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系列之24:枣庄工业发展六十年


  孔凡题,1942年9月生,枣庄市滕州人,中共党员。曾任枣庄市化肥厂副厂长(后主持行政工作)、市电石厂党委书记、市化工厂厂长、市宏源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等职务。

  访谈背景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随着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提高,传统的积肥种田的方式已不适应,枣庄各区陆续兴建起一批小化肥厂,化肥生产欣欣向荣。

  1965年3月,枣庄市投资550万元,兴建枣庄化肥厂,占地100余亩,设计年产合成氨5000吨。1967年10月,主体配套工程及设备安装完毕。1968年4月正式投产。枣庄化肥厂生产的化肥,1978年前由各区生产资料公司包销,主要销售省内各地和本市各区。1980年前后,进口化肥冲击了国内市场,全市化肥大量积压。1978年至1980年,枣庄化肥厂因产品积压亏损200多万元。1984年,进口化肥受到限制,枣庄化肥厂当年售出碳酸氢铵3.43万吨,盈利16万元,其产品曾销到江苏、浙江、安徽等省。

  枣庄化肥厂初建、发展、繁荣以及衰退的不同历史阶段,孔凡题都有幸参与其间。此后,孔凡题又在电石厂、化工厂摸爬滚打,尝遍酸甜苦辣,经历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之痛。如今,已是杖朝之年的孔凡题回忆起枣庄工业起步和发展时期的往事,语气平和,思路清晰。叙述中多了一份岁月磨炼的从容与平淡,但激情依旧。

  习惯了把厂当作家,从无星期天

  一有情况就往厂里跑


  口述内容

  孔凡题:枣庄化肥厂是1965年开始建的,1967年建成开始试产,1968年才正式开始投产。我是1962年高中毕业参军入伍,1968年从部队退伍回来,到枣庄化肥厂上班。我报到的时候,厂里的劳资科科长介绍化肥厂工作环境时给我来了个下马威。他说化肥厂易燃、易爆、易中毒,高温、高压、高电压。我还记得他当时的比喻,说一旦发生爆炸,就像个小原子弹。

  我正式上班是1968年4月8日,这一点到现在记忆犹新。当时工人上班是三班倒,我上的第一个班是中班。一进车间,到处机器轰鸣,那个气味非常浓,有点儿刺鼻,但是一想既然自己到这儿来了,职业就在这儿,就得安下心来好好跟师傅学。刚进车间工作时,厂里就安排了师傅带我,我也不敢怠慢,想着尽快地掌握操作工的技术,所以我就沿着高大的化工装置上上下下地跑,从一楼高的地方跑到三楼的位置,还有点头晕,有点害怕。越这样呢,还得越往上去、忍不住往下看。车间的化工装置很多,仪表、阀门怎么操作都让人摸不着头脑。好在年轻,不懂的话咱就跟着师傅去学,也没什么大道理,先开哪个阀门,再关哪个阀门,我就死记硬背。

  进车间工作后,因为已经对化肥厂的危险性有所了解,加上在部队当兵接受过一些训练,所以对工作格外细致、谨慎。化肥生产跟别的行业不一样,从上到下,从这个车间到那个车间,它是连续的,只要有一个生产环节出现问题,哪怕一个阀门要换,全厂生产就得全部停下来。阀门很多,很容易关错,确实那个时候也有因为阀门关错而造成全厂停产的。记得是我上班的第三天,正好几个同事下楼吸烟,车间忽然停产了,我一个人赶紧把那个总阀关上了。关上以后,他们三个气喘吁吁地上来了,一看我关得没问题,他们才松了一口气。在车间,我当时唯一的指导思想就是一定要认真、细心,尽早地掌握化肥的生产工艺,心想这是自己今后一生的职业,不干好,将来以后就会没有饭碗。当时我就这么想的,没有多想其他的大道理。

  勤俭持厂,一直是化肥厂的一个好作风。那个时候,提倡先生产后生活,大家都很简朴,也很能吃苦。我们那时候住的宿舍是大炼钢铁时盖的房子,梁是空心的,基本上就是个简易房。我离开化肥厂之前,就一直住在那样的房子里。虽然生活很艰苦,但大家工作很认真。化肥厂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整个厂的机械化程度比较高,每逢检修,每一个同志都是拼命去干。像我们碳化车间,一个冷却水箱就得二三百斤,有的同志能一个人硬顶硬扛,把它起吊起来。另外大家坚持修旧利废,螺丝、螺帽凡是能用的都用铁刷子刷了以后再重新用,能用旧的不用新的。化肥厂工作环境也比较差,特别是检修的时候,彼此间脸都认不清,脸上不是油就是灰。

  我在车间干了一年多,就被调到政工科工作。1975年5月份,组织上提拔我任化肥厂党委常委、副厂长,对全厂的基本情况才慢慢地多些了解。从我们整个领导班子来说,可以说是恪尽职守,爱岗敬业。当时化肥厂有一个,你可以说是好习惯也可以说是坏习惯,就是厂里领导班子成员没有星期日的概念,有事没事,大家都不由自主地到办公室,也不用通知。工作日每天晚上12点以前没进过家,第二天早上7:30又上班了。我爱人原来在乡下,调到这里来一开始就不适应,说你天天都干什么,到12点都不回家,你怎么那么多会呢?其实也不是开会,就是觉得总要到车间里去看一看,然后才能放心回去休息。另外,厂里只要一出事,尤其停电,那就是无声的命令。那时也不像现在通讯这么发达,厂里就一个总机,总机是给车间服务的,厂长家里安有电话,我当副厂长时家里没有电话,其他人也没电话。但是只要一停电,那就是无声命令,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像车间主任等,不论什么时间,一般都往厂里跑。我觉得厂里职工也好,领导也好,都能够坚守自己的岗位,大家都以厂为家,有责任,有担当,感到自己身上担子重。


  枣化政工组全体工作人员合影留念(前排左起:成庆孝、刘洪瑞、王振业、李冠金;后排左起:岳端忠、郑士合、孔凡题、张同顺、罗芳美)

  历史现场

  孔凡题当副厂长的时候,是领导班子里最年轻的一位,他经常夜里加班到12点,一早起来又出门上班。

  “早晨起来以后,刷个牙洗把脸就上班去,从来不吃早饭。那时候工资高的家庭早餐就煮个鸡蛋。鸡蛋并不贵,几毛钱一斤,但是我这个条件买不起。”孔凡题回忆说,“我那时候工资是35元6角9分,我爱人是小学教师,她的工资34元5角,家里有6口人,3个孩子,我岳父跟着我们过,帮忙照看孩子。我还有个70多岁的老娘。”自那时起,孔凡题便养成了不吃早饭的习惯。这种生活习惯一直延续到孔凡题离开化肥厂,调到电石厂任党委书记。

  一切福利待遇先考虑职工

  任何时候都不能亏待职工

  口述内容

  孔凡题:在计划经济年代,厂里没有销售化肥的权力。即便是我当了副厂长,我想买一袋化肥也买不了。化肥生产完以后就直接交给生资站,地排车就拉走了。我记得是1973年的时候,我在政工科,还不是厂里负责人,我老家是滕州嘛,老家人想要化肥,因为知道我在化肥厂,来了24辆地排车。从滕州到我化肥厂,得有70多公里,当时我们那个大队长以为我在厂里可以走后门买点化肥,我上哪弄去?最后他们只能在化肥厂的排污水沟里舀一点氨水拉走。其余的氨水一两都不能卖,就到这个程度。

  到了1981年,化肥开始滞销,又卖不出去了。有两个原因,一是化肥用多以后,土壤容易板结;二是有了新的化肥,就是复合肥,尿素和磷肥。我们化肥厂出的是碳酸氢铵,就受到了冷落。化肥卖不出去怎么办?我只好亲自去跑,枣庄市的50多个乡镇,那时叫公社,我都去过。当时我们厂里还没有小轿车,只有一个小面包车,后来又借了橡胶厂的一个吉普。就是到处转,去求人家买化肥。当时,我们听说江苏淮安需要化肥,就跑去找当地的农资公司,把我们库存的两万多吨全部销出去了,算是解了燃眉之急。说实话,当时工资都发不出了,化肥积压得太多,但是生产一线的工人怎么办?无论如何要先保证工人工资,稳定大家的情绪,所以我们就借钱贷款先发工人工资,一线优先,一切福利待遇先考虑职工,包括盖房也要先考虑一线的骨干老工人,他们优先。我在大会上讲过这样的话,任何时候都不能亏待职工,光叫工人出力流汗,不问人吃喝生活能干吗?工人一切优先。我还有一个想法,也是我的体会,你在工人身上扣上一分,国家的损失能亏一块都不止。所以我说,千万别动脑筋、想办法从工人身上扣一分钱。

  枣庄当时就一个化肥厂,全省10个同类的化肥厂,枣庄是第一。后来市里又在峄城、台儿庄等地上了3个小化肥厂,生产氨水,结果投产以后断断续续生产了不到两年全部下马。

  化肥厂对安全生产这个弦绷得特别紧,不管哪一任领导没有一个敢放松的。化肥生产过程易燃易爆易中毒,我是有亲身体会的。作为厂领导,越是危险的地方必须得去,一天不去,就不放心。有时候我白天在外面开会,不管再晚,我都得回到车间转一会儿。看一看液氨罐,有没有问题。液氨罐是高压的,稍有不慎就会出问题。一旦出问题都不是小事儿,都是大事儿。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枣庄化肥厂的效益还是不错的,最多的时候有1000多名职工,车就有30多部,不过没有小轿车,厂长开会都是坐大解放。厂子有食堂、托儿所、卫生所、澡堂,我们还有个文艺宣传队,名声蛮响的,枣庄市各个区县都去过,还到外地去演出过。当时宿舍紧张,我在的时候又盖了两栋楼。当时我还想把我们住的简易房拆掉,再盖上几栋楼,彻底把职工的居住条件改善一下,结果还没来得及实施,我就走了。


  枣庄市化工厂厂长孔凡题,1994年

  历史现场

  孔凡题在化肥厂任职期间,正逢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枣庄市化肥厂正处于最后的辉煌时期。此后,化肥销售市场疲软,竞争加剧,企业资金紧张,“三角债”困扰,原材料、劳动力涨价,企业生产的外部环境十分困难。20世纪90年代初,枣庄全市化肥生产企业重视以科技推动发展,化肥厂都进行了双加压改造、规模改造、蒸汽自给改造。但由于国家宏观调控,以及原材料、劳动力涨价,资金短缺等多种不利因素,全年的总产量仍然呈下降趋势。直到2002年,市化肥厂与市计委投资公司合资建厂,企业更名为枣庄市清泉化工有限公司。

  市场经济强调调查研究

  再也不能拍脑袋上项目


  口述内容

  孔凡题:我是1984年离开化肥厂的,到枣庄市电石厂任党委书记,那时候党政分开,行政以厂长为主,党委就是起监督保障作用。我乐意自己找事做,我花了3个月的时间搞10乡镇百住户调查,走访了105户电石厂的职工家庭,目的就是了解改革开放后,农村到底有什么变化。通过调查,我确实感觉农村变化很大。我调查的这100多户,大部分家庭情况都比较好,唯独一家比较困难,主要是人本身懒惰不勤劳,当然也有因为生大病致贫的。一般的家庭,只要稍微劳动一点,勤奋一点,都不会有问题的。后来电石厂政工科一个同志还专门为这个调查写了一个报道,刊登在枣庄日报上。

  我在电石厂工作时间不长,4年左右,1988年又到枣庄市化工厂当厂长。化工厂是个老厂,当时有600多人,以退休老工人居多,负担比较重。我当厂长主持全面工作,得要考虑这个经营销售的问题。当时化工厂产品积压严重。

  以前计划经济体制,作为企业可以伸手往上要,有什么困难往上边反映也能给你解决问题。产品的话也不用销售,就是单一管生产,别的我不问。但是到了市场经济的时候,那就得自己到处找饭吃。找到你就能活,找不到那就毁了。我到化工厂去,这种感觉就很明显了。你东西卖不了怎么办?那就得跑,就得搞市场调查。我当时到化工厂的时候产品积压,怎么办?那我得出去跑市场,有人就提意见,怎么厂长一来了就往外跑?我刚到一个新单位,你的客户怎么样什么我都不知道,我不出去,不了解情况,我在厂里待着,怎么负责经营生产?

  通过跑市场,我基本上把所有的客户留下来了。到后来开订货会,我心里有底了。第一年效益就创了新高,创造了建厂以来的纪录,不论是产值、产量、销售额、利润都是最好的。

  那两年化工厂效益还是不错的,工资奖金都发,当时我发奖金,还有领导提出来说,职工对奖金的要求不高,可以少发点。我说之所以有效益,是工人流血流汗挣来的,他们出力挣点钱,就应该给他们发奖金。所以我当时发奖金比较多。我总在大会小会上说,你要不把工人的冷暖放在心上,他能给你好好出力吗?人家能甘心情愿吗?咱得凭良心,两好搁一好,你对我好,我才能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能对你好吗?不论家庭,不论同事,我觉得道理都一样。我到化工厂的时候,食堂没食堂,房子没房子。我盖了两栋楼,买了棉麻公司的一个仓库,上了一个车间,改了一个食堂又弄了小灶,算是给职工谋点福利。

  后来,化工厂和电石厂合并,成立了枣庄市宏源化工有限公司,我又担任董事长、法人。后来又分开了,所以最后我是在化工厂退休的。

  那个时候虽然已经是市场经济了,但是我们有些领导的思维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年代,上项目靠“拍脑袋”。我是从电石厂去化工厂的,电石厂生产需要电石炉,化工厂有个电石炉,是个3000瓦的。相比而言,电石厂的电石炉比化工厂的先进多了。我去了化工厂以后,就想把旧的电磁炉改造升级,我就找电石厂负责技术的厂长,把那些图纸什么的都要过来。我还和供电局管电的主任打了招呼,他说你要办的话只要给13万元,送电到你厂。我就向局里汇报,结果局里不同意,说你应当上个新项目上个新产品。当时就上了轻质碳酸钙的项目,结果亏得一塌糊涂。过了几年,原来化肥厂的一把手调到市里当副市长了,我就找他汇报,他同意了,但是原来我架电架到厂只要13万元,到这个时候我再架电到厂人家就要170万元。那这个成本就太高了。我不敢想了,完了。

  所以我就主张作为一把手无论干什么事,都要亲临现场掌握一手资料,然后再拍板定案。不能拍脑袋,要调查研究。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这一届枣庄市委、市政府领导还是干事业的,现在提出的“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是非常贴合枣庄实际的,是经过调查研究才得出的结论,这个指导思想是对的。作为一个枣庄人,我觉得枣庄的发展十分有希望。

  历史现场

  在领导岗位上工作多年,孔凡题一直廉洁奉公。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一颗红心忠于党,没有二心再想个人的私心杂念。孔凡题在化肥厂当副厂长的时候,孩子得了肾病综合征,十分严重,在医院住院将近两年,一度以为治不好了。后来靠中医慢慢调理,情况才有所好转。

  “孩子看病花了不少钱,当时没钱只有找人借,借完人家就从工资里扣。最惨的时候,不怕你笑话,我一个月交两毛钱的党费都不够。”孔凡题感叹地说,“最后我把一辆自行车卖了,才还清孩子看病借的账。”考虑到孔凡题的实际困难,厂领导批了50块钱当作救济金,那时候孔凡题一个月工资才35块钱。但孔凡题拒绝了,把钱退回。孔凡题说,那时候脑子很单纯,只想工作。直到今天,他也是这样教育子女的:“我常对他们说,绝不能以权谋私,在这方面你们一定注意,任何人不能越过这个底线。”

  采访时间:2021年10月15日

  采访地点:枣庄市农机公司宿舍

  采访人:中共枣庄市委党史研究院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