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四十八《和州·乌江县》载:“东华山:在乌江县东北五十里。有老君台,云老君炼丹之所。刘禹锡诗云‘土台游柱史’是也。”

  唐人刘禹锡曾任和州刺史三年(824—826),其间作诗《历阳书事七十四韵》,内有诗句:“土台游柱史,石室隐彭铿。(句后自注:老君适楚,有台在焉。彭铿石室,在含山县)”

  柱史,指春秋时代老子李耳,先秦思想家,被道教信徒尊为道祖,老子曾任周朝柱下史(御史)。土台,土筑的台基。可见“老子筑台于东华山为炼丹之所”这一传说,唐代仍颇为流行,并为刘禹锡所采信。

  北宋贺铸曾担任和州管界巡检,巡检衙署在石碛戍(旧石碛镇,今并入浦口区桥林街道),他在诗里也写到过东华山。比如下面这首《东华马上,怀寄清凉和公,兼简社中王拙居士》:


  (序)东华在历阳郡北八十里,隔江与金陵相直。王字闲叟。己巳十月赋。

  鸡鸣紞五鼓,驱马东华路。

  月落潮上时,云披日生处。

  摇摇渔艇子,挂席凌江去。

  送目思悠悠,横槊聊一赋。

  鸿雁南飞江北流,亭亭双塔是升州

  前朝物色今何见?白鹭平沙接石头。

  石头城上清凉国,中有弥天大比丘。

  右军远孙傲时者,巾鉢久从莲社游。

  吾亦明年及瓜代,一庵见寄外何求。


  诗中“东华”,即东华山。王象之《舆地纪胜》云“东华山,在乌江县东北五十里”,贺铸诗序说东华山“在历阳郡(和州治城)北八十里,隔江与金陵相直”。《舆地纪胜》又云“乌江县,在州东北三十五里”,这是说乌江县城(旧乌江镇)在和州治城(今和县历阳镇)之北三十五里,据此推算,二人所说东华山是同一座山。

  贺铸的诗告诉我们,东华山上,可俯瞰长江:“月落潮上时,云披日生处。摇摇渔艇子,挂席凌江去。”东华山上,又可以远眺金陵城:“鸿雁南飞江北流,亭亭双塔是升州。前朝物色今何见?白鹭平沙接石头。”

  长江流过天门山之后,由东流改为北(东北)流,直到燕子矶才逐渐又改为东流,因此诗人立足于东华山,才能写出“鸿雁南飞江北流”这么充满张力的诗句。

  东华山就处在长江“北流”段上,但如今它的具体位置在哪里?

  除了《舆地纪胜》,唐宋以后的地理文献,元、明、清等历朝一统志,包括地方志,皆记之甚少,又语焉不详。明清时期各本江浦县志“山水志”里皆无“东华山”词条,仅“建置志·桥渡”有涉及:“下官桥,在东华山口。”这表明江浦县域内确有东华山在。惟《江浦埤乘》卷二《山水》始设“东华山”专条,又止仅一句话:“东华山,在治西北十八里。”语焉不详。

  长江河道曾发生宽窄、摆动等变化,长江里的洲渚多有隐现、位移、并岸,而东华山一旦形成,却不大可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隐现或位移,但“东华山”之名称会被更改、会被合并、会因某事件而名声大作、又在历史长河里逐渐湮没……

  在唐朝,老子李耳被追认为李姓祖先,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宋朝皇帝也尊崇老子,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加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据此看来,唐宋时期东华山名显天下,事出有因,乃因为山上有“老君台”,所以唐代诗人刘禹锡有诗“土台游柱史”云云,宋代地理学家王象之记述东华山老君台为“老君炼丹之所”。

  大约此后随着皇家权力的淡出,也随着时代人心的进步,老子作为道教始祖的影响力逐渐弱化,作为道家思想的源头地位逐渐理性化,“炼丹求仙”之类的怪力乱神之说因此而逐渐边缘化,老君台(如果确曾有过的话)也就逐渐坍圮,“东华山”也就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甚至“老君台”变成了“老君基”,而成为地方志里的“古迹”!

  基,基础也,基址也。沈孟化《万历江浦县志·卷四·舆地志·古迹》将“老君基”列为县内诸古迹之一,云“(老君基)在马鞍山,西与龙洞诸峰相连,惟此山高于诸峰,顶有周砌砖石遗迹,和阳志‘西华山老君基’,即此。”

  可见到了明朝,唐宋人的“老君台”已蜕变为“老君基”。根据该志描述,基址并非纯粹的土筑,而是有“周砌砖石遗迹”。秦砖汉瓦,老子应当不会在此筑砖石为台以炼丹,或许老子的信徒曾经在此筑炼丹台?沈孟化又转引“和阳志”称之为“西华山老君基”,足见到了明代,唐宋人笔下的“东华山”已更名为(或并入)“西华山”,并且始作俑者乃为“和阳志”(指和州志,或历阳郡志)。

  不过,沈孟化又称“老君基”是在“马鞍山”,颇费解。根据其下文位置描述,即“(马鞍山)西与龙洞诸峰相连,惟此山高于诸峰”等等,则所谓马鞍山,实为“西华山”之主峰——莲花峰。

  请仔细读《江浦埤乘》卷二《山水(上)》“西华山”条:


  “(西华山)在治西十五里。山有五峰,世所谓莲花五峰者是也。峰峦巍峙,特冠群山。中有西华峰、莲花峰、丈人石、罗汉迹、石龙岭、伏虎洞、万年藤、藏云坞、北涧梅、响铃庵、待翁泉、南园草堂、揖山堂、飞涧桥、南涧梅、一柳泉、听江亭、一升泉、对钟岭、万松径诸胜。国朝康熙中,僧南庵居此,名流题咏甚盛。又有饮马池、笔架峰、韩信将台、老君基。”


  这段话罗列了西华山诸名胜古迹。古迹中,除了老君基,又有“韩信将台”。《雍正江浦县志》卷一《封域志》说:“韩信将台:在县治西西华山莲华峰上。周砌砖石,方圆半亩。俯瞰众山,如列几前。”《江浦埤乘》卷三十七《古迹》说:“韩信将台:在西华山莲花峰上。有大石,方广半亩。俯瞰众山,如列几席。”

  细心的读者应该注意到一个细节:沈孟化《江浦县志》“老君基……顶有周砌砖石遗迹”,《雍正江浦县志》“周砌砖石,方圆半亩”,《江浦埤乘》里“有大石,方广半亩”,所指为同一处、同一个文化遗迹,但沈孟化说“在马鞍山”,而《雍正江浦县志》《江浦埤乘》皆说在“莲花峰上”。循着“砖石遗迹”这个线索,可知“马鞍山”就是“莲花峰”,为西华山诸峰之一。

西华山

  此外,沈孟化指认这个“砖石遗迹”为“老君基”,而清代两种县志皆认为是“韩信将台”。

  综上所述,可见西华山在清代《江浦县志》里,其范围较明代《江浦县志》所理解要大许多,其中包含东华山、莲花峰(马鞍山)、笔架峰等山(峰),西抵今龙洞山诸峰,兜率寺(狮子林)所在地狮子岭也在西华山诸峰之列。

  莲花峰(马鞍山)为西华山主峰,高384米,为老山山脉著名山峰之一。

  西华山名称之由来,一为“城西说”,因地处旧县城之西,风景如绣,故名;一为“江西说”,从金陵城头眺望,可见长江西岸,西华山端凝秀峙,列嶂若屏,故名。此二说皆有道理。

  老子这个人物的事迹,自古以来就很含糊,因此一直发生着其姓名字号之争、生卒时间之争、籍贯故里之争、历官之争、生平事迹之争等等。唐人刘禹锡不仅是著名诗人,也是著名学者,著有《天论》三篇,就依凭着刘禹锡《历阳书事七十四韵》诗句“土台游柱史”,佐以王象之《舆地纪胜》有关记载,笔者认为,今南京市浦口区(旧江浦县)起码有资格去争取一下“西华山(旧名东华山)老君基传说”署名权,可藉以增益老山的文化底蕴。

  前不久,为寻找响铃庵遗物,笔者曾去西华山南麓访问一个当地老人。他告诉我,莲花峰(又名马鞍山)山顶尚存古代建筑的砖石遗迹。它可能与“老君基”或“韩信将台”的传说有关,具有潜在的文化利用价值。


  2024年6月21日


  注:

  ①赵一生点校《舆地纪胜》,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1446页。

  ②升州:指金陵城。北宋开宝八年(975),北宋灭南唐,改江宁府为升州。宋真宗以赵受益(后改名赵祯)为升王,不久立为皇太子。北宋天禧二年(1018),复升州为江宁府。

  ③下官桥:见沈孟化《万历江浦县志》卷五《建置志》。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