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专门通知,部署有关省份在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中大力实施以工代赈,全力支持受灾地区统筹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

以工代赈,意为“以务工代替赈济”。1984年起,国家先后实施了6批大规模以工代赈计划,使其由救灾防灾拓展到减贫与发展领域。“十四五”以来,以工代赈已成为集就业促进、基础建设、应急救灾、收入分配、区域发展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帮扶政策,有效带动群众就业增收、激发社会内生动力。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各地通过以工代赈,吸纳120余万群众务工就业,发放劳务报酬140亿元,为社会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当前,“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已过,全国多个地区正在进行灾后重建。通知明确,各地要在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建设中大力推广以工代赈方式。面对新情况,要站在历史的肩膀上,引导受灾群众特别是脱贫群众和其他低收入人口主动作为、团结奋斗,靠双手重建美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同时,在稳增长、稳就业、扩内需的时代背景下,不能只看到眼前收入的增加,更要长远考虑如何将“以工代赈”的可持续性最大化。一方面,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明确一批可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实施的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各地政府要履行稳就业主体责任、加强以工代赈队伍建设、合理设置公益性岗位,使“工”有合适路径与充足载体。另一方面,各单位要联合起来,形成沟通协调合力,优化配置多领域就业资源、拓宽就业空间,防范务工组织、工程质量、报酬发放、建后管护等方面的风险,力求“赈”对人群、“赈”出实效。

以工代赈,“赈”是目的,“工”为手段。站稳“人民至上”根本立场,牢牢把握以工代赈“建设”与“赈济”两个基本职能,执“工”之画笔、绘“赈”之新篇,让“授人以渔”的良法在新时期蔚然成风,让劳动人民的社会价值在利国利民工程中实现升华,如此,“以工代赈”可稳就业、保民生、利长远。

供稿:三河镇(王清文)

编辑:戴锡明

审核:刘军波

原标题:《洪声E评 | 执“工”之画笔 绘“赈”之新篇(市级采用网评稿件展播)》

阅读原文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