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jpg



  中医药学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南京市中医院于创院90周年之际,主办“民族瑰宝:金陵医派名家口述史项目”,用口述实录与影像记录的方式, 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凝聚起中医药传承创新、守正发展的时代力量。

  即日起,将陆续推出《民族瑰宝:金陵医派名家口述史》系列,以历史亲历者、亲见者、亲闻者的视角,追忆金陵医派的世家传承、感悟传人名家的医者仁心、传递金陵医派的精神谱系。


  【栏目名】民族瑰宝:金陵医派名家 口述史成果选登系列之一

  刘永年口述历史——

  从学傅宗翰数十载,大道至善



  【人物简介】

带头照片.JPG

  刘永年,男,1934年出生,江苏省南京人。1963年毕业于南京中医专科学校。师承张简斋一脉,师从南京市中医院原院长傅宗翰先生,研习内科疑难杂病之诊治,为其学术团队的主要成员之一。业医50余载,学识经验两臻丰富。1991年任南京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中医内科学(师承)博士研究生导师,第二、三、四、五批国家级老中医继承工作导师,第二批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学术指导,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84年被评为“南京市六五期间优秀科技工作者”。1993年被推选为江苏省第七届政协委员。曾任中国中医药学会名医学术研究会理事,受聘为江苏省卫生技术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南京市卫生技术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中医内科组组长。曾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市各级科技进步奖12项。


学医伊始遇名医

学医,要广泛涉猎

APR_4405.JPG

      【口述内容】

  我家三代都是南京人,但三代人都没有学医的,就是从我这一代开始的。当时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动机,就是因为我小时候身体不好,经常生病,呆在家的时候就翻翻医书,算是与医学搭上关系了。

  我正式学医是从1958年开始的。当时是大跃进,医院也纷纷办学。江苏省卫生厅、江苏省高教厅和南京市中医院合办了一所中医专科学校。这所南京中医专科学校,属于市属高等医药院校,傅宗翰担任常务副校长,并讲授《祖国医学史》《中医妇科学》等课程。这个学校是五年制,所以我学医就是从这个地方开始。

IMG_20240516_0010.jpg

学生时代的刘永年

  在校期间,傅宗翰曾给我们来讲课。他讲中国医学史,我很感兴趣。我那个时候才开始知道中医有如此丰富的内容,这样就更提高了我对中医学的兴趣。我成绩很好,考试经常是全校第一名。在中医专业学校学了五年,结果毕业还没等到分配,学校就散伙了。学生怎么办呢?不包分配。当时提出来“三自方针”,自费实习、自带粮票、自谋出路。所以那个时候有一段时间还是蛮艰苦的,得自己找工作。去哪儿找啊,我经常跑市卫生局,市卫生局好多人都认识我了。后来我想,傅宗翰是我老师,他了解我。当时他在南京市中医院当副院长,我就去找他,他想要我,但是他没有决定权。傅老师非常喜欢我,在我工作没有正式确定的时候,就先让我跟着他抄方子,跟他临床学习。我和他说,老师有什么需要,需要学生做的,都交给我。所以我们的关系,很特殊,几十年从来没断过。

  那个时候市中医院还在夫子庙,一个简易的二层楼房,就是一个门诊部。来看病的老百姓居多,但也有高干,那个时候叫高干门诊,或者叫特约门诊。傅院长给我印象很深的是,不管对老百姓还是高干,他都一视同仁。对他来说,没有特殊的病人,不管是一般的平民百姓看病,还是高级干部来看病,他都是相当认真地看,到现在我印象都还很深。作为一个医生,一个治病救人的医生,这个品质应该永远地保存下去。

APR_4280.JPG

刘永年夫妇合影

  中医素有“医贵治难病”的说法,我跟老师临床学习的时候,私底下就希望能有一些老师看不好的病。今天用这个药,看不好。下个礼拜病人来了,没什么效果,老师再换方子。在当时这是一个幼稚的想法,本意还是希望能够跟老师多学点知识。说句笑话,就是老师不停地换方子,我们就能不停地学,就像小孩要掏大人的口袋一样。至于老师,肯定是希望药能有效果,病人高兴,大家都高兴。

  我们中医有个特点,讲流派。过去讲流派,其实还含有门户之见的意思。这点呢,把人框死了。我觉得,我们中医是需要改进的,需要广泛地涉及。我经常和我的学生说,你跟我学习,我善于用茯苓,但王老师他用白术,那你不能说跟我学,就不去向王老师学,这太窄了,要广泛地学,要全面地学。中医的流派很多,风格都不一样,苏南有苏南的风格,苏北有苏北的特色。甚至同一个流派里,各个老师也不一样。张医生、李医生也好,各位都有他自己的特点,所以这个是完全不一样的,我的看法呢,就是你跟老师学习,你要了解,要掌握,但是你不要刻意地模仿,你应该有你自己的主见。

  我们南京是南北交汇,远近闻名,南来北往的人多,交流也多,带来的东西也越多。所以你必须要全面地掌握,要做广泛的掌握,才能吸收很多东西。作为一个医生,特别是医学生,要广泛,不要把自己限制在某一个界限范围。

IMG_20240516_0010.jpg

刘永年与家人合影

  【历史现场】

  1956年,南京市中医院在金陵路1号建立。傅宗翰与张仲梁、濮青宇、丁泽民等一批中医名家,成为建院元老。39岁的傅宗翰出任行政副院长。在傅宗翰门诊时,常常有一些年轻的医生与学生围拢在周围“从学”。

  刘永年回忆说:傅院长的记忆力也特别好,他给病人看病的时候,我们这些学生大多坐在他的右手边,观察、学习他是怎么了解病人的病史的,包括傅院长口述病例的情况。他能一口气把这个病例报完,接着看第二个病人。而对第一个病人余下工作就交给我们学生了。所以,我跟他上门诊特别紧张,脑子要记,手也要写,眼睛还要到处留意。


擅治内科疑难病

创新、发展中医干燥综合征研究和治疗

APR_4519.JPG

      【口述内容】

  我最早独立行医的时候,看过一个疑难病例。这个病人的表现是腹部绞痛。就是肚子疼,腰疼。其实这个病呢,是神经痛,但具体到这个病人身上,是结石,泌尿道里面有结石,有各种不同形状,还有一些用当时常规的影像学手段看不到,是隐形的。那么在治疗的过程中,你就不能只盯着X光片看,只看那个结石有多大。你要教给病人各种配合治疗的方法,要想方设法让他动,即使病人疼成那样,还是要叫他动。他多活动,就能使这个结石跟泌尿道平行,结石就容易出来了。所以鼓励病人要动。

  我一直比较关注内科疑难杂症,在此方面做了一点工作。比如萎缩性胃炎、神志病、血小板减少症等,还有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像干燥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等。

IMG_20240523_0039.jpg

刘永年与同窗谢英彪在明代飞虹桥畔合影

  作为我们中医来说,应该要思路新颖,治法灵活,要形成自己独特的诊治风格。比如说治疗慢性胃病,就要讲求重视辨证辨病相结合、宏观微观相结合,强调“胃以降则和”,平衡升降,通补兼施,慎用苦寒,重视护膜。我自拟的“加味青蒲饮”,用于治各种胃炎,尤其是反流性胃炎导致的热郁气滞证,疗效稳定。治疗郁证呢,需要我们能明辨“因病致郁”和“因郁致病”两种不同情况,要能准确分辨出郁证的临床特征和病机特性,重视掌握该病治疗中的几个关系,比如说治肝与治疗它脏、抑与扬、虚与实、清泄与温补、活血与调气、药石治疗与心理疏导等等。治疗顽固性失眠,我依据的是“五神藏”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失眠主要与肝藏魂关系密切,从郁立论,从而创立出“欢天安神煎剂”,有达郁疏肝、活血安神的功效,并且我还提出了子午分时服药法。

  治疗汗证,不能囿于阴虚盗汗、阳虚自汗之说,要以虚实为纲,重点在于明辨病因病机,再来确定治疗方法。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重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导致频频大汗引发顽固的汗症,用其他治法无效,我就从阴阳失燮,肝用不稳施治,以仙灵脾、巴戟天伍黄柏、黄连等燮理阴阳,以景天三七疏肝达郁活血,目的是使津液敷布平衡。此外根据汗尿同源的理论,通利州都,开渠利水,湿去汗减,玄府开合复其常度,而收固卫敛汗除湿之效,为此类患者的诊治提供了新途径。治疗血证,我遵从明代名医缪希雍的治血三要法,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改进,对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早期我们要借鉴温病的理论,注重凉血散血,尤其要重视散血。所谓散血,有三层意思在里面:一是祛瘀宁络,二是散除营分伏热,三是滋阴增液,以畅脉道。到了后期就要强调补肾培元,对气随血耗而有气虚证候者,应当随证投以补气固摄之品,另外需要在辨证的基础上参用药理研究证实有升血小板作用的单味中药。

  我对免疫风湿病研究了30年,在临床实践中,我发现“毒、瘀、虚”是这一类疾病的病因病机特点。通过大量的临床病例,我总结确立了“燥毒清”(煎剂)专方,在控制症状、减少复发、减缓内脏损害、改善预后方面效果显著。

刘永年与弟子、同事在一起

  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治,我主要是运用分期辨治与专方专药结合,用滋阴、凉血、活血、解毒诸法,自拟“狼疮饮”(煎剂)用于该病毒热炽盛、肾阴耗损证,并在撤减激素和减少激素的副作用方面积累了新经验,明显改善了本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从临床应用后的反应来看,激素有阳热之性,有点类似我们中医大辛大热之药,所谓“壮火食气”,久用必伤阴耗气,进而导致阳气耗散,此与长期或大量使用口服激素后,产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胸腺轴功能抑制,引起垂体、肾上腺皮质储备能力下降有关。因此疾病活动期,激素初治或冲击阶段,临床多表现为有阴虚内热症状,治疗上就要注重清热泻火滋阴,以减少阳气的耗散,常用大青叶、黄柏、栀子、丹皮、白花蛇舌草、青蒿、鳖甲、龟板、生地、女贞子等,随着疾病转入稳定期,激素用量应逐步减少直至停用。为避免因激素减量导致病情反复,在激素撤减之前,可在方中参以益气温阳之品,常用药物有黄芪、党参、白术、制黄精、巴戟天、仙灵脾、补骨脂、杜仲、桂枝、菟丝子等,总宜温润平和,“微微少火,以生元气”,补阳而不劫阴,利于激素撤减。我认为,激素撤减务必慎重,不可操之过急,撤减过程宜缓慢为要,需步步为营,边减边看。在撤减激素前,要对患者病情作细致观察和全面评估,既要重视激素的副作用,更要注意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特点和当前病情是否稳定。另外,中药作用温和缓慢,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疗效,所以对于已长期应用激素治疗的患者,在刚接受中药治疗时不宜立即撤减激素,更不可立即停用激素,否则容易出现病情反复。

result (1).jpeg

刘永年当年学习中医的教材

  【历史现场】

  《干燥综合征的中医诊治与研究》是刘永年多年来临床诊治干燥综合征的实践体会和理论研究成果的总结,是国内第一本中医研究干燥综合征的专著,该书充分展示了现代中医对干燥综合征的诊治水平和特色优势,对于燥综合征的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规律和治疗、方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在国内率先提出了该病较为系统的中医理论,提出以“燥毒症”作为本病的中医病名,创立和发展了“瘀血致燥学说”和“(阳)气虚致燥学说”,突破了单纯滋阴生津的传统治法.将本病分为燥毒型、阴虚型、气(阳)虚型、涩滞型、双虚型(气明亏虚)五个证型,总以益气养阴、解毒祛瘀,流津润燥为基本大法。


像傅宗翰院长倡导的那样

努力提高中医理论水平

APR_4520.JPG

【口述内容】

  傅宗翰在市中医院当院长的时候,他有一个非常好的工作方法,就要求我们中医院的医生写文章,写论文,然后我们中医院办了一个自己的刊物,那么这个对提高我们中医院医生的理论水平,是很有帮助的,并且坚持了很多年。

  我对中医的历史和理论很感兴趣,也担任过市中医院科教科科长,主持中医院科研教学工作十几年,可以说经历了中医科研从起步到发展的艰辛历程。当时,针对中医界,尤其是我们中医院,对科研重视不够的现象,我特别写了一篇文章,叫《中医临床人员的科研意识淡化倾向与对策》,发表在《中医药研究》杂志上,后来还被《中国中医药报》转 载。这么多年来,我发表了不少论文,也算是为充实和发展中医疑难病学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

f1c82cd0c497fbf07c93f69da5431c6.jpg

皓首穷经,刘永年依然坚持在一线传授医术

  在我看来,人才是关系到中医事业兴衰的大事,我一直对我的学生们说,要沉下心来,勤奋读书,刻苦学习,向经典学,向各家著作学,向期刊文献学,向同道学,向临床实践学,最重要的是要向患者学。点滴积累知识和技能,如此用时方能得心应手。“生命不息,习业不止”,这是我的治学格言,我也这样要求弟子们身体力行。作为中医学生,要学会自己领悟,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的授课理念就是“授人以渔”,在日常临证时,我常常会提问,做关键性的点评也只是点到为止,启发学生自己揣摩和领悟,促使学生深入体会。另外,我十分推崇国画大师齐白石的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所以我在向学生传授学术经验时,从不要求他们刻意地模仿我,我要求他们结合自己的专业基础,大胆阐发自己的学术见解,在理论认识、辨证立法、方药选择等方面,我鼓励他们大胆探索,提出不同的见解,走自己的路。

  我从医数十年,稍有弋获和感悟,必须传于后来之人,免得日后留下术随人去的遗憾。正因为如此,退休后我还仍坚持一线临床和课徒授业。医院是我学术成长的摇篮,理应是我为患者服务的坚实基地,我如今仍能为病人服务,解除他们的痛苦,并得到他们的信任和赞誉,就是我平生最大的幸福,更有何求?

result (4).jpeg

刘永年长期担任责任编辑的《南京市中医院院刊》

  【历史现场】

  在刘永年房间的书架上,陈列着十余本的《医学资料汇编》。刘永年说,傅院长曾经让我担任《医学资料汇编》的责任编辑。

  1978年,傅宗翰担任南京市中医院院长。为营造医院的学术氛围,提高医院的学术水平,他大力组织编辑出版院刊《医学资料汇编》,要求医院中西医骨干每人撰写高质量学术论文,而他自己坚持每期都有论文在院刊发表。许多年轻的医生,以有成果在院刊上发表为荣。据刘永年回忆:院刊出版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留下了一大批珍贵的科研资料。

  【采集时间】2024年5月16日上午

  【采集地点】南京市宏图上花园

  【采集整理】南京市中医院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