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明代焦竑祖籍是山东日照,但高祖焦庸为旗手卫千户,因而迁居南京,后因驻屯江浦县任丰乡,寓居孟泽河(今万寿河)西岸,并渐成村落,名为焦庄(地属今星甸街道),大约从父亲焦文杰起,移居金陵城里。如今,焦庄、焦氏祖坟皆已湮没,旧迹难寻。焦竑一生对江浦这方土地、这里的人,也缱绻不舍。


  焦竑(1540—1619),字弱侯,号澹园,祖籍山东日照县花崖里。其先祖焦朔,为明初旗手卫副千户,曾率军屯田江浦。今星甸街道万寿河左岸(西岸)有焦庄,地名孟泽山嘴,为其先祖所居之地,有祖墓在焉。万寿河(旧名孟泽河)源自老山诸峰,北流入滁河,今河水汤汤,而焦竑先祖墓已经杳无踪迹了。

  万历十七年己丑(1589),焦竑会试北京,得中状元,年已五十岁,官翰林院修撰,任皇长子讲官,后任南京国子监司业(南京太学副校长),藏书两楼,著作等身,《澹园集》四十九卷、《澹园续集》二十七卷收录其自撰诗文,生前已刊印,最值得关注。该书卷十三《与日照宗人书》云:


  我祖武略公(焦朔)自国初以宦游留南京二百余年矣!德靖间,饥疫相仍,一门凋谢,只余吾父(飞)骑都尉一人耳。此时童稚孤立,不能远省丘墓,南北阻绝,以至于今,每一念之,未尝不流汗沾衣也。

  某自髫年发愤向学,岂第为世俗梯荣计?寔吾父督教甚严,不忍怠弃,欲因之稍稍树立,不愧家声耳。巍科清秩,梦想不到,一旦得之,皆我先世祖宗之积德、我父母之教督,非某一人力也。

  登第以来,窃念我贤宗远在海隅,实一气而分,恨初仕薄力,未能相顾,心寔愧之。乃承我宗兄不远数千里,视我蓟门,感甚愧甚。儿辈以九月初方到,欲遣之一上先人丘垅,少展积怀,而势有不能,先令家僮代申此意。府县坊银到日,即尽数置祭田一处,所入田租以供岁祀,余,察兄弟之甚贫者,量周之。俟后有力,陆续增置为经久计,鄙意亦渐为归老之地耳。望裁酌见示。

  余情缕缕,小僮自能口之,不及一二。


  这封信焦竑写于成状元之后不久。读信可知,焦竑自认为科举成绩缘于从小刻苦读书,加以父母之教督、祖宗之积德;情系桑梓,认同山东日照(县)为先祖发祥地,承诺为宗庙购置田产,以供岁祀,并接济族人;设想将来叶落归根,老死故乡。

焦竑像

  据有关史料,焦朔早年追随大将军徐达,作战英勇,屡立战功,后被编入朱元璋亲军,获得旗手卫副千户世职,守卫南京奉天门(皇宫正殿前门),后改派屯守江浦县任丰乡。据沈孟化《万历江浦县志·兵防志》,江浦县旧有旗手卫屯,在治西四十里任丰乡。焦朔死后埋葬于孟泽山嘴,其后墓地周围形成村落,故名焦庄。或焦朔后人居住于此,逐渐成村,因而得名。

  焦朔,又名焦庸,此名为朱元璋亲赐。明末作家周晖与焦竑为同时代人,其著作《金陵琐事》之《序》即为焦竑所作,且书中多处有焦竑评注。其中《续金陵琐事》记载:太祖朱元璋喜为亲近大臣改名,以为恩典,“一日御奉天门,召旗手卫千户焦朔,赐名为庸。……今旗手卫后湖皇册首载此事。(焦朔)即太史澹园先生之始祖”。

  旧江浦县城南有大河,直通长江,时称“对江河”,万历二十一年知县倪壮猷予以疏浚,竣工后,焦竑为写《对江河记》,文末自谓“余上世家江浦,丘垄具在,幸河之利,赖兹邑也”。可证焦竑先祖“家江浦”,并有祖墓在江浦。

  大约从焦竑之父后渠公这一代起,始从焦庄迁入金陵城,时在明朝正德、嘉靖之际。

  后渠公,名文杰(1503—1584),字世英,号后渠,三岁失怙恃,十六岁袭千户职,享年82岁。子四,焦竑行三;长兄焦瑞,以贡生除灵山知县;次兄焦靖,袭千户职;四弟焦皙。

  明末著名思想家李贽与焦竑亦师亦友,万历九年(1581)冬,焦竑曾奔波千里,晤见李贽,喝酒十日,返程路上写信,告知次年春(1582)乃父亲八十诞辰,约请李贽为作寿文。今从李贽《续焚书》文集卷二可读到此篇,题为《寿焦太史尊翁后渠公八十秩之华诞》,该文转述焦竑信里有关内容,可见焦父主要生平以及人品。摘要如下:


  焦父“三岁失怙恃(父母双亡),备尝艰辛,能自立,不至陨获(丧失志气),十六袭祖荫,掌军政四十年。为人伉直,不以一言欺人,亦不疑人欺之”,平生无违心之言与违心之行,“自竑所见,惟家大人一人耳”。自中年始,专心督教长子读书,务欲有成,“至竑为儿,教事一付伯兄,曰家有读书种子当不断绝矣!”平生布衣粝饭,澹然自居,无求于世,无怨于人。六十岁起,独居一室,绝荤酒,日惟礼佛诵经而已。“家有竹林,俯青溪之胜,举头则钟山在焉,大人时时杖屦出入。婚嫁应酬,一切不问。”


  据前所引焦竑《与日照宗人书》所云“德靖间,饥疫相仍,一门凋谢,只余吾父(飞)骑都尉一人耳”,查《明史·五行志·疾疫》记载,嘉靖二年七月,南京大疫,军民死者甚众;沈孟化《万历江浦县志》卷一《县纪》记载,“(嘉靖)三年(1524)夏,大疫,死者相枕于道。”大约焦竑父亲正是在此二年“大疫”之后定居金陵,又十六年之后(嘉靖十九年,1540),焦竑出生,占籍应天府江宁县,故而《明史·列传第一百七十六·文苑四·焦竑传》谓其为“江宁人”。

  嘉靖四十三年(1564),焦竑参加应天府乡试而中举,时年二十五岁,此后赴京会试屡战屡败,七上北京,皆落第而还,直至万历十七年(1589),年已五十,终于状元及第,大魁天下(会试一甲七名,殿试一甲一名)。老家江浦、故乡日照二县皆申请拨款建坊纪念,焦竑皆予以拒绝。

  万历十九年(1591)前后,江浦知县王守正曾亲往焦庄,祭奠焦竑先祖墓,焦竑颇为感激,不但令长子尊生(字茂直)专程登门致谢,且作《与王江浦书》,以表谢忱。内容如下:


  一别因循,未皇占讯。小僮至自秣陵,传门下曲赐存问,且辱临先茔,以生刍奠焉,父老生悲,松楸增色。古以式闾表墓为政之美谈,盖非名贤莫副,异典而以加之寒陋之衰门,诚不知所以堪之也。弟匏系远方,日虞樵牧不禁,为丘陇忧,嗣是宠灵所被,人自知戢,岂独弟之戴德,将先大父而下寔拜明赐,敢肃乞命儿尊生专诣门屏,一鸣谢悃,儿辈疏卤,未闲礼节,更望有以教督之,幸甚,余惟为民自重以前征,拜不宣。


  王守正乃山东沂州进士,其墓在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兰陵镇南横山村北;而焦竑作文常自署“琅玡焦竑”。既为琅琊同乡,故而焦竑在信中以“弟”自称。读此信可知焦竑对江浦祖墓也常常记挂,所谓“日虞(担忧)樵牧不禁,为丘陇忧”,因而对琅玡同乡“王江浦”亲往祭奠,心存感激。

  信中“岂独弟之戴德,将先大父而下寔拜明赐”一句,需稍加剖解。“先大父”,指已死之祖父。按句意,焦竑祖父墓或不在焦庄,这才可读通“将先大父而下寔拜明赐(先祖父以下数代人皆应拜谢先生之恩)”这句话。如属确实,则焦竑祖父墓地何在,又成一个问题。

焦竑书法(局部)

  《康熙重修江浦县新志》卷六《人物·侨寓》辑有《焦荫茂传》如下:


  焦荫茂,字子常,太史公(焦)竑之孙,世居旗手卫。自(焦)竑父文杰公卜居金陵,传至荫茂。倜傥有大志。国初大兵下江南,委镇瓜洲参将,安民戢寇有功。后因员缺奉裁,遂退居江浦,庐祖墓侧。优游林泉,不愧太史公家风云。


  焦荫茂,史书失载。

  据清人陈作霖《金陵通传》卷十九“焦文杰”条记述,焦竑有三子四女。长子尊生,字茂直,万历二十五年贡生,有诗名,与“公安三袁”多交往,尤与袁中道友善,卒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次子周(又名朗生),字茂潜,万历二十八年举人,著《说楛》七卷,卒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三子润生,字茂慈,天启(1621—1627)初以父荫为南京詹事府主簿,迁太常典簿,转北京中府经历,调户部主事,除云南曲靖知府。时天下已乱,留子絅(字尚之)于家,携妾周氏及絅子諴(字子厚)往。后战死于曲靖,谥忠烈。

  焦氏子弟命名(名、字)皆有规律,孙辈皆为丝字旁单字名,字某之,如焦润生之子絅,字尚之。按此推算,焦荫茂(字子常)当与焦諴(字子厚)同辈,为焦竑之曾孙辈。

  如果“康熙县志”史料确实,则可知焦文杰迁居金陵后,直至康熙年间,焦庄一直有焦氏族人或家仆在居住。

  《雍正江浦县志》卷七《人物志·侨寓》也有《焦荫茂传》,谓荫茂“退居浦邑,庐鼎元公(状元焦竑)墓侧居焉”,误以为焦竑墓在焦庄,失考。光绪县志《江浦埤乘》不收《焦荫茂传》,且仅谓焦庄有“焦竑祖墓”,不谓有“焦竑墓”,著述态度较为严谨。

  据陈作霖《金陵通传》,焦竑弟弟焦皙有二子:长子泰生,次子德生(字茂孝),笃志力学,为补应天府诸生,崇祯十四年(1641)病卒,妻子韩氏辛苦拉扯两个儿子缜(字密之)、綖(字裕之)成家立业,谁知两个儿子皆英年早逝,缜妻张氏、綖妻卢氏妯娌俱守节,“携幼子渡江守田舍焉”,这当然是指从金陵渡江回到江浦焦庄,此事大约发生在康熙年早期(1670年前后)。此后江浦焦氏情况已难以详知。

  焦竑与江浦士人有交往。据陈作霖《金陵通传》卷二十:“(焦竑)生平博极群书,为文典雅,以昌明圣学为己任,与江浦雷孟春、郑朝聘……相师友,四方同志者论道无虚日。”

  雷孟春,字三阳,贡生,从焦竑游,研求理学,焦竑尝称异之。母性严急,孟春能先意承志,曲尽孝养,死后入江浦县忠义孝悌祠。其子应时,字伯殷,岁贡生,历知广西养利州、直隶定州,除害祛灾,政声洋溢,后以不肯媚事上官罢归。

  郑朝聘,字艮岳,诸生,遵教乡(今桥林街道)人。少游焦竑门,究心理学,所著《庐言家范》,皆躬行实践,不等空言。尝讲学于石碛镇明德会馆,大江南北从游者众,称为艮岳先生。死后,学生们立祠祀之。季子(最小儿子)继藩,字康侯,县诸生,明亡后,祝发为僧,隐于狮子林,后成江北著名寺庙——兜率寺。

  焦竑也曾往定山寺后,祭奠江浦前辈文人庄昶先生,作七言古诗《谒定山先生墓》:


  千古人豪去不归,空余墟墓江之湄。

  草木摇落满林壑,萧疏不受春风肥。

  我来维舟奠椒醑,薜荔荒丛泣山鬼。

  乱峰欲暝江气寒,老蜃吹云白日死。

  建章千门灯火时,从臣争上鳌山诗。

  封章慷慨群小忤,抽身一去无还期。

  明月长遭鱼目妒,从古纷纷那足数。

  古冢犹令壮士悲,不见当时狐与兔。

  呜呼,辕下之车空局促,谁使遗芳照青牍?

  斫地长歌巷伯篇,习习悲风振林木。


  诗人赞扬庄昶先生的人格与英名(千古人豪)、鄙夷庄昶时代恶俗的世风,在写景中抒发内心的感伤与悲愤,结尾“古冢犹令壮士悲,不见当时狐与兔”等四句,足以激发当下士人向上之心,寄寓颇深。

  明代士人常常讨论人何以不朽的问题,思想家李贽在《寿焦太史尊翁后渠公八十秩之华诞》里说:“吾谓大人之不朽者,尽在侯(焦竑)矣。予友侯也,且藉侯以不朽而况大人!”今人可能视明人“人何以不朽”为可笑问题,在那个时代,“不朽焦虑”却能激发人积极向上,努力求有所作为。数百年之后,笔者来写焦庄,写孟泽河,写焦竑父子以及李贽等等,可见“不朽”起码在于不断地被后人提起,且怀着一份敬意。


2024年7月22日


  注:

  ①见《江浦埤乘》卷三十八《古迹》:“修撰焦竑祖墓,在治西孟泽嘴。按,今犹有上焦庄、下焦庄之名。”

  ②府县坊银:明清时期士人科考得中进士之类,上至礼部、下至府县,皆会拨款建立牌坊,此“府县坊银”或有部分余款交由本人支配使用。

  ③见焦竑《澹园集》卷十三。

  ④语见周晖《金陵琐事·续金陵琐事·二续金陵琐事》第183页,南京出版社《南京稀见文献丛刊》。按“后湖”,底本为“过湖”,不通。

  ⑤语见李贽《寿焦太史尊翁后渠公八十秩之华诞》(《续焚书》卷二,刻本第七至九页)。

  ⑥焦竑有三子:长尊生;次周(朗生);三子润生,曲靖知府。

  ⑦此信见焦竑《澹园集》卷十三。

  ⑧有资料说,焦竑死于故乡日照县大花崖村,有墓焉。

  ⑨见陈作霖《金陵通传》卷十九《焦文杰》,《中国方志丛书·江苏省·金陵通传》(第551—556页)。

  ⑩诗载焦竑《澹园集》卷三十八《七言古诗》。巷伯:《诗经·小雅》有《巷伯》篇,写一个因遭谗言而受宫刑的“寺人”的控诉。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