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星甸,水陆交通便捷,历史文化深厚;南朝时期曾为怀德县治、秦郡治;寺庙众多,人烟阜盛;明清时期偏处县城西鄙,逐渐冷落;至今留传诸多文化遗产与传说。

  星甸,在治西三十五里,清代康熙时期名叫“新店”,郎廷泰《康熙重修江浦县志》卷五已见“新店镇”一名;项维正《雍正江浦县志》卷一《封域志》记“新店镇”为县九镇之一;光绪县志《江浦埤乘》则改称“新店镇”为“新殿镇”,或因为此时已更名。民国时期又改称“星甸镇”,并沿用至今。詹其桂《民国江浦县续志稿》卷一《舆地志》之民国八年至十年(1919—1921)《全境户口总数表》里尚称“新殿”,至民国十七年(1927)《全境户口总数表》里已改称“星甸”,大约民国政府迁都南京(1927)以后,“星甸”终于成为官方文件里的标准地名。成稿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的《民国江浦县政》一书一律称“星甸”,可以说明这一点。

  其实,明代万历年末已有地名“新殿庙”。《崇祯江浦县志》卷五《建置志》载:“县有社仓六所,分别在县衙、浦子口、东葛城、汤泉镇、石碛桥、新殿庙,俱为万历年末知县余枢建。”余枢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任知县,六年后离任。可见万历年末“新殿庙”已具有地名意义。

  当然,“新殿庙”一名,跟“瓦殿庙”一样,最初应该是该地方某座寺庙的名字,后逐渐演变而兼有地名意义。“新殿庙”最初是指哪一座庙,因史料匮乏,需要小心求证。

  先说说“瓦殿庙”。有关该庙的史料甚少,《雍正江浦县志》里最早出现“瓦殿庙”一词,仅后缀一句话:“(在)治西四十五里”。朱锡友先生主编之《江浦县地名录》认为瓦殿庙“建于清朝中期”,大约就根据这句话。朱先生又认为:“瓦殿庙建于清朝中期,新殿庙当为清代后期所建。”这一说法显然不够妥当。这是因为,第一,明末《崇祯江浦县志》已出现“新殿庙”一词,且具有地名意义;第二,推测“新殿庙”之“新”是相对于“瓦殿庙”之“旧”而言的,这个推测有些武断,朱先生忽视了另一种可能性,即“新殿庙”之“新”,可能“新”在某既有之寺庙里“新建”了一座大殿,因而该寺庙被人改称为“新殿庙”,并在此后逐渐形成地名。

  这个意义上的“新殿庙”是指罗汉寺,或者是该地区别的寺庙,目前难以断定,但它有能力新建一座大殿,可以说它的规模不会太小。

  志载星甸镇北三里,旧有罗汉寺,建于北宋前期(太平兴国年间),并分别于1210年(南宋嘉定间)、1411年(明永乐年间)、1469年(明成化年间)、1718年(清康熙年间),多次维修或重建,为一处“楼阁飞翔、房廊缭曲”的大型建筑,《康熙江浦县志》记述为“塔院庄严,殿宇宏丽,倚林麓,瞰溪泉,为一方之胜”。今遗存石龟趺一座,高达两米,可管窥该寺当年的宏大规模。该寺还建有佛塔,每块塔砖皆塑有佛像,故名千佛塔,今尚存塔砖若干,可目睹其精美之程度。笔者推断,“新殿庙”一名或许缘起于该寺某次维修或重建,最大可能性当然是1469年(成化五年己丑)那一次。由俗语“新殿庙”而经历百十年,至明万历年间终于成为地名“新殿庙(镇)”。

罗汉寺石龟趺

  星甸地处滁河之南、老山西南段北麓,西边有北大山(翠云山)环抱,东边有孟泽河纵贯。滁河为苏皖两省界河,孟泽河(今名万寿河)源自老山,北入滁河,这两条河流给星甸带来了水上交通的极大便利。因此,该地区文化历史十分悠久,沿河两岸分布着众多的古文化遗址,星甸境内著名的有马家山、关头倪城子山、顾家坝墩子、华严庵墩子、茶壶店等,发掘出夹砂红陶、泥质黑皮陶、几何印纹陶等许多陶器,为西周前后人类聚落遗存。

  秦汉之际,西楚霸王项羽兵败垓下,一路南逃,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欺骗)之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兵追及之。项羽乃引兵而东,至东城,乃剩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史记·项羽本纪》所记述的这段故事的发生地,阴陵,东城,四溃山,乌江等等,皆与星甸有关:阴陵(以及阴陵大泽)在星甸之西;星甸古属东城县;域内有四溃山(项羽分骑四队而溃围之处);乌江在星甸之西南。至今星甸地区流传许多有关的传说,比如石窑村有晾甲庙,相传项羽逃亡至此,大汗淋漓,脱下盔甲晾晒,后人为此建庙纪念;珍珠庙村(今名十里村)有下马石,相传项羽的乌骓马曾经过此地,今石上尚存马蹄印,云云。

  南朝宋孝武帝于大明五年(461)置怀德县,属秦郡,县治在星甸。大明七年(463)并秦郡怀德县、历阳郡乌江县置立临江郡,郡治在乌江县(463—465)。前废帝永光元年(465)省临江郡,怀德县还秦郡,郡治在星甸。梁太清二年(548),侯景反,次年地入于东魏,又并怀德、乌江二县置临滁郡,郡治在葛城。北齐天保六年(555)置和州,下辖乌江、历阳等县,怀德县废为怀德乡,属和州乌江县,星甸属之。明洪武九年(1376)析乌江县四乡、滁州一乡、六合县一乡置江浦县,星甸属江浦县怀德乡。

  综上节所述,南朝时期,星甸曾为怀德县治、秦郡治所在地,官吏、商旅、军伍、僧侣往来不断,一度人烟阜盛。

  星甸地区寺庙较多,除罗汉寺外,尚有独峰寺、长寿寺、华严庵、百子庵、高祖庙、煤山庙、茆家庙等等。官桥城子、正南城子、案子城子、杨桥城子山等地名,是否为当时县城、郡城遗迹,有待考证。

  华严庵,相传也建于北宋年间,遗址在万隆社区大何村,今存有古银杏一株。此处地貌呈台型,为华严庵古文化遗址(周代聚落遗址)所在地。独峰寺不知何时创建,旧名翠云庵,一名中定寺,寺后一峰高耸,丛篁畅茂,故又名竹峰寺。崇祯中,知县李维樾请高僧道严开堂说法,道严字独峰,故名独峰寺。山麓路旁今尚存“佛”字摩崖石刻,志载为明世宗(嘉靖帝)御笔。该寺毁于“革命运动”,二十世纪末始得于原址上重建,占地面积较广,山路幽深,游客稀少,洵为修身养性之所。

  星甸域内有众多名胜古迹。从滁河入古孟泽河(今万寿河),丁字形河口处有蒋夏古渡遗址,可资开发利用。逆孟泽河而南,其东岸为汤泉街道,暂且不表。西岸古地名孟泽嘴,有焦庄,为明万历年间状元焦竑祖居地,有祖墓在焉,焦竑在《对江河记》文末,自谓“余上世家江浦,丘垄俱在”。若该墓地找得到,应加以保护。孟泽嘴下旧有马家山,明代理学家、邑人庄昶之父庄诩(字质庵)葬于此山。据王弘《庄文节公年谱》载,质庵公曾游孟泽嘴,示公曰:“此处山水萦纡,地脉深厚,吾百年后当葬此。”溯河再上,有斩龙桥,邑人秦近仁建于清道光初,今已重建。附近另有煤山庙、高祖庙、万寿庵等,今万寿河一名即来自万寿庵。

茶壶店遗址公园,已建成,在星甸茶壶店村

  庄昶父茔在此,所以常来此地,有朋自远方来,也会顺道带来参观优游。《定山集》收录庄昶《雨宿罗汉寺,和荩卿员外》诗:“天地那容也谬庄,白头还醉我公觞。溪声梦醒偏随枕,山色楼高不碍墙。定性无书天我泯,风声有趣古今长。可知漏泄西林意,诗满寒衾月一房。”溪声随枕,月照高楼,正是该寺当时庄严景象的写照。

  晚清贡生、邑人顾承熙也曾夜宿罗汉寺。当时该寺已遭咸丰兵燹,仅“复建数楹”,因此其诗《游罗汉寺晚遂宿》表现出的是另一种景象:


  春风吹帽暖,一路到禅关。

  梵宇无人至,僧房镇日闲。

  幽花香满径,深竹翠连山。

  清磬泠然响,松巢白鹤还。


  明清时期,星甸地区繁华已逝,偏处县域西鄙,但区域内外水陆交通堪称便捷。东北有孟泽河深入腹地,西南有石碛河沟通乌江与长江,东西、南北向又各有一条驿路穿镇而过,自然形成镇中心十字街,星甸因而成为苏皖两省货物集散地之一,民间商业贸易仍较为发达。清代靖逆侯张勇家族后人有乡村别墅“五槐山庄”在域内(今地名汤集蔡庄),并不奇怪。第三世袭靖逆侯张宗仁之妻高景芳是一个才女,其大量诗赋写的就是五槐山庄里的生活场景和内心感受,可歌之,可泣之。张宗仁夫妻及其子张谦(第四世袭靖逆侯)合葬墓就在庄后的金雀山。可惜目前只发现张谦墓志铭,许多细节尚有待考证。

  张宗仁去世较早,张谦少年时期就进皇宫担任乾隆皇帝的侍卫,高景芳晚年吃斋念佛,星甸这个商品经济发达而寺庙文化浓郁的小镇能够为这位贵妇人提供足够的物质需求以及精神追求。

  因为交通便捷而地理偏僻,很早这里就生活着许多回民,给这座小镇的风俗、饮食注入许多异样的色彩,影响至今。烤鸭、五香牛肉等特色美食,甚至走出小镇,走进县城,又跨滁过江,成为享誉滁河上下、大江南北的地方非遗文化名片。

  今天的一座小镇,未必不曾有昔日的辉煌,以及许多令人回味的故事。


2024年7月17日


  注:

  ①蒋瑞荣等撰《民国江浦县政(点校)》,方志出版社,2021年10月。

  ②见《江苏省江浦县地名录》第58页,内部出版,1987年印制。

  ③语见沈约《宋书·卷三十五·州郡志一》,第1056—057页,中华书局,1974年。

  ④参见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四《淮南道二·和州》:“梁末,侯景乱,江北之地尽属高齐。高齐立为和州,改临江为齐江,以和州领历阳、齐江二郡。后又省齐江,并乌江并入历阳为一郡,隋开皇十三年罢郡。”

  ⑤焦竑(1540—1620),字弱侯,号澹园,生于江宁(今南京),祖籍山东日照,祖上寓居江浦,万历十七年(1589)得中状元。官翰林院修撰,后曾任南京司业。著有《澹园集》《焦氏笔乘》《焦氏类林》《国朝献徵录》等。《对江河记》文见《江浦埤乘·卷三》。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