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离“徽京”又进一步?!

  坊间发出如此唏嘘皆源于滁宁城际的开通,南京的“尬位”正日益凸显。

  6月28日,滁宁城铁(滁州段)正式开通运营。从滁州高铁站出发,乘坐滁宁城际列车,只需40分钟即可到达与南京毗邻的来安汊河站。

  滁宁城际的开通,又添加了网友们调侃的新“佐料”:“这更坐实了‘徽京’的称号”,或曰“‘徽京’真不是白叫的”。

  确实,有了身旁南京这颗“大树”,滁州的“狂飙”无可抵挡。

  滁州的崛起,风头甚至盖过“黑马”本省省会合肥——在南京的“带动下”,滁州经济在安徽省内的排名从2010年时的第六,一路上升至如今的第三。

  滁州也是近年来进步最快的城市,资料显示,2010-2021年,滁州GDP的全国排名从第180名飙升至90名,足足前进了90个位次。

  2022年,滁州经济以3610亿元的总量稳坐“安徽第三城”,同比增长5.5%,增速全省第一。即便放眼长三角41座城市,其增速也仅次于浙江舟山。

  反观江苏省内的镇江,近年经济增长乏力,成为“苏南板块最后的一片洼地”。而且,过去二十年来镇江经济增速省内垫底。

  那么,可问,同样是号称南京的“后花园”,滁州为什么比镇江“跑得快”?

  又可问,同样融入南京都市圈,为何安徽的滁州马鞍山,比江苏省内的扬州镇江更积极呢?

  又可问,同样且都有“近水楼台”这个独特的地缘优势,其它的,滁州是如何做到的?


  

  滁州,怎么打“南京牌”?

  “环滁皆山也”的滁州,地理位置其实是“环滁皆南京也”。

  “近邻帮扶”,南京滁州具有合作共赢的天然优势。“地理上的近”决定了滁州想融入南京发展,交通要先行。

  早在2012年至2013年,《江苏省沿江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和《皖江城际铁路网规划研究报告》先后发布,初步规划了滁宁轨道交通线网。此后在滁州的多番努力下,2018年末滁宁城际铁路(滁州段)破土动工。

  “滁宁城铁”,是安徽首条城际铁路。西起京沪高铁滁州站,对接正在建设中的南京北站。项目总投资约187.06亿元,其中滁州段总投资约153亿元,是滁州单体投资最大,被称为滁州开放发展的“一号工程”。

  可见,为了再“拉近”与南京的距离,滁州是“下了血本”全力以赴的。

  滁州“对接”南京不可谓不积极。又是高速,又是高铁,到如今的地铁,外加多条普通通道也可直达南京。

  轨道交通率先进入南京,更是让滁州市民在滁州享受到了南京的“同城待遇”:南京的公交车来了、南京儿童医院来了,南京琅琊路小学、夫子庙小学、南师大附中也来了……

  为此,网络上一时流传:“南京为什么发展滁州?”,“南京为什么对安徽那么好?”,“南京到底是谁的省会?”……

  见仁见智,没有标准完美的答案,但我们应该看到滁州的主动与努力……

  其中,些许问题也可从“镇江的反思”中窥探一二——镇江市人民政府网站深度报道栏目在今年初曾发表署名华翔的文章来分析滁州的“逆袭之路”:

  几乎所有说滁州崛起的文章,都会提到它身旁的“大树”——南京。有自媒体在分析滁州时更直接表述:“一句话——抱紧南京大腿。”

  南京牌可打!南京牌怎么打?看滁州,一是态度坚决、异常诚恳;二是不止于简单依附,而是“等高对接”,在地域,亦在产业。

  滁州打南京牌,第一是态度坚决、异常诚恳。不仅有大张旗鼓、毫不避讳地喊出“滁州的定位就是要打造南京及长三角区域后花园”,提出要强化融入南京的意识,主动“投怀送抱”,甘当发展配角。

  与其他城市的“强化融入”“当好配角”不一样,滁州的“南京牌”,有一个细节尤需重视。这就是滁州强调不止于简单依附,而是要“等高对接”。

  这个“等高”,一在地域。滁州并没有急吼吼地要与南京全城融合,而是发力于毗邻区域。譬如2015年,滁州提出“对接大江北、建设新滁州”,对标地区就是南京的国家级江北新区。2020年3月,滁州当地领导一个月内3次赴南京,也分别是与滁州毗邻的南京江北新区、浦口区和六合区对接合作事项。这样的操作策略,更获得了国家战略加持。中央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点名”六组省际毗邻区域合作,滁州占三分之一,且都与南京相关。

  这个“等高”,二在产业。自媒体“秦朔朋友圈”文章《滁州,藏不住了》披露,滁州以苏滁园、市经开区原创城、汊河科技新城、南谯科创城“一园三城”为主体的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为依托,形成对接南京江北新区的产业承接平台。具体的产业协同规划则包括——滁州经开区负责承接南京智能制造转型智能家电、智能设备、智能家居等产业;苏滁产业园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结合新能源、新材料打造智能装备制造的原材料、部件供应环节;滁州高教科创城坐实智能电网设备制造、高端制冷制造、新材料主导产业地位,并结合江北新区新材料研发化工新材料低碳、绿色、无害的下游涂料产业;全椒、天长结合主导产业与南京对接,发展智能装备、机械制造业。

  如是,我们则能理解,这个“等高”,说得是“高”,其实是“地”,是接地气,把合作的口号“落地”了,落实在了实实在在的环节上,对接自然也就顺畅了。

  滁州,从“环滁皆山也”、“环滁皆南京也”到如今的“环滁皆产业也”。网友“废都”坦陈,南京的教科文卫金融资源丰富,这就给了滁州机会,只要安徽方面在土地和税收上倾斜一下,大量制造业就会落地滁州(事实上,滁州的企业大多来自苏南浙江广东福建,高端配套则依托南京)。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滁州自身的主动与努力自然有了丰厚的回报,也正如自媒体“黄汉城财经”文章中所言“地利并非躺赢的因素,关键还要看当地政府是否有作为、有效率”。于是,滁州是如何打南京牌的,成为不少城市考察学习的对象。


  

  镇江,融入南京“迟缓”吗?

  “天下第一江山”的镇江,是“一座美的让人吃醋的城市”。

  2014年12月,国家领导人在视察镇江时深情寄语,“镇江很有前途!”

  但是,镇江作为苏南城市,的确发展的有些迟缓。

  2010-2022年,镇江GDP总量从2019.22亿元增加到5017.04亿元,在江苏省内13城排名从第九掉到第十;GDP增幅148.46%,排在全省倒数第一。

  镇江5017.04亿元的经济体量,仅相当于一个县级市昆山(2022年,昆山市GDP总量达5006.7亿元,成为全国首个GDP突破5000亿元的县级市),略高于淮安、宿迁、连云港,且有被淮安赶超之势。

  资料显示,在今年第一季度,镇江也成为省内唯一一个经济出现负增长的地市。不过,二季度却猛增200多亿,这样的增长速度令人吃惊。专家分析指出,镇江二季度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来促进经济发展,包括加大对重点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强市场开拓等。这些措施的效果逐渐显现,为镇江经济的快速复苏带来了新的动力。

  显然,这种“波浪式”恰恰也说明了镇江发展的不确定性。

  长江与京杭大运河唯一的交汇枢纽城市,南京都市圈的重要成员,华东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拥有京沪高铁、沪宁高铁的便利交通,各种国道、省道交织成的交通网络,这些都为镇江的经济带来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此外,镇江是江南水乡之城,还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白娘子水漫金山”、“甘露寺刘备招亲”等民间典故,焦山、西津渡、北固山等等都饱含着历史的底蕴。

  然而,尽管拥有这些优势,镇江的经济却一直没有任何亮点,这也成为了镇江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

  早在2008年就有人发文质问镇江,“你究竟对得起谁?”!

  镇江近年经济增长乏力,主要问题就出在“产业结构偏重偏化,新兴产业尚未成熟”。百家号“淡黎看世界”认为,对镇江来说,最直接、难度最大的挑战在于偏重的产业结构,重工业产值占比最高时达80%,其中化工更是支柱产业。以传统工业为主的镇江,新兴产业发展乏力。对比其他兄弟城市,苏州有纳米技术和机器人产业,无锡有物联网和智能制造产业,南京有软件和智能装备等,镇江可以说是缺乏战略性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来带动发展效应。

  同为苏南板块,苏锡常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上海的辐射,然而,镇江作为“苏南城市中的苏北”,距离上海较远,承接上海的溢出效应最弱,根本无法搭上上海这趟快车。再加上缺乏政策的扶持,镇江自然而然就落后了。

  那么,“镇江的经济被谁耽误了”?

  百度知道上认证为“惠企百科”的官方账号归结为主要两点:

  一是,某些领导的偏好。事实上,某些领导对经济发展的偏好是造成镇江经济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些领导过于关注环境保护和文化保护,却忽视了经济建设。他们认为,保护环境、保护文化是更加重要的。尽管这些是正确的考虑,但是他们忽视了经济建设对于一个地区整体的重要性。结果,经济发展得非常缓慢。

  二是,行政管理的不当。行政管理的不当也是造成经济停滞的因素之一。许多企业家都抱怨政府的官僚主义和难以逾越的红色管制线,阻碍了他们的创新和发展。此外,长期以来,政府不仅负责土地的分配和开发,而且还在其他方面过于干预,从而不利于私营企业和市场的竞争。这使得镇江经济区的商业活动受到了限制,也无法达到真正的市场化。

  思想先进是最关键的,“镇江过于保守和安于现状”。百家号“镇江生活”举例称,镇江人喜欢在清早去巷子里的小面铺吃上一碗,依旧将之视作生活的一种必须。这是曾经安逸过的古城才有的遗风。镇江人不喜欢尝试新的事物,更不喜欢冒险;他们宁可挣微薄的薪水,却很少敢于创业。

  当然,镇江的经济问题有很多因素,无法说只由某一部分或某一人所承担。当地需要不断地找到新的方法,创造新的机会,从而使镇江的经济能够更快地发展。

  对于网络上流传,“镇江、扬州在融入南京上,并没有安徽城市滁州、马鞍山积极”话题,其实,近年,随着南京在省内的首位度上升,其对镇江扬州的感召力也随之加大,镇江扬州融入南京也愈发主动。

  早在2020年4月,镇江市委书记马明龙在调研句容时旗帜鲜明地提出,句容在经济发展上要主动服务南京、拥抱南京、融入南京,借梯登高,实现近道超车。 马明龙还要求句容,做好南京“后花园”的同时,也要做强协同镇江的“接力点”,探索宁镇一体化示范区建设。

  (关于“宁镇扬”同城化发展问题,敬请查看本号《“惊天骗局”后:腰缠十万贯,还能否“无惧”下扬州?》一文。)

  总之,镇江要想“跑起来”,除了自身努力之外,还应该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长三角,尤其是融入南京。强邻在侧,有虹吸自然也有辐射,借助南京未必不是多赢之举,如此,才能加速让镇江“很有前途”跑进现实。


  

  南京,有“私心”吗?

  “金陵帝王州”的南京,地理区位偏居一隅,使其“在省内的首位度不高、凝聚力不强”、又“龙头带动作用不强”。

  而且,南京都市圈是全国第一个获批的跨省都市圈,安徽部分的面积占比居然超过了50%,这就造成南京“不得不靠安徽”的印象,这也让“徽京”更声名远播。

  其实,“徽京”名不副其实。自媒体“国民经略”发表署名凯风的文章解析:在江湖上,一直流传着“徽京”和“豫杭”的传说。徽京”说的是南京,“豫杭”指的是杭州,极言两城对安徽、河南的强大虹吸效应。更有意思的是,在浙江的安徽人总数,甚至超过坐拥“徽京”的江苏省。数据显示,在浙江的安徽人多达314万人,而在江苏的安徽人为308万人。从省份来看,浙江是安徽人最多的地方,江苏其次,上海再其次。从城市来看,上海是安徽人最多的地方,南京其次,杭州再其次。从人口“浓度”来看,南京显然安徽人的占比更高,上海和杭州其次。

  “实际上南京的安徽兄弟对南京并非死心塌地”,自媒体“大南京生活圈”发表署名舒敬的文章更直接“爆锤”,“比如滁州的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我一开始还以为其中的苏指的是江苏,没想到其实是苏州,苏滁指的是苏州和滁州,这个园区在滁州的份量是很高的,聚集着一大批比较高质量的制造业企业,被滁州给予厚望。滁州寄希望于借鉴苏州工业园的模式一举成为安徽版的苏州,滁州甚至还有一座苏州公园。滁州积极对接南京,经济上却希望通过苏州模式崛起,可见对于滁州来说并非什么都是南京不可。只要有实力,只要对滁州有帮助,叫得了一声‘南哥’自然也可以叫一声‘苏哥’、‘肥哥’……”

  所以,南京一定要有危机意识,该文认为,“南京都市圈想要真正突围,就必须首先实现宁镇扬之间的大联合”,如果连扬州和镇江这两个省内亲兄弟都不愿意和南京好好配合,不相向而行,南京都市圈不是空谈又是什么?

  南京周边地区不分苏皖,都是南京作为都市圈层面的基本盘,既是南京需要,也是宏观战略的需要,不能老用江苏省界的概念来绑架南京。百家号“城市把脉”的上述观点本号也“附议”。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南京都市圈也。

注: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圈”(ID:yrdcity)。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