠声相应,江静群峰影倒涵。居士碧云裁秀句,道人哀玉扣清谈。偶成二老风流事,不是三乘宿草庵。
【注解】
此篇载徐培均《淮海集·笺注》卷第九。原题《再用韵》,诗前为孙莘老首唱诗《显之禅老欲以草庵见处作诗以约之》,云:“汨汨尘劳不自堪,驼裘鞭马度晴岚。洞天窅窕清都邃,神水歊蒸翠釜涵。列岫过霜仍晻暧,双松迎腊正骖驔。此心久已蒙师指,更许山中为结庵。”作于熙宁九年冬。秦观《寄老庵赋》云:“或问:‘孙先生之游汤泉山也,尝于佛祠之旁、二松之下,诛薙草茅,平夷土涂,规以为庵,曰寄老焉。子时实从,与见其事……’”又《游汤泉记》云:“孙公爱其地胜,欲寄以老焉,因请名曰寄老庵,相率作诗以约之。”
如上所述,秦观游汤泉所作诗得以传世者,凡十一二首,约为所谓三十首之三分之一。次年秋,即熙宁十年九月,孙莘老寄老庵建成,秦观为此作《寄老庵赋》。是年漳南道人自汤泉来,秦观又作《游汤泉记》,云“明年,漳南自汤泉来,会于高邮,追叙去年登临之美,且叹日月之速,盛游之难再也。因撰次之,以备汤泉故事,时与同好者览之以自择焉。”
秦观这些诗、赋、记勾画了汤泉漫游的行踪,展现了秦观及其师友(孙莘老、参寥子、漳南道人、阎求仁等)生活历史的一部分细节,也为中国文学史、文化史保存了一段珍贵的资料,为后人提供了“神入历史”的巨大空间。
2023年5月29日
注:
①秦观《游汤泉记》末句:“明年,漳南自汤泉来,会于高邮,追叙去年登临之美,且叹日月之速,盛游之难再也。因撰次之,以备汤泉故事,时与同好者览之以自择焉。熙宁十年九月记。”徐培均《淮海集笺注·秦观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一版,第1644页。徐先生说:“赴汤泉时当在夏末……归时当在岁暮。”
②徐培均《淮海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一版,第1644页。
③徐培均以为“其一”为孙莘老作,“其二”为秦观和作,“其三”或为参寥子作。参见徐培均《淮海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一版,第272页。
④宋宁宗时眉山文中刊《淮海文集》(残本,现藏北京图书馆)以为此篇为参寥子和作。诗句“九夏来投锡”云,可证此篇为僧人参寥子作。
⑤《历阳典录(点校本)》卷六,安徽人民出版社,2018年11月第一版,第81页。
⑥徐培均《淮海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一版,第1338页。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