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读史12年(ID:dushishiernian)
众所周知,战争有着很多的不确定性,即使是久经沙场,拥有着多年军旅生涯的名将也不一定能让战争完全按着自己的思路进行下去,所以说,一位合格的将领必须能够在需要的时候有一定的机变判断,及时调整军队的战斗动向。可是这样一来,往往就会引起后方中央朝廷的怀疑,朝廷便会派遣官员前来指手画脚,说三道四,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一幕:
朝廷那些不懂军事的皇帝以及大臣们,在大后方制定他们自以为完美,实则愚蠢的战略以此来指挥前线大军作战,最后导致军队大败,甚至全军覆没。
下面笔者就来谈谈历史上三次臭名昭著的“瞎指挥”,每一次都害死了一位堪称国之柱石的将军。
哥舒翰是唐玄宗时期一位拥有着赫赫战功的名将,《全唐诗》中有这么一首诗专门形容哥舒翰的功绩: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简单的来说,就是哥舒翰将当时侵犯唐朝的吐蕃人彻底打服了,只要有他驻扎在边疆,吐蕃人根本就不敢入侵,哥舒翰的强悍可见一斑。公元756年,安禄山的叛乱军直逼长安,由于高仙芝,封常清等名将先后被杀,在这种情况下,唐玄宗将守卫潼关的重任交给了哥舒翰。哥舒翰到了潼关之后,鉴于双方的兵力差距,以及叛军高涨的士气,哥舒翰选择了坚守潼关。事实证明,哥舒翰的选择是对的,在哥舒翰的坚守下,安禄山的叛军止步在潼关之外,再也不能前进一步,只要时间一久,安禄山的叛军丧失了那股锐气,便能不攻自破。可是这时候唐玄宗不爽了,在唐玄宗看来,哥舒翰手中的兵力强于叛军,应该选择主动出击,歼灭叛军,而不是龟缩在潼关之内。于是唐玄宗下令让哥舒翰主动出击,尽管哥舒翰再三上书劝谏,可是唐玄宗根本不听,执意要哥舒翰主动出击。无奈之下的哥舒翰只得带领军队主动出击,结果中了叛军的埋伏,全军覆没,哥舒翰也成为了叛军俘虏(不久后被杀害),潼关沦陷之后,唐玄宗从长安仓皇出逃,大唐的盛世也就此结束。二
北宋末年,赫赫有名的将门世家种家又出了一位杰出的名将种师中。他长期戍边西北,西北在他的镇守之下,无论是骁勇的西夏人亦或是善战的金人都不能占到一丝便宜,种师中也因此声名大噪。
公元1126年,金军大举进攻北宋的军事重镇太原,由于太原极为重要,不容有失,于是朝廷便将镇守西北的种师中派遣去解太原之危(除了他之外,北宋朝廷还派遣了姚古,张灏两人各自率领一支军队救援太原)。由于种师中的军队动作迅速,先行到达战场附近,与金兵交手,先后取得了几场小胜,金军选择性的撤兵。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种师中有着清晰的认识,知道自己之所以能够胜利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占了地利的优势,所以并没有乘胜追击,而是选择留在原地等候援军。可是后方的朝廷官员飘了,认为金军不过尔尔,严令种师中继续追击,争取早日解决太原之危,无奈的种师中只得继续追击,结果陷入了金军的包围圈,而原本应该支援的姚古等人却迟迟未到,种师中最终力战而亡,北宋西北的擎天之柱就此倒塌。三
公元1639年,堪称明朝最后一位能打的名将孙传庭,被崇祯皇帝不分青红皂白地丢进了监狱之中,而此时闯王李自成手中的势力却一日胜过一日,尤其是在熊文灿、杨嗣昌围剿失利之后,闯王李自成彻底在河南打开了局面,拥兵数十万。在这种局面之下,
崇祯皇帝只得再次启用已入狱三年有余的孙传庭,孙传庭受命之后,便前往陕西练兵,在他的努力之下,好不容易积攒了一定实力,结果在“柿园之役”中打了个精光,孙传庭只得再次回到陕西继续练兵。据史料记载,当时兵部侍郎向崇祯皇帝上表说:孙传庭所有,皆天下精兵良将,皇上只有此一付家当,不可轻动。结果崇祯皇帝根本就不听,叛军一来,便急匆匆的下令让孙传庭前去迎敌,孙传庭本来不愿仓促出战,认为现在时机还不成熟(当时时疫流行,加上军中的粮草也不足,兵员弹药更是缺了个大口子)。但是崇祯皇帝此时已经管不了那么多,逼迫孙传庭出战,无奈的孙传庭只得领命出征,同年十月,准备不足的孙传庭战死沙场,《明史》上称:传庭死,而明亡矣。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