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山剡水清悠悠,回肠柔曲出嵊州。浙江嵊州传承不息的越剧文化,从百年前走来,至今仍余音袅袅、生生不息。经过岁月的洗礼和重塑,越剧已经成为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助力这座浙东小城在新时代续写文化辉煌。
青山绿水间演绎越剧风华
远方的游客来到嵊州,打卡项必有越剧。
施家岙村,被苍岩山三面环抱,背后就是蜿蜒秀美的剡溪,是个典型的江南秀美小村。小小的施家岙,是中国女子越剧诞生地,书写了越剧百年史中重要的一页。
早在上世纪20年代,施家岙村的十名女孩开创了女子越剧,并取名“越剧十姐妹”,以一出《山河恋》正式出道,征服了江浙沪,冲出包邮区,将女子越剧发扬至全国,流传于世界,促使越剧成为中国第二大剧种。
在当今流行文化的冲击之下,京剧、越剧等戏曲已呈日渐衰微之势。2018年底,越剧小镇千呼万唤始出来,再次唤醒了人们尘封已久的越剧文化记忆。
和施家岙村仅一街之隔的越剧小镇,占地3.68平方公里,以戏剧和山水为核心,是国内首个以戏剧剧种命名的特色小镇、浙江第三批特色小镇、“国际戏剧小镇联盟”永久会址。
越剧小镇以“越戏剧•越生活”为主题,打造古戏楼、戏迷馆、儿童剧场等文化地标,并推出一系列小镇文艺活动,重塑文化形态经典,重现小镇的蕴藉风流。
除了与生俱来的越剧基因和越剧文化提升外,越剧小镇还将越剧文化转换成了可视性的公共艺术,林立于小镇之中。
农田道路上一座座越剧曲牌牌坊、越剧名角、名剧雕像,用嵊州竹艺打造的田野越剧剧场……让小镇田园中、剡溪上、老街头、茶馆里,无处不吟唱着袅袅越音。
古戏楼作为小镇最核心的建筑,被誉为“越剧界的金色大厅”,见证百年越剧的悠久历史。这里是越剧演出的主场,《追鱼》《十八相送》《桑园访妻》等越剧经典折子戏就在这里上演,小镇居民们最爱围坐在这里,品一盏清茶,听吴侬软语,越音绕梁。
让戏曲与时代同频共振
基于嵊州深厚独特的民俗风情和人文底蕴,越剧小镇也在探索更多的业态,让戏曲与时代同频共振。
首先是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一年四季,小镇各类文化节会不断,“国际戏剧小镇联盟”论坛、世界非遗 小镇端午、文化艺术展、越剧小镇春节擂台赛等越剧节庆,演绎着戏里、生活里的故事。
越剧是嵊州的文化艺术灵魂,但嵊州的文化却不止于越剧。
嵊州历史悠久,积淀了深厚独特的越乡非遗文化。嵊州的竹编工艺被誉为“中外竹编第一家”,嵊州泥塑“与天津无锡三足鼎立”,嵊州根雕执全省之牛耳……
在越剧小镇的非遗体验馆中,展示着辉白茶、竹编、古沉木雕、剡藤纸、围棋等优秀璀璨的文化,让游客可观、可玩、可体验,从而促进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创新性发展。
勇于创新、开放包容,是越剧小镇的“流量密码”之一。在一代代越剧人的传承和弘扬下,传统越剧不断在守正创新中焕发光彩。
2021年7月,一曲原创越剧现代戏《核桃树之恋》在北京舞台上唱响,让全国观众都感受到了新时代越剧艺术的独特魅力;新编越剧现代戏《袁雪芬》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越剧界第一部以越剧大师级人物为创作对象的剧目,荣获第三十三届田汉戏剧奖“剧目奖”……
通过不断创新,越剧小镇陆续荣获国家3A级旅游景区、浙江省首批诗路黄金旅游线、浙江省示范级文化和旅游IP、绍兴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等荣誉,越剧小镇的名号越传越响亮。
越剧发展不仅需要创作高质量的剧目,推出高水平的演出,还需善用多元化的传播载体,让更多优秀作品“飞入寻常百姓家”。
从2016年起,依托嵊州市越剧博物馆建设的中国越剧戏迷网开始在全国各地建起“爱越小站”,聚拢越剧戏迷,传播越剧艺术。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爱越小站”,推动越剧迈向更远的未来薪火相传。
越剧的传承也亟待更多跨界融合。近年来,嵊州打造了“数字+越剧(爱越剧)”应用,推动“越剧文化+旅游”,在越剧小镇推出山水越剧、水幕越剧、竹筏越剧等项目,各类文创产品、越剧衍生产业层出不穷,持续擦亮“越剧之乡”这张金名片。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