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清末金陵藏书家甘元焕说:江浦有“二山”,二山者,明庄定山(庄昶)先生、清则刘大山(刘岩)先生。定山以不奉诏作鳌山张灯诗,上《培养圣德疏》,直声震朝野;大山则著《太学生伏阙上书论》,知名于时,却得罪朝野。刘岩四十八岁时更名考中进士,授翰林编修,参编《康熙字典》,五十六岁时因株连于戴名世《南山集》文字狱,被逮入狱,五年后病死于军营。有《匪莪堂文集》《大山诗集》传世。  


  刘岩(1656—1716),清顺康间江浦人,名闻天下,但各类史料有关其生平事迹的记述多有含糊、错讹,本文依据有关文献,予以梳理考辨,庶能切实可靠地还原其生平及其主要事迹。

  刘岩,字大山,号无垢,本名枝桂,字月丹。先世于元末避乱,由山东迁居东葛城,再迁浦子口,居浦口城万峰门外,中年后购屋于金汤门内。高祖恩,曾祖选,祖源泮,世业农。父应奎,姜宸英志其墓。母曹氏,继母张氏。弟三,国祯、国祥、国瑞。妹二,大妹,曹氏所生,嫁同邑乐氏,二十五岁守寡。

  一、十八岁始为参加科考而发愤读书

  刘岩生于顺治十三年(1656)二月二十二日亥时。六岁丁母艰,弱冠(1675)入县学。二十二岁时(1677)丁父艰,康熙二十五年乙丑(1685),时三十岁,拔贡入太学,肄业。

  按目的划分,读书有二义,一为读经以备科举,一为读书以求真知,刘岩为科举而读经书,自十八岁始。项维正《雍正江浦县志》卷七“刘岩传”说刘岩“年十八始知读书”,光绪十七年《江浦埤乘》“刘岩传”也说“岩少从其父贳酒,年十八始知读书”,都是指读书应试。刘岩仅用两年时间读“四书五经”,“下帷攻苦,无间寒暄,博极经史”、“成诵即终身不忘”,竟于弱冠(二十岁)之年考入县学,亦可谓聪颖异常。刘岩《西林寺壁记》一文写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彼时尚未成进士,成进士后该文被寺僧刻石嵌于西林寺壁中。刘岩在该文中自述读书于西林寺中经历,并对这座野寺充满怀念之情。篇幅不长,抄录如下:

  余少而慨然有读书之志。十七八岁时,尝抱残书数十卷于城西西林寺读之。寺在山谷间,人迹罕到。其地多松栝、梧桐、冬青、石楠诸树。西偏有石阁,藏所谓五千四十八卷者,余读书之暇尝翻阅之。居石阁下二年余,盖其时读书固无间于寒暑也。

  洎后家事滋益出,又以贡于京师,数数往来于齐鲁燕赵之郊,露宿风餐,戒朝奔暮,卒卒无须臾之隙。其或登高眺远,太息思归,则故乡之城郭、村墟有庶几望见之者,而寺则吾少时所读书处,尤依依念之。乃今复至寺中,经行石阁之下,屈指自余十七八岁后至今忽二十四年矣!

  回思余少时之有志于读书者,于今犹未遂其志焉。然转盼之间,形容已衰悴,鬓发已萧条,自顾意气精神迥不及少时之盛,而徒驰驱于道路,展转于饥寒,微独频年所欲读之书不暇以读,即少时于寺中所诵习者且忽忽忘之。苏子瞻曰:“万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宁非痴。”余诵此语,为之唏嘘流涕。寺中树木病且朽,多斧为薪,惟旧日读书窗前仍有瘦竹数竿,深可慨也。

  余悲夫日月之如流而不可复返者,乃喟然书之,以纪于寺之壁。

  刘岩在另一篇文章中自述:“余稍长,知读书,时诸弟妹五人皆尚幼。……余挟册琅琅哦诵于其内,诸弟妹环左右而听之,而余意殊欣然。”刘岩季弟仲山《条举先生质行》一文记述其兄苦读情形:“公嗜学,昼夜不倦,家大人禁之,则窃油置床下,俟人静,复篝灯默诵。或未即成诵,则自跪以强记。夏夜畏蚊啮,置灯帷幛中以读,而幛顶焰处成墨。冬寒,火不继,设圆木足底动踏之,而歌声若出金石焉。”吴楫《记大山轶事》有一则也记大山无日不苦读事:“吾家某公与大山襟戚,尝元旦(年初一)往贺,大山每日读书寸许,吴往贺时,方早膳,大山已读书半寸矣。”

  刘岩何以自十八岁才开始发愤读书应试?在其《赵秋莹、左中枚两先生传》一文中有明确交待:

  余年十八岁已废书六七年,盖以家贫,无脡脯以就塾师也。然性喜弈,无师授,以善弈名,又杂之以画花木草虫与吹竹弹丝之技。

  左先生亦喜弈,一日来与余较,弗胜。先生拂枰而作曰:“吾兹一局未终,已知子之聪慧特绝矣!诚以此用之于读书,何书不可读?而奚以少年精力,徒费之方罫之间为?且使子弈纵能为国工,不过终身一善弈之人而已。”

  余惭赧,辄汗下,遂请授书,先生遽大喜。次日侵晨至,则以其手阅经书持赠予。已而先生就一贵人聘,赴京师,余竟未受业。然余以先生教,尽屏绝平日所好诸技艺,专努力于诗书间一岁,以童子试第一入县学。及先生游返,余方欲事之,而先生已病不起矣。左先生北行时,命余事张先生羽苞,即左先生高第弟子也。


(《康熙字典》纂修官:刘岩)

  其蒙学是受教于父亲,或者是私塾,尚不清楚,而因为家贫,刘岩在十一二岁时辍学,“从其父贳酒”,即跟随父亲做酒生意,因而“废书”。“废书”是指不能跟随塾师专心从事“童子业”(举子业),于是下棋、作画、吹竹弹丝,因聪慧特绝,而诸艺无所不能,无所不精,尤“以善弈名”。左先生与之博弈而不胜,“拂枰而作”,耳提面命,且翌日侵晨即授书,这些书皆曾经左先生手阅,其爱材惜材之心,造就了一个名垂青史的人物。刘岩受此激励而始攻举子业,一年后以第一名通过童子试成为县学生。这一成绩与天资聪慧、蒙学基础、少年游艺、同门师兄提携等等,都有一定的关系吧?

  刘岩弱冠入县学,三十岁(乙丑,1685年)拔贡入太学,这十年间读书、生活情况,今人难知其详。大概有以下几项:

  一是,二十二岁时(1677年)丁父艰(父亲去世)。六岁时,母亲曹氏去世,父亲续娶张氏。父亲去世后,刘岩待之如生母,郑任钥《刘岩传》称(刘岩)“早失恃,笃孝继母。闻疾,驰三千里归,亲涤溺器,验差剧。推爱(继母张氏)所生弟,分微禄,置田屋,共食居”。

  一是,为谋生计,设官授徒。刘岩曾设馆于乡民陆姓家,草屋一区,教书之余,闭关读书,三年后遂无所不通。此事见吴楫《记大山轶事》

  一是,常赴县学受训诫,课制艺(八股文)。在县学与同窗友善,勇于担当。吴楫《记大山轶事》云:

  浦西有陈政者,岁试必冠其曹,与大山师兄(兼老师)张羽苞善。及大山以诸生岁试,则曰:“夺吾帜者,其刘枝桂乎?”既试,急诣张寓,求观大山试文。张曰:“刘生文大谬,必入劣等,吾碎之久矣。”陈曰:“否,请补葺。”观之,笑曰:“置劣等者,或不在刘,而在子乎!”案发,大山取入学第一。

  另为一案,陈仍冠其曹,而张果劣等。叫案,大山为张请于学使,曰:“此某及门师,昨于场中患病,乞稍加宽假。”督学允其请,免张发落,移置二等第一。

  试归,陈延大山入家园,与共研究。每夜读,以三鼓为率,及五鼓复起。有铜盘一、铜圈一。每就寝,以铜圈系铜盘上,置香寸许,约一鼓则香销绳断,铜圈下震铜盘而惊觉矣。后陈以岁贡终。大山待之甚厚,有知己之感云。

  拔贡,科举制度中选拔府州县学生员贡入国子监为生员的一种。清制,初定六年一次,乾隆七年改为每十二年(逢酉岁)一次,由各省学政选拔文行兼优的廪生,贡入京师,称为拔贡生,简称拔贡。

  刘岩于康熙二十五年丙寅(1686),时三十一岁,拔贡入太学。又七年后,康熙三十二年癸酉(1693),更名刘岩(原名枝桂),应顺天府举人试,以亚魁(第二名)中式,时年三十八岁。

  谁料刘岩进京入太学不久,做出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件!

(本文较长,分四次发表。)

注:

此说见吴楫《辑次先生年谱》(收录在《匪莪堂文集》),查姜宸英《湛园未定稿》,不见该墓志。姜宸英(1628—1699),字西溟,浙江慈溪人。擅长文辞,名达朝廷。康熙帝称其与朱彝尊、严绳孙为海内三布衣。被荐纂修《明史》,继从徐乾学修《大清一统志》。著有《湛园集》《苇间集》。康熙三十六年成进士,授编修,次年卒。

吴楫编辑刘岩文集《匪莪堂文集》亦收录。

五千四十八卷者:此为《开宝藏》最早版本的卷数。宋太祖于开宝四年(971)命张从信往益州(今成都)雕造佛经全藏,至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告成,因始刻于开宝时,后世遂称《开宝藏》。该套佛经雕版13万块,以《开元释教录》入藏经目为底本,共480帙,5048卷。

戒晨奔暮:谓起早贪黑地奔走辛劳。戒朝:犹戒晨,报晓警睡。

引文见刘岩《匪莪堂记》。

文见《匪莪堂文集》。

脡脯:干肉,指代学费。

方罫:指棋盘上的方格。

国工:一国中技艺特别高超的人。

童子试:科举制度中的低级考试,童生应试合格者始为生员。生员指国学及州、县学在学学生,俗称秀才。

高第:指学习成绩优异。汉赵岐《<孟子>题辞》:“于是退而论集所与高第弟子公孙丑、万章之徒难疑答问。”

贳酒:赊酒,此处指做酒生意。《江浦埤乘》卷四十引用吴楫《记大山轶事》云“先生幼从其尊人(父亲)于万峰门外卖酒。左先生避雨入酒舍,故得与较弈。”

差剧:“差”同“瘥”,病愈;剧,加剧,病重。

文见《匪莪堂文集·附录》。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