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篇文章,作者方兆祥,曾任安徽省政协主席。自2001年起,先后出版了长篇小说《罂粟果》、《龙头老太》,文集《落地有声》、《精神力量》、《我说政协》,散文随笔《老M神侃》。

  原文如下:

  在领导身边待长了,看到一种很有趣的现象。

  不少领导干部从政几十年,从基层到高层,从局部到全局,从助手到主要负责人,涉猎了许多领域,经验比较丰富,方法比较成熟了。我们猜想,领导同志到了这个程度,一定是驾轻就熟、所向披靡,更加势不可当了。

  但实际上我们发现,领导同志却越来越谦虚,越来越细致,越来越慎重了。决策的时候,我们看见领导同志找人反复询问,不断商量,仔细推敲。决策执行以后他们非常注意及时了解情况,注意动态反映,亲自督促检查,一点不敢大意。

  他们说话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慎重,那些激情满怀的即席讲话,在他们那里越来越少了。与下级干部谈工作,对人也越来越尊重、越来越客气,说得越来越体贴了。类似这样的现象,会表现在很多方面,不再一一列举了。

  总之,我们好像得出一个结论:领导同志官做得越大,胆子却越来越小了。

  在我们看来,这好像是一种反常现象,这与领导同志经历成反比啊,何故如此呢?

  有的秘书议论过,这是一种自然现象和必然规律吧?过去就有“江湖越跑越老,胆子越跑越小”之说,现在领导官当大了,离退休也不远了,是一种为官自保的做法吧,干了一辈子,谁不想平安着陆呢?

  画个圆满的句号总比画个拖尾巴的别节号好吧?或者是,年纪大了思维活动的节奏也变慢了,机体的退化成为不可避免了吧?

  这些想法,当然是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归结为老同志的思想和体能的退化。这种说法似乎有道理,符合人生的工作规律和自然规律。

  但是,由于工作之便,我们贴近领导同志观察,好像又不是这么回事。虽然说人的年龄增长是客观的、必然的,老年人与年轻人在体能上比较肯定有差异,但我们看到,这些都是次要的、表象的。

  我们发现大多数领导同志思维敏捷的程度,个人内在的活力,对工作的创造性追求,对新生事物学习和掌握的力度,甚至不逊于年轻人。

  我们曾经请教过那些比较熟悉的领导同志:怎么看待这种胆子不是越来越大,而是越来越小的现象呢?有的领导同志哈哈一笑,拍着我的肩膀说:年轻人哪,抓紧时间好好工作,一天也不能耽搁。时间不饶人,很快就老之将至,到时候你们就明白啦!

  在我们的一再请求下,他们才说了如下感言:

  ——人都有过“初生牛钱不怕虎”的过程。初生牛犊不怕虎是对的,每个人都要有这种精神,否则干部怎么成长?但是,如果小牛犊长成“老牛”了还不怕虎,那就不是胆大,而是幼稚了。

  “初生牛犊不怕虎”这句话,据考证是关羽的儿子关平说的。关羽带着关平一道去攻打樊城的时候,曹操也有绝招,派了个初出茅庐的庞德去打先锋。这庞德勇气非凡,锐不可当,根本不把关羽放在眼里。

  他叫兵士抬了棺材走到队伍前面,点名要和关羽决一死战。结果关老爷披挂上阵,大战一百回合,也没能赢得了庞德。回到营中,儿子关平提醒他老子说:这庞德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老爷子可得小心点啊!

  关羽想了想,拼体力赢不了小庞德,干脆凭智力吧!那时候天上正在下大雨,汉水猛涨,而庞德没经验,把兵营扎在洼地里。于是关公使了个不那么正派的主意,让军士挖开河堤,让汉水直泻洼地,来了个“水淹七军”,活捉了庞德。

  所以,就这典故本身来说,小牛犊还是败在老虎手里,但自古以来,人们还是欣赏和鼓励年轻人的勇气。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应该有勇有谋才行,不能老是那么一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样子。可惜的是,我们有些干部一辈子长不大,优势变成了劣势,这不算是一种好现象。这里可能有某些干部先天性格方面的原因,但主要还是后天学习、锻炼不足造成的,成功与失败都要总结,有了经验人也就成熟了。

  ——古话说,学然后知不足。孔老夫子在《礼记》里早就告诉我们:“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一个干部,不善于学习,总也发现不了自己的不足。不去用心指导和研究工作,就不会发现自己的困惑,永远只能停留在某一个水平上。知识就是这样,越学习越感到自己不足;越工作,越感到自己差距很大。这就是活到老、学到老的道理。整瓶醋老老实实地待在那里,只有半瓶醋才晃荡不停。

  认识陆宗达这个人吗?他是现代训诂学的代表性人物。据说,此人曾经拜国学大师黄侃为师。第一次见到黄侃,黄侃一点学问都没讲,只给他一本《说文解字》,那书上没有标点符号。

  黄先生说:“点上标点,点好见我。”

  陆宗达回去以后老老实实啃这本书,那古文标点是很难点的啊。要读懂很不容易。

  点完以后,呈给黄先生看。黄侃随手翻了翻,说回去吧,再点一本送来。

  隔了多日,陆宗达又捧了一本圈点得密密麻麻的《说文解字》送来。黄先生看看扔在书堆上,几乎是不近情理地说:再去买一本。

  后来,陆宗达送呈的第三本,已经是翻阅得有点破烂的书了,并且说:“老师啊,你看还要不要再点一本,我已经准备好了。”

  这就是三点《说文解字》的故事,一次比一次更深入,一次比一次更熟悉。在这个基础上,黄先生才给陆宗达讲学问,因为有了扎实的文字功底,学起来才得心应手。这种良苦用心,是越到老,越学习,才越有体会的。一个自知不足的长者,有什么理由四处张扬呢?(据赵畅:《学然后知不足》)

  ——年纪大的人做的事多了,做事越多,越知道事情难做,叫做“事非经过不知难”。不做事的人,只懂得批评。唱戏的永远有错误,听戏的经常喝倒彩,评论起来头头是道,可是他们哪里知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难处!

  据说古希腊有个叫德摩斯梯尼的人,因为口吃,演讲时吃力不讨好,发音不清,速度不快,总是辩不过对手,被人瞧不起。后来,他下苦功练习,每天早晨到海边,嘴里含着石子,对着大海朗诵,训练自己的发音器官,而且几十年如一日,终于从结巴变成全希腊最有名气的演说家!

  “事非经过不知难啊!“我们都知道陆游这个人,当过官,带过兵,算不算军事家说不清,但算个诗人和文学家那是肯定的了吧?他总结自己的人生经验,写过一副著名的对联,就是流传千古的这两句话:“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我们总是觉得,年纪大了,做过的事多了,知道要做好一件事除了克服困难以外,没有什么抄近道的可能。因此总是慎而又慎,别粗心大意搞错了,把好事变成坏事。宁愿多费点心思,也要少生点麻烦。

  ——人老了也有个好处,那就是经验比较多了,每办一件事,可以从过去的实践中寻找参照物,进行新旧事物的比较,进行新老办法的对照,看看怎样做才能比较顺利,怎样做会有可能失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啊!这样就可以相比较而鉴别,兴利除弊,创造性工作。这就叫“老马识途”!

  当年齐桓公带着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出兵打仗,应燕国的要求去攻打山戎,是带帮忙性质的吧,反正是春秋无义战,只要对自己有利就行。

  出征的时候,是桃花盛开的季节,凯旋时已经是万木萧疏了。环境变样儿了,参照物都不同了。大军在山里转来转去,就是找不到出山的路。一行人急了,再这么折腾下去,部队的给养不够了呀!齐桓公也没有办法,打胜仗打出个大麻烦。

  幸亏他带了管仲,此人脑子灵啊,他想,那狗狗出门,哪怕是过了很长时间都知道自己回家,想扔掉它都难。那么马是不是也有这种功能呢?特别是老马,经验不更丰富吗?于是他把这个想法报告了齐桓公。齐桓公一想有道理,不妨一试。

  于是管仲在军中选了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部队的前面自由行走。结果,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这几匹老马头也不回,像约好了似的,朝一个方向走去。于是大家紧紧跟在老马的屁股后面。东转西转,还真的走出了山谷,找到了回家的大路。这就是老马识途的由来。

  年纪大的干部,虽然有保守的一面,但更多的是阅历丰富,智力超群,每做一件工作,总是希望抓住核心,找出规律,提出最佳方案。这样看起来慢,实则快矣,比起瞎折腾,那要顺利得多了!

  ——我们很多老同志,也都年轻气盛过。气盛也有好的一面,作风凌厉,摧枯拉朽,有些事没有这种精神还真干不成!但是气盛也有误事伤人的一面。你的官大,以势压人,说不服就压,压不服就抓,过去这样做伤了多少人哪!现在抓人少了,但骂人还不少。

  一个南方干部调到北方去当领导,指着一个干部劈头盖脑一顿批评,吓得那个干部埋着头不敢做声。事隔多年,领导同志想想自己的做法不对,有一次主动和这位干部沟通:“那次发脾气吓着你了吧?“没想到那位同志说:“没啥。你的南方口音太重,俺也没怎么听懂。”

  现在年纪大了,不能再重复年轻时的失误和笑话了,凡事要三思而行,要讲究方法,换位思考,多为别人想想,要让人工作,也要给人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和条件。让人背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肯定是做不好的。不是有这种说法吗?你相信他能干好,他不一定真能干好,但是你相信他干不好,那他就肯定干不好。当领导,总是要给人以希望,不要遮住别人的阳光。

  ——你别看有些老年人,有时坐在办公室里眼观鼻,鼻观心,意落丹田,实际上可能在想着千里之外,盘算着当前,甚至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想着怎么按计划完成任务,争取做得更好一点,而且可能想着还有些什么新的创造。别看见老马伏在槽子里吃草就以为它只会吃,其实它也在为完成主人可能交给它的艰难任务而积蓄能量。

  曹操在53岁的时候,那个时代这种年龄算是比较老了吧,这个老头在官渡之战,创造了举世闻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之后,大败衰绍,远征乌桓,横扫柳城,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他率军凯旋,路过河北昌黎,来到海边豪情满怀,写下了几句诗。这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竭石有遗篇”。

  “遗篇”指的就是曹操的《观沧海》那首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棘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还有一首很有名的诗作,那就是脍炙人口的《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当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当年曹操正是以“烈士暮年”在抒发着自强不息、叱咤风云的豪情。

  谁能说曹操只知道伏枥吃草、不愿干活呢?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老唐主任”(ID:gyhs-tg)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