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博士报考皖北乡镇公务员”,一众愕然,

“县委书记不让县长到小食堂吃饭”,更让人惊掉下巴……

“寂寂无闻”之地宿州,还是好的“归宿”吗?

宿州,安徽省地级市,下辖“一区四县”,即:埇桥区、砀山县、萧县、灵璧县、泗县,素有宿城、蕲城、符离之称,本地人更爱称她为“虚线”。宿州市以前叫做“宿县”,在宿州的方言里“虚”和“宿”同音,昵称由此而来。

《宿州志》对于宿州得名的记载由来已久,春秋时期这里是宿国,被灭之后,这里就一直是宿州。满清亡,废府州,宿州改为宿县,直到1998年12月才升级为地级宿州市。



宿州在皖北乃至全国都并不出众,在外地,说到“宿州”,别人会听成“苏州”,又进而会被问“宿州”和“宿迁”啥关系啊?


你还别说,宿州和近邻宿迁、徐州渊源颇深。宿州也是楚汉文化、淮河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楚霸王项羽是宿迁人,“霸王别姬”“垓下之战”则发生在宿州。汉高祖刘邦徐州人,刘邦避秦兵之地“皇藏峪”也位于宿州。


今天宿州的砀山县、萧县曾是徐州的“老八县”成员,宿迁的泗洪县也曾属于宿州。


资料显示,建国初期,因管理之需,商丘的永城县(今永城市)及徐州的萧县、砀山县,曾短暂归皖北行署区统辖。随着局势稳定,复杂的区划不利于经济发展,1952年,皖北、皖南行署区合并成安徽省,永城县归还河南,萧县、砀山县回归江苏,恢复原状。1955年,为整治洪泽湖,安徽省的泗洪、盱眙两县划归江苏省,盱眙现属淮安市。作为交换,江苏的萧县、砀山再度并入宿县专区,并渐趋稳定。


顺便提一下,宿州和徐州之间还有一小块淮北市的“飞地”。中国各地的区划就是这样“犬牙交错”,苏皖之间还有一个“如一记重拳打在江苏肚子上”的安徽滁州天长市。这些“奇特的区划”其实对涉及地区经济发展,尤其是对交通规划建设影响巨大,本来是“两地的协调”变成“三地”、甚至“多地”的“反复沟通”,当中的“利益阻碍”可想而知,但这也暂时“无解”,“都是历史的选择”。


宿州如今很“低调”,但古时的宿州却并不“默默”。


秦末,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那个曾经高呼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者就在宿州“大泽乡”揭竿而起。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宿州就在这汴水之畔。宿州因河而生,隋大业年间(公元605年),因隋炀帝开凿大运河逐渐兴起。宋朝时,成为仅次于开封的全国第二大城市,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原型就是宋代时期的“埇桥”。


白居易曾寓居于埇桥符离镇22载,写就了“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千古佳句。据考证,“离离”就是符离。


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写过一首词《南乡子·宿州上元》来称赞她,并称宿州为“此去淮南第一州”!


一言概之,宿州是一个历史底蕴深厚的地方,南有陈胜吴广“盟誓诛暴”所筑的涉故台,北有刘邦避秦兵之地皇藏峪,东有垓下古战场、虞姬墓,西有李白饮酒赋诗的宴嬉台,中有白居易寓居多年的东林草堂。嵇康、李白、韩愈、白居易、苏轼等饱学之士都曾游历或流寓于此,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诗文和遗迹。


垓下的地理位置,一说位于今宿州市灵璧县韦集镇,一说位于今蚌埠市固镇县濠城镇。


一、 “三任县委书记落马”,如何能带领人民脱贫致富?


最近,一则“高材生考公上岸”的消息刷屏。6月16日晚,宿州市公务员局发布了宿州市2024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拟录用人员公示(第二批),其中,一位名为“苏朕”的考生拥有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报考的职位是宿州市灵璧县乡镇机关基层事务管理职位。


通过好奇网友在网上的查询,发现中国科技大学网站里有一位跟网传政审表里“苏朕”同名的学生。这位学生高中毕业于萧县实验高级中学,考入中科大后,曾获得该校最高级别奖学金(郭沫若奖学金),最终去向也恰好是美国斯坦福大学。



这年头留学生考公不少见,但是拥有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的留学生,最终选择报考皖北乡镇公务员,难免让网友们大吃一惊。果然宇宙的尽头是“考编”,在山东是这样,江浙沪皖也是这样!


然而,近日宿州出名的不仅是“考编上岸”,而且还有“县委书记不让县长到小食堂吃饭”的荒唐事。


据报道,砀山县曾经的三任县委书记朱学亮、王广敏、陶广宏在短短两三年内悉数落马。不久前,最后一个落马的是朱学亮,曾被评为全国优秀县委书记。


在这个年代,谁落马不是新闻,三任县委书记落马也不算新闻,落马后暴露出的一些咄咄怪事令人惊奇。


据闻,在砀山县,谁当了县委书记谁牛X。


朱学亮担任县委书记的时候,王广敏是县长。后来朱学亮提升任淮南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后,王广敏接任砀山县委书记。微信公众号“读史”发文称,王广敏的感觉是“媳妇终于熬成婆了”,他参加一个剪彩活动后说:“我今天终于上镜头了。老朱在这压了我几年,别说让我上镜头、摸剪子,我连主席台都上不去。”确实,县委书记是一把手,电视台只重视一把手的新闻,王广敏这个县长很是有点窝囊,县委书记不让他上主席台,自然也就上不了镜头上不了新闻。甚至是连剪彩的剪刀都不让他摸一摸。所以王广敏当了书记,就要多上镜头多摸剪子。


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各领风骚三五年。王广敏任县委书记期间,陶广宏当了5年县长。有了朱学亮的前车,就有了王广敏的后辙。王广敏也自然压到了陶广宏的头上,让陶广宏这个县长喘不过气来。除了不让陶广宏上镜头、摸剪子外,最不可思议的是:王广敏担任砀山县委书记时,县委在外有一个小食堂,有专门的厨师和服务员,是为部分领导干部和商人服务的,陶广宏也去过,没想到王广敏知道了,就给小食堂打电话,不让接待陶广宏。上述该文认为,砀山的县委书记王广敏不让县长到一个小食堂吃饭,说明砀山的政治环境恶劣到何等程度。按理说县长和县委书记都是正县级,是县里的一二把手。一把手不让二把手去县委的小食堂吃饭,就明显带着侮辱的性质。这样的县委书记,不仅霸道,而且不尽人情。


据报道,后来王广敏也提升了,担任了宿州政协副主席,县长陶广宏顺理成章接任砀山县委书记,这一次陶广宏是可以名正言顺地去那个小食堂吃饭了,但是2023年8月,调任萧县县委书记的陶广宏也落马了,在县委书记的位置上只停留了一年零三个月。


上述“官场奇葩事件”曝光后,网上多家媒体发问:像砀山连续三任县委书记落马,这样的县委书记还能给当地带来经济发展和人民安康吗?


二、黄泛区是“大局政策”导致的“局部牺牲”?


宿州是“农业城市”,其下辖的砀山、萧县、灵璧、泗县4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中国唯一一个全部都是贫困县的城市。


地处“淮北平原”,宿州乃至整个皖北地区长久以来就是安徽的经济洼地。这里曾是“黄泛区”,历史上黄河多次夺淮入海,经常洪水泛滥,庄稼受灾,百姓生活困苦流离失所。


自媒体“群学书院”发文援引历史学大家许倬云的话说:“三百年来,淮北百姓生活艰难。”原因为何?不知历史的人,乃至数百年来的当地人,一直以为是“水患天灾”所致;知晓部分历史的人,更进一步地知道,这是明清几百年把黃河之水“逼入”淮河河道的“大局政策”导致的“局部牺牲”。


毕竟隋唐宋以前,淮北地区曾经“祖上富裕过”,而民谚“苏湖熟、天下足”前身,实为“江淮熟,天下足”。《被牺牲的“局部”: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研究(1680—1949)》一书的作者马俊亚指出,为了漕运和明代皇陵,刘大夏、潘季驯等一代治水贤臣,居然以淮为壑,“让滚滚黄河倾入徐淮平原”。漕运有关北方千万人口的食用,还可以说得过去;所谓“凤阳根本之地”,皇陵之内并无骨骸,寝殿之中也无居人,居然以此为理由,使淮北生态完全改观。“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言念及此,深叹权力两字不可滥用。


以至于许倬云也感慨万千:都说苛政猛于虎,但善政也会引来洪灾!自古暴政都容易被人指出阙失,然而治河和漕运两件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竟然也招致一方百姓数百年“无法自拔的贫穷”。


这里虽然获得了比较肥沃的土壤可以发展农业,但是发展的基础比较脆弱。


2023年,宿州GDP为2291.5亿元,居安徽省16市第7位,属于中等水平。但在安徽省人均收入较低的城市中,宿州、阜阳和亳州位列前三,人均收入分别为27250元、27357元和27841元,这三座皖北城市的居民平均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不可否认,中国的GDP是高,但发展并不是惠及底层。说到人均可支配收入,宿州与宿迁、徐州的农村在大众眼里,都代表着我国“东部最落后地区”。


三、“皖南靠浙江,皖中靠南京,皖北靠徐州”?


宿州靠近徐州,陇海铁路、京沪高铁、郑徐高铁等多条火车线路经过境内,交通自然很发达,但让人感到特别可惜的是,当地并没有利用好这些资源,发展的很慢。


而且,宿州的四个县曾经都是国家级的贫困县,在经济发展和资源情况上都是差不多的成绩和条件,所以各个县之间既没有攀比的恶性竞争,以及良性的竞争,“共同发展”也没有,因此,各县基本是“躺平”的状态,纷纷止步不前。



我们的“中国云都”异军突起,淮海智算、算力互联、汴水之畔三大算力中心落地建成;我们的“中部鞋都”逐步形成,广州、温州、泉州鞋业实现“三州归宿”。——这是宿州的官方推介,但我要说的是,少一些“宏大叙事”,真真正正做些惠及民生的实事。


据悉,宿州户籍人口有660万,然而竟有130多万人在他乡漂泊。人口外流现象严重,侧面说明了宿州整体城市能级和竞争力都偏弱:


一是宿州工业经济比较弱小,工业经济结构不优。宿州工业经济支柱产业大都为食品、鞋服、板材、建材、机械加工等传统低端产业,产品附加值低。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和云计算大数据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还比较弱小,宿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只占全部产业的16%,在全省占比最低。二是工业经济发展还比较粗放。在过去一段时间发展工业经济过程中,部分地区和园区工业经济质量不高,表现在引进的工业项目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低贡献,消耗了大量资源,但对地方经济贡献较小。


所以,问题是,前几年红火的房地产业目前低迷,而宿州新的产业“云计算”、“生物医药”等,容纳的就业岗位极其有限。没有好学校,出不了人才,没有工业基础,人才留不住,回来能做什么呢?除了“考编”还是“考编”吗?!



不过,话又说回来,“洼地就还有发展潜力”,那么,宿州究竟该如何发展?大趋势是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能承接南京、合肥等华东大城市溢出的产业。当前亟需采取的步骤大体为,一是“融入徐州”、二是“杭州帮扶”、三是“撤县设区”,否则很难有大的提升。


坊间流言,“安徽最会玩,合全省肥了合肥,然后皖南靠浙江,皖中靠南京,皖北靠徐州”。不过,事实就是如此,因而宿州启动建设了“宿杭产业园”、合作共建了“宿徐产业园”。


如前所述,由于历史和地理位置等因素,砀山、萧县距离宿州城区太远,而且,很多砀山和萧县人根本就没有去过宿州市里,也根本没必要到宿州,徐州更近更方便!事实上,两县的医疗、购物、旅游等等大都去徐州,两地已经成为徐州经济腹地。


网传,徐州-宿州(萧县)-淮北轨道交通建设,甚至被纳入了国家大政方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点工程。所以,宿州和徐州“抱团”,萧县是宿州市融入徐州都市圈发展的排头兵。近些年萧县的发展也是很迅速的,深层次、全方位对接徐州。


宿州和杭州也在全“宿”启“杭”。2021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浙江省杭州市结对合作帮扶安徽省宿州市。


资料显示,杭州是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宿州也在聚力打造“中国云都”。宿州在杭州设立“科创飞地”,组建异地创新孵化平台,重点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合作,探索建立研发孵化在杭州、生产转化在宿州的互惠互利合作模式。宿州还在安徽省率先实现干部互派挂职,选派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和优秀年轻干部赴杭州市学习经验、提升能力。杭州市也安排了具有紧缺专业知识背景的干部到宿州市挂职指导、取长补短。宿州的干部在杭州亲身感悟一流的营商环境,杭州选派的干部反过来也能看到宿州的优势。


至于宿州“撤县设区”,有人认为,“单区市”问题深深制约了宿州市发展潜力,“撤县设区”对于宿州市中心城区城市能级来说是一个相当好的办法。


“埇桥区”的人口和面积的规模在安徽省内均属前列,有人设想,“埇桥区一分为二”,宿州市新设“符离区”。还有人认为,埇桥不仅名气小,字也生僻,一分为二的话,北是“符离区”,南叫“大泽区”。


还有网友提议,萧县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撤县设区”对象。萧县区位比宿州市主城区更靠近淮海经济区最大的城市徐州市,是宿州市对接徐州一体化的桥头堡。萧县自身的目标也很明确,那就是“在省际毗邻地区合作发展、省际跨区域合作发展、淮海经济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上争当排头兵”。如果“撤县设区”,对于打破宿州市单区市短板,提升宿州市中心城区经济首位度和拓展中心城区发展空间意义重大。利用萧县优越的区位,宿州市也能以更大力度融入淮海经济区域,争当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而“撤县设区”之后的萧县也能突破县域经济天花板,利用地级市的政策更好地发展自身。

总之,无论以何种方式发展,宿州下辖的每个地方都有自身的特色:砀山梨,萧县葡萄,灵璧奇石,泗县布鞋与泗州戏,埇桥马戏团,符离集烧鸡……


“汴水东流、奔涌向前”。苏州对接宿迁、杭州帮扶宿州,苏杭是人间天堂,“双宿”能否就是幸福的“归宿”?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