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依规精准问责是基层治理中传导责任压力的制度方式。对党员干部来说,组织“严管”就是“厚爱”。当然,“严管”具体怎么“严”、“严”到什么程度,在我们党的党章和党规中也都有明确要求和严格限定。从媒体报道的案例来看,一些问责泛化、简单化情形的背后,多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影子。

  比如,某地整顿违规吃喝,结果盯上私人聚餐。“三人以上吃饭就算搞‘小圈子’”,某部门同事自掏腰包聚餐,领导硬说有风险不让搞,底下人就很纳闷:难道基层党员干部就不能聚一聚,自费吃顿饭?

  毫无疑问,违规吃喝与自费聚餐有本质区别。纪律要求当然要落实,但不意味着规定一分,强做三分。一些不近人情、不合常理的做法,实际暴露出问责主体政策水平不高,对相关要求消化理解不到位,害怕自身担责所以因噎废食,甚至单纯想以“高标准”“大力度”的形式来凸显自身抓落实的决心。

  尽管人人觉得“违规加压”不合理,但毕竟此类形式主义顶着“政治正确”的大帽子,很多人也就闭口不言了。一旦这种“沉默的螺旋”形成,就于无形中助长了“问责内卷”。“问责成了筐,啥都往里装。”倘若这一风气弥散开来,结果便是频频误伤。

  问责既不能缺位,又不能越位,关键就在精准二字。如何做到精准?就是依据党章和党纪处分条例等党内法规,原原本本执行,既不打折,亦不扩大。《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等文件明确了“三个区分开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发布了执纪执法指导性案例,强调问责工作的规范化精准化……这些表态传递着鲜明信号,那就是“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期待更多地方能够在此基础上拿出一套符合自身实际的可操作、可量化的机制。

  组织敢于担当,干部才会有底气。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这是组织的本分,也是发展事业的必须。

  选自微信公众号“基层干部参阅”(ID:hnzsck),本文原刊于《北京日报》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