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江浦韩氏算是文学世家,各有文集留传至今:祖韩廷秀,进士,遗作《双牖堂诗文集》;韩印,乡试副榜,生前即刊印自选诗集《尚简堂诗稿》;印子韩闻南,捐纳得官,名列清代词人,其《雪鸿吟馆词》在今人所编《清词文献丛刊·第一辑》可以读到。本文着重考述韩印事迹。

  韩印(1804—1889),字伯符,号介孙,江浦人。其祖父韩廷秀,乾隆间进士,筮仕广西马平知县,到任始一周,忽然病死;一说自缢死。其父讳贻恂,字伯雅,庠生,亦青年早逝。韩印享年86岁,看来“寿命”即使是在一个人家内部也不是均等的。

  韩印生于嘉庆九年甲子(1804),五岁失祜(丧父),二十岁(道光三年,1823)入县学,二十三岁失恃(丧母),四十一岁(道光二十四年,1844)甲辰恩科乡试中副榜,可谓考运不佳

  科举时代会试或乡试,除正榜外另录取若干名,列为副榜。清代只限乡试有副榜,可入国子监读书,肄业后可谒选教谕、训导一类低级教育官员,算是脱去布衣、登入仕籍。甲辰年(1844)冬,韩印以乡试副榜生资格入京,就学,候选,至道光二十七年(1847),始获新阳县训导一职。

  新阳县,隶属苏州府,雍正三年(1725)分昆山县置,二县同城而治,治所即今昆山市。光绪六年《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卷十三《职官》(刻本第40页)载:“韩印,介孙,江浦副贡,道光二十七年(1847)任新阳县训导,(后)改官直隶知县。”

  新阳县不设“教谕”,故而他这个“训导”担负全县诸生教育、民众教化的全部责任。韩印在任上也很有作为:为烈妇雪冤立碑;捐建木坊,刊刻题准的贞烈节孝各姓氏,予以表彰;尤其是竭力倡建乡贤顾炎武专祠,并作文首倡筹资以购置顾氏专祠祭田。《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卷四十八《艺文六》录存韩印《募建顾乡贤专祠及堵何祠增置祭田引》《堵何二公祠记》等两篇文章,从中可见许多相关的历史细节(比如韩印大力促成顾炎武专祠的初创)及韩印努力振兴当地文教事业的良苦用心。(原文见本篇“附录”)

  任训导期间,韩印一家居住在玉山(在昆山市,今名玉峰山)。咸丰三年(1853),南京城陷落于太平军,改名天京,苏州城、昆山城一带报警,许多熟人也陆续迁居玉山。韩印及其师友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将这一片僻壤视作世外桃源。《题姚少粱同年<江南景物思前度><河北山川作壮游>两画册》诗句“惆怅昆峰遗片玉,十年坛坫记赓酬”,说的就是韩印僻居山中的生活,以及后来终于逃离玉山、作别良友的心情。

(韩印诗集《尚简堂诗稿》封面)

  据韩印诗集《尚简堂诗稿》卷八《北来集上·序》,“自丁巳改官直隶,三权紧县,一典方州。”丁巳,为咸丰七年(1857),据此可知韩印任新阳县训导长达十年(1847—1856)。

  咸丰七年(1857)三月,韩印奉檄入京接受新的任命。《泰安道中寄家》诗云:“年来无计避昆炎,重上征车意转恬。鲁酒味超南酒淡,枣花香较桂花甜。车中诗就教儿和,客里衣单唤仆添。转盼皇都瞻喜气,佳音早晚慰香奁。”昆炎,指战火。脱离战火,临近皇都,诗人这才能够感觉得到鲁酒味浓、枣花香甜,这首诗写的正是韩印人生第二次赴京途中的暗自庆幸!

  韩印抵京后历官不够清楚,兹查有关方志以及韩印诗,大体勾勒如下:

  咸丰十年庚申(1860)、十一年辛酉(1861),署任(户部)粮台襄事,出差多伦诺尔(在今内蒙古)。

  同治二年癸亥(1863),署肥乡知县。一年。

  同治六年丁卯(1867),署南和知县。二年。

  同治八年己巳(1869),署昌黎知县,二年。

  同治九年庚午(1870),擢升实授保安知州,三年。

  同治十一年壬申(1872),量移延庆知州;加运同衔,赏戴蓝翎。

  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量移蔚州(萝川)。

  光绪元年乙亥(1875)、二年丙子(1876):回任保安知州,两年。

  光绪二年(1876)之后历官失载,韩印或许正在这一年告老还乡。南方战火早已熄灭,尽管韩老先生内心强大,能够随遇而安,“偷闲集吟侣,随地有亲知”,毕竟漂泊天涯二十多年,年逾古稀(时年73岁),狐死首丘,何况“游宦三千里,思乡十二时”呢?“但得了公私,即当返林薮。优游养余年,或可企黄耇。”

  在保安知州任上,韩印积极有为。《保安州续志》卷一记载,知州韩印于同治九年率同教佐劝捐绅民,将城内外濠沟一体挑挖,并将城关、街道一律修垫,工竣请奖凡出力人员,顶翎功牌,赏给有差;州城里马神庙坍圮,光绪元年知州韩印重修。

  韩印又能体恤民间疾苦,为改善民生慷慨解囊。该志卷一记载,桑干河于春季冰开时波浪湍急,舟渡维艰,贫苦无资者辄为所阻,同治十一年知州韩印捐廉六百吊铜钱发典当行,按月一分五厘生息,岁终呈交,发给船户,用以补偿免收的穷人摆渡费;又城西义冢,久无隙地,同治十二年州牧韩印捐廉俸铜宣钱三百二十吊,购买延寿寺僧人佛珍水田三亩四分九厘,将此地立石为界,施舍贫民作为义冢。延寿寺内另立碑备考。新州书院经费一向左支右绌,光绪二年四月,知州韩印捐廉纹银一百两,发给当行,按月一分五厘起息,生息归入书院,当行呈交、书院呈领,案卷历历,俱存礼房备查。

  该志卷四《艺文》收录韩印七绝一首,题为《保安郭外初见水田》,诗云:“水塍一带泛微蓝,渐有秧针小似簪。惆怅故园荆棘满,可能塞北当江南?”故乡之思溢于言表。

  韩印卒于光绪十五年己丑(1889),享年86岁。明清时期地方有“重游泮宫”之典礼,凡入县学满60周年而又在世者,学校为之举行庆祝活动,作为曾充秀才而享高寿的庆典。据《江浦埤乘》卷十三《重游泮宫》一节载,韩印于道光三年癸未(1823)入县学,光绪九年癸未(1883)入学满60年,县学为举行重游泮宫礼,时年已80岁了,又六年后去世。

  韩印生前辑录自己的诗集,于同治十三年(1874)刻成《尚简堂诗稿》十卷,留传至今,此后十数年诗稿无存,因而其晚年事迹也无从考述,不能说不有些遗憾。

  今人对韩印诗亦有研究,其中《<金陵诗征续>视阈下的道咸以来金陵诗坛》作者刘荣丽见解颇中肯綮,可供参考:“韩印早年亦曾追陪同邑汤贻芬、侯云松辈诗酒文宴,才情洒落,抒情赋物曲达其情,又因为官边邑多年,于边地奇情壮采多有描摹,《尚简堂集》中古今体诗作真率自然,时见风神远韵之隽致语,饶有风味。与苔岑社诸子相较,虽然宦途顺畅,然而根柢性灵情韵却是殊途同归,并无二致。”

  其实,韩印散文也写得很出色。晚年所作一篇《萧翰卿、唐卿补传》,收录在晚清陈诒绂编纂《续金陵文钞》中,写好友在咸丰战乱里的遭遇,有宏观叙事,有微观细节,文笔摇曳多姿,感情丰沛,读之令人嘘唏。

(韩印散文《萧翰卿唐卿补传》书影)

  海翁作《萧翰卿传》,特详其扬州以后事,而死难时事亦多未及,又惜不为从兄翰卿立传,故传以补之。

  唐卿祖某,以拔萃科为四川酉阳州判,唐卿总角随任十数岁,丁祖忧回金陵,从印受业,终身不易师。印授徒妙相庵,唐卿篝灯请业,漏三下方去。癸巳甲午间,印失馆窘乏,唐卿尝橐米以助晨炊,故内子于印诸徒辈中,唐卿与孔润生广泽尤啧啧称其贤。至今唐卿死粤寇之难,而润生亦先期逃出,仍死于常熟旅中,哀哉!

  唐卿诗、文皆好使气,往往驰纵,不中有司,绳君久之,乃以考古冠其曹,补江宁府学博士弟子,此详于海翁《传》中者也。唐卿“六艺”外,颇旁及巫覡医卜之术,弛跅屡空,乡塾训蒙,人多以术士目之。其为人短小臃肿,亦无有识其底蕴者。入庠序,成家室,游于扬,稍丰于财。时印已训导新阳,送试归里,三数年一面,其踪迹不甚悉。及癸丑殉难后,遇其邻人述唐卿矢死之先,以余财数百十金,属其数岁子于金伟侯室人龚至,今龚未知逃出否,或传唐卿子旋被贼攫去,孤遗之存亡盖不可知!

  唐卿既以诸生殉节,翰卿乃以微服易名,困苦屈辱,受贼鞭箠,年余始乘间逸出,谒向军门,谒张总统,皆奇其言,然卒不能用。印于姑胥万年桥上遇翰卿,须发皤然,吁老矣!前数年闻其凶耗,以课徒殉于乡。其子谦,少时颇跳踉,喜与鸡鸣狗盗之雄相往还,翰卿束之严,乱后尝跨骊驹,牵数壮骡,省其父于金陵大营,近已不得音耗,成败存亡亦不可知。

  方金陵城之未破也,方伯祁公招翰卿与王蔗芗入幕,深加倚重,翰卿与蔗芗亦殚心谋画。会事去无可挽回,方伯呕血亡,蔗芗殉而翰卿逸。

  初印自外家十五岁归桑梓,从先馀亭伯受业,翰卿已肄业馆下,故印于金陵友朋,识翰卿最先,亦最契。记家塾雪月之夕,与翰卿讲于中庭,觉不快,开户出,大踏步于街衢,高谈雄辩,旁若无人;又不快,相与鸡笼山顶,踞石齿上仰首狂呼。时深夜,居民皆惊起。尝与翰卿观剧,有小不平事,翰卿眦欲裂,发上指,左右叫跳,呼人报复,无应者。翰卿奋然曰:“倘遇军警变,强寇在前,劲敌断后,此时存亡呼吸,招人救援,又谁应者?”印应声曰:“此时坐视不救者有一人,曰萧翰卿。”翰卿愕然,印乃徐解之曰:“剧场小,故翰卿乃眦裂发指奋不顾身如此,至军国警变,强寇在前,劲敌断后,存亡呼吸,招人救援,而吾翰卿之气,久已尽矣,将何以应!”相与狂笑而罢。及癸丑之变,吾言不幸而中!顾江南浩劫,当事有大权力者不能救,独责吾翰卿一老诸生哉?

  翰卿豁达大度,不事生产,数奇,艰于进取,始以占籍金陵,为学校所攻,归试于合肥,不得意,齿将壮,仍以上元籍入县庠,历岁科,数试始食廪饩。曾祖际韶,乾隆乙酉进士,官御史。祖某,两淮新兴场大使。父某,号鞠如,工诗善弈,与李松石、范西坪诸老为友,《邗上弈谱》载其数局。翰卿初名增,继更名人俊。

  韩印曰:萧为合肥旺族,其来金陵一支,丁亦颇繁,不二十年凋丧殆尽!翰卿尚有从叔晓庵。晓庵工诗,印每偕其竹林,吟啸北山之巅。

  晓庵乱前死,唐卿乱时死,翰卿逃出而亦死。呜呼,人生存亡聚散,极难为怀,况在烽烟浩荡之际!

  执简叙述,涕泗承颐,岂欲与海翁争笔墨之胜耶?

  战火四起,掌权者一时四处逃窜之际,当然无法责求一介老书生挺身而出,扶持大厦于既倾!门生萧氏一家只得将生死系于烽烟浩荡之中。个人的秉性哪怕再善良,再戆直,再有血性,个人的后天再努力读书求上进,学富五车,文质彬彬,一旦遭遇历史少见的兵燹,大多化作灰烬!

  韩印所编录其祖父韩廷秀遗著《双牖堂文集》《双牖堂诗集》,外加自选诗集《尚简堂诗稿》,皆存于今世,比同时代其他文人,算是比较幸运的了。

  韩印有独子,名闻南,字薰来,善篆隶,曾为乃父自选诗集题名。韩印《七十自寿》谓:“吾儿最倔强,未定龙虎狗。七试艰一第,不甘终畎亩。浙水作宰官,判尾能书否?功名付后人,耄荒徒自咎。”耄荒,老糊涂的意思。虎父犬子,闻南参加科举七试不一中,最终靠父亲捐纳买得“仕籍”,得任浙江遂安知县。然而闻南酷嗜诗词,却无心做官,频频出席当地文人雅集,成为所谓“西泠十子”之一,作品入选《西泠酬倡集》。因为不能胜任,不几年知县被免。《清实录·光绪朝实录》卷之一百五十九:“……遂安县知县韩闻南,听断欠明,才具稍差,均着以县丞降补。”然而韩闻南有作品集《雪鸿吟馆词》(同治十三年刻本)传世,今收入《清词文献丛刊·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均收藏有韩闻南《雪鸿吟馆诗存三卷(燕南集、浮槎集、西陵集各一卷)附补编一卷》光绪十四年金陵龙文斋刻本。

  求仁得仁,官场少了一个庸官而已,文学史上却多了一个诗人,于公于私,这个结果都还不错!

  2024年11月2日

据韩印诗集《尚简堂诗稿·卷九·七十自寿》,“甲子吾以降,丙寅月居首”,韩印生于嘉庆九年甲子(1804)正月。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第1397页)谓韩印卒于1889年。

韩印自述:“五龄失祜……二十三而先慈弃世矣,痛哉!”语见其《尚简堂诗稿》卷八《北来集上·题王贤母张太恭人<雪窗课子图>》句间注。

韩印读书求学经历,另可参考刘荣丽论著《“金陵诗征续”视域下的道咸以来金陵诗坛》考述:“韩氏少从同里曹士蛟、顾槐三问学。补诸生后入钟山书院,为山长蔡世松、温葆深、胡培翚所赏。胡氏家学渊源,精深三礼,其门下弟子众多。韩印交游其间,与邑人杨大堉、汪士铎、马寿龄等尤善。”

咸丰十年(1860)五月,苏州城始陷落于粤匪而前此三年,韩印已赴任京畿。
民国《肥乡县志》卷二十六《职官》,韩印于同治二年署知县,当年杨敏楠回任。

民国《南和县志》卷六《职官表》,同治六年韩印署知县,七年裴福德到任。南和县:在河北省南部,清属顺德府。

民国23年陶宗奇《昌黎县志》卷六:韩印署任知县于同治八年。同治九年,浙江钱塘张上鶴任。昌黎:明清永平府属县,今河北省昌黎县洪武四年改平滦府置永平府,治卢龙县今属河北),直隶京师。

光绪三年《保安州续志》载,韩印于同治九年至十一年(18701872)任保安知州,且光绪元年、二年(18751876)又回任两年。保安州:元后至元三年1337改奉圣州置,洪武初废,永乐十三年 (1415) 复置,属京师景泰二年1451移治今怀来县西北新保安镇清还治今涿鹿县,属宣化府。

运同:官名,本为同知盐运使司事的简称,后成为正式官名。清代在盐运使之下,置分司运同、运副。运同从四品,运副从五品。分掌驻地盐场等事。

韩印《尚简堂诗稿》卷十《序》:甲戌量移蔚萝。蔚萝:蔚州亦名萝川此处指蔚州。蔚州:北魏永安中置,屡经变迁,唐代辖境相当今山西省灵丘、广灵、天镇及河北省蔚县、阳原、涞源等地,辽始有缩小,清代仅辖今蔚县,直隶宣化府。

诗句见韩印《尚简堂诗稿》卷十《溯洄亭望壶流河》;“但得”四句,引自卷九《七十自寿》。

韩印在保安事迹,均引自光绪三年《保安州续志》(台湾成文出版社,民国五十七年版),分别在第28页、第32页、第39页、第45页、第109页。

韩印卒年,根据刘荣丽论著《“金陵诗征续”视域下的道咸以来金陵诗坛》

韩印诗集《尚简堂诗稿十卷》编入国家清史委员会编纂《清代诗文集汇编》第六一六册。

见该论著电子版第122页。

癸巳甲午:道光十三、十四,18331834年。

粤寇之难:指太平天国运动,咸丰三年癸丑(1853)占领金陵城,同治三年(1864)湘军攻克九洑洲堡垒(在今南京市浦口区江边),收复金陵,战乱长达十数年,生命、财产、文化遗产等损失难以计数。

送试:犹今人之送考;韩印任昆山新阳县教谕,须陪同本县考生到南京参加科举考试。

姑胥万年桥:桥跨苏州城西护城河,今仍在。姑胥,指苏州。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