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汤泉镇在县城西偏北三十里,北宋秦观曾偕同御史中丞孙觉等人沐浴于此,并作《游汤泉记》,称之为千年古镇,十分恰当。据《江浦埤乘》,镇有八景,曰龙洞观云,凤山积雪,千佛晚照,惠济晓钟,石坝飞涛,温泉吐雾,寄老茅庵,尚书故宅。

  因历史沧桑,“八景”“十二景”“四十景”之类名称,当初也许就难免凑数之嫌,如今更难以一一指认,但大体上能反映当时的地方风物面貌,以及命名者的人文情怀,这些名字里面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地理信息和文化意蕴,值得今人加以研究。本文略考汤泉八景之尚书故宅,以飨读者。

《尚书故宅图》谢维纲画,南京德承公艺文化旅游公司提供照片

  尚书故宅,指的是明朝刑部尚书张瑄的汤泉故居。据沈孟化《万历江浦县志·张瑄传》,张瑄,字廷玺,江浦县任丰乡人。任丰乡约当今浦口区汤泉街道。张瑄(1417—1494)于正统七年(1442)登进士,后授刑部主事,历升员外郎、郎中,出知吉安知府,恤穷赈饥,举废兴学,所造之士率为一时名流,吏部考最,九载为天下第一。擢广东右布政使,转左使,考绩赴京,抚按交章荐其才识,乞再任以慰民情。满三考,升右副都御史,巡抚福建。寻改河南巡抚。入觐,建白十有八事,悉列而行之。岁大饥,曲为赈济,赖之以全活者无算。晋升南京刑部左侍郎,寻升尚书。年七十一致仕,越七载卒。张瑄孝友清约,居官五十年,自奉如寒士,吉安、闽、广皆立石以纪其功德。所著有《香泉稿》《凝清集》《闽汴纪巡录》《南征录》《安拙类稿》《观庵集》等,共五十余卷。弘治十二年(1499),崇祀乡贤祠。

  《江浦埤乘》仅列“尚书故宅”之名于“八景”之中,至于其位置、规模、结构等情况皆无说明,今人乃从民国八年修《得宜堂张氏宗谱》卷十所收录《游尚书故宅记》一文,而获知其部分细节。

  该文作者,据《得宜堂张氏宗谱》载,为万历年末江浦知县余枢,江西新建人,万历四十二年至四十七年(1614—1619)在任,后升任湖广兴国知州而去。担任江浦知县期间,余枢主持续修县志,万历四十六年(1618)得以刊印。“余志”今为残本,仅剩三卷,残卷中不见《游尚书故宅记》,查其后诸本县志,也不见引用。余枢著作今已失传,无从核实比较,然而读《游尚书故宅记》可知,非身亲其事者难以着笔,姑全文照录如下:


  枢得治浦之明年春,始来阅汤泉,既浴于温泉矣。翌日,向西发不一里,有涧溪焉。涧西丛篁可二亩,隐闻木鱼声,询之土人,曰:“此明尚书张廷玺先生之故宅也,今则改为僧舍矣。”予闻而怪之,夫先生有明一代之名人也,何为而筑室于此?土人至前相告曰:“先生本任丰乡人,尚书宅盖先生未出仕时所作焉。”予犹未敢以为深信也,乃招土人与行。

  循涧溪以进,溪上横板桥,能通行人,旁置木槽于溪之两涯,流水潺潺有声。涧旁多松竹梅柳之属,中通曲径,窅然而深,洞然而明。稍折而北,石墙累累而耸也者,果僧刹也。门楣上横额曰“千佛庵”,顶石上镌“尚书故宅”四字,已磨灭不能辨。

  余彷徨久之,入则平室三楹,当门而坐以围陀。重门后分东西两庑,则僧寮也。中起以殿庭,塑以佛像,有僧合十,作午课。

  余惧扰其净,穿庭院,方见阶下有古桂一株,高方丈,旁通以小门,匾以“桂香书屋”,尾署张瑄题,瑄盖廷玺先生之名也。屋内设几榻,置《金则经》数卷。东壁悬木梯十数级,缘级以登,则楼宇三楹,已久圮不修,中挂瑄公遗像,貌古以雅,像清以癯,真伟人也。旁多明代文人名宦题咏公之政绩者,或以歌,或以诗,或以传序、书画、文词,要皆摧残零落于尘堁风雨之中。而楼又修竹翳之,天不阴而暝,似无多规见者。然楼固背北而面南,日光射入,掩映衣袂,时来众鸟,栖息叶底,其声百转韵。竹外之涧流,亦锵鸣可听。坐其中,可弈可饮,可以啸歌而偃仰,信为先生之故宅也!

  既循梯下,瞰西院,有门通竹园。将随步以出,而竹外多护以荆藤,不可行。复循墙而东,再折而北,达之庵门,无一隙窦。当南有小径,可通前涧,涧墙亦峭立不可上,西则丛梅数百本。土人指以告曰:“此即廷玺先生所手植也,名之曰‘梅堤’,俗传为‘梅花古埂’是也。”余欲至前一瞻玩焉,而一轮斜日如嵌竹表,千红万翠,若为此庵独有者,他处未见也。徘徊,月上,遂循路以出。

《梅花古埂图》谢维纲画,南京德承公艺文化旅游公司提供照片

  还诸馆舍,乃思先生之植竹、植桂、植梅,非漫无寓意者。盖竹虚而有节,而先生当南征时能为节制之师,虚怀纳言;桂本冬荣,而先生能持盈保满,殁享令名;梅则傲骨性成,而先生能淡于仕宦,高尚其志。呜呼,先生去今二百年矣!枢既幸得睹先生之植物,因得缅想先生之生平,先生其殆超然物外而与浮屠氏无异!

  犹可叹者,先生之子孙能继先生之志,而以先生之故宅不敢专据以为己有,转以居浮屠焉,余因是不能已于感焉。夫浮屠氏之居庵,大抵视为传舍也,未闻有一加修葺者。今先生之故宅,固日就颓敝矣,吾恐更百年后,或不能常如今日也。是以记之,以遗先生之子孙,俾保存此宅此庵于不朽云。

《张瑄桂花书屋图》谢维纲画,南京德承公艺文化旅游公司提供照片

  读罢上文,有几点值得注意:

  1.汤泉之千佛庵,其前身为“尚书故宅”,看来毋庸置疑。

  传说已久,可以采信;其中“桂香书屋”,张瑄有题额,彼时尚在;故宅后进三楹楼宇,中挂张瑄公遗像,明代文人名宦题咏众多,歌诗、传序俱在;作者还能目睹故宅庭院里张公所手植桂竹梅等。

  2.宅院的建筑布局、建筑功能、生活氛围等等,作者所见与张公在世时期相比,当然已发生较大的变化。

  因为相隔一二百年之久,砖木结构的房屋容易发生倾斜、坍圮,日常家庭生活方式与寺庙僧众打坐祝祷、烧香膜拜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再加上香客人众纷至沓来,因此,数百年里修葺,甚至拆旧建新等工程在所难免,但主要建筑应该都还保持着原貌。

  3.舍宅为庵,是张瑄本人生前的安排,还是张瑄后人的作为?目前缺少有关证据,但不管是哪一种情形,诚如作者所称“先生之子孙能继先生之志,而以先生之故宅不敢专据以为己有,转以居浮屠焉”,张公后人乃忠孝仁慈之辈可知。

  4.因尚书故宅由张氏舍作佛寺,则“汤泉八景”之“尚书故宅”与“千佛晚照”所指,会不会是同一处?

  “汤泉八景”之说最早见诸光绪十七年《江浦埤乘》,按理“尚书故宅”应另有所指。“土人”说此处为张瑄出仕前所居,则出仕之后,尤其官至尚书之后,此居所之外是否于汤泉另有建构?若另有建构,其位置在哪里?今汤泉老街黄家巷内有一处老房子,仅三楹,前后数进,张瑄后人传为“张氏祠堂”,并称此地原先建筑规模宏大,是否此处即为“尚书故宅”之遗存?

  5.文中所述千佛庵,在惠济寺前老街西侧,位于今汤泉小学,至民国早期尚存,合肥龚心铭在所著《浦口汤泉小志》里录有一张千佛庵照片,门额为砖雕阳文“千佛禅林”四个字,不见文中所述其上另有四字“尚书故宅”。民国时期,该庵曾改作江浦县北区凤凰乡乡公所,“解放后”被拆毁。千佛庵曾经香火鼎盛,佛像之众,号称千佛。但先让位于民初,终毁于当代。

引自龚心铭《汤泉小志》

  时光飞逝,白驹过隙,汤泉八景,尚书故宅也好,千佛晚照也好,如今都被抛到遥不可及的历史深处。历史学者的主要职责,当然不是打捞历史的荣光,不是叹息明日黄花的凋零。八景云云,实为人文景观,而非仅仅八个纯粹的地理实体。惠济晓钟,寄老茅庵,龙洞观云,凤山积雪,温泉吐雾,石坝飞涛……即使偶然想象一下,也会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今人的内心苍白空虚,是否与缺少历史想象力的生活有关呢?


2024年7月底修改


  注:

  ①据《雍正江浦县志》。

  ②围陀:即韦驮,佛教之护法天神,亦称护法韦驮,并置其像佛寺中,着武将服,执金刚杵,多立于天王殿弥勒佛之后,正对大雄宝殿。

  ③余枢为明末人,明人说“明代文人名宦”,可疑。或为张氏宗谱失误,或本文作者另有其人。

  ④尘堁:尘埃。堁,音kè。

  ⑤无多规见:谓不大看得见日月。规:借指日月之形。《文选•谢灵运〈游南亭〉诗》:“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刘良注:“隐半规,谓日落峰外隐半见,规,圆日之形也。”

  ⑥浮屠氏:指佛教信徒。

  ⑦传舍:古时供行人休息住宿的驿馆之类,犹今之旅馆、饭店。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