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承载着数千年的中华文明,诞生了影响人类的农耕文明成果,并引领世界对古代中国的艳羡和赞美。

  现存的众多世界文化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中绝大多数都是乡村生产中诞生的智慧结晶和活态遗存,如都江堰、哈尼梯田、安丰塘、皖南古村落、敖汉旱作农业系统……千百年来,一直勃勃生机,它们是乡村长出并留存下来的红花,是传给未来的遗产。

  红花还需绿叶配,乡村更普遍的存在是天人合一的生活聚落,因地制宜的生产空间,以及记录先民筚路蓝缕的故事传说,崇天敬地的民俗祭礼,庆丰祈愿的歌舞曲艺,守望相助的村规民约。

  红花绿叶,万紫千红,欣欣向荣,乡村,最可爱的家园。

  工业革命时代,列强武力打开国门,乡村宁静局部动摇,苦难岁月从此开启。

  先是被迫工业化、城市化,部分沿海地区由此快速与世界接轨。而后,清末、民国和新中国,特别改革开放后,工业化裹挟着城市化,以无坚不摧之势傲然侵袭乡村,今日乡村之景象正是昨日之“功勋”,且仍“再接再厉”。

  工业革命、城市文明,乡村顿时“一无是处”,近代对中国文化的否定,很大程度上是对乡村的怀疑与背叛,站在城市文明和工业发展的视角看待乡村,是不公平的,就像用西方文明的评价标准来审视中国的当下,自然是弊端丛生,行将崩溃,然则中国在西方的黑色预言下,发展越来越稳、越好、越强。

  工业化下的乡村,如苏南、浙北,财富有了,乡村几近消亡,更有甚者深圳已成为全国第一没有农业户籍人口的城市,利否?害否?谁能评价。

  时至今日,富裕起来的国人,开始有意识地返乡。

  节假日三五成群到乡村游山玩水,春节去乡下感受乡愁年味,还有一部分情怀者回乡改造老宅,慢慢品味落叶归根。慢慢地,乡村的吃的、喝的、用的都比城市的贵了。乡村,开始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受到了更多更优的关注。

  可见,乡村“落后”是一种误读的表象,是既有发展模式遮盖了乡村价值的盲目,是现今发展还未充分证明乡村重要性的短视。

  该来的终于来了,重新审视乡村的时候来了。

  乡村是中国最庞大的空间,从基本的吃穿用度,到精神的情感满足,都愈发离不开。

  乡村不是城市的配角,而是城市的幼年;农业也不是工业的附属,而是工业的前生。

  乡村要独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应呼吁客观评价和公正待遇。乡村是进步的、独立的,还是令人感动的,今天重新审视乡村,许多的直抵人心都是城市所缺失的,城市面临的问题正在乡村通过休闲服务业逐步找寻破解之道。

  当下,乡村至少有三种战略性的价值。

  生存性价值,相比城市乡村是我们安全的生存空间,永恒不变的精耕细作,山清水秀,给了我们食安放心,安居乐业。

  情感性价值,乡村的温暖和亲切,带给我们无比的乡愁快慰,是蜗居城市倦怠后的心灵家园,乡村让城市更向往。

  时代性价值,今日经济和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已证明城市无法独自担当,需要乡村协力共赴时艰,且事实已证明乡村必须当仁不让。

  尤其是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激活了乡村价值,民宿、养生、研学、自驾、农业旅游,都是乡村把握时代机遇,强势逆袭的经典印记。

  于此,最高决策层自信地喊出“乡村振兴”的宏大战略。

  我们需要在遵循乡村规律,强化乡土存在,保护乡野环境,调动乡民才智基础上,探索有别于城市发展的乡村发展模式,推动乡村振兴不断走向蓝图。

  展望未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中国乡村,一定是天人合一,人文洋溢,与城市和谐共存,比肩发展的和美之地。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