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
促进国
架起中老两国人民携手同行的“友谊桥”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室外温度超过35摄氏度,在普文镇的一处罗非鱼养殖基地,设施养殖池的水温被精准控制在28摄氏度。“利用科技手段营造适合鱼类生长繁殖的良好水体与环境条件,实现鱼类稳产、高产,这就是设施渔业的优点。”老挝南塔省农林厅畜牧与水产处处长潘帕占·交维莱一边参观一边认真记录。

潘帕占(右)领取培训班结业证书。吕华当 摄
潘帕占参加的是由中国科技部国际合作司主办、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承办、西双版纳州水产技术推广站协办的澜湄渔业资源养护与水产养殖技术提升国际培训班。来自老挝等澜湄国家的50余名学员报名了这个培训班。“培训围绕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渔业保护发展的难题,聚焦资源养护、水产养殖技术与模式创新等课题,既有专家授课,又有现场观摩,非常实用。”潘帕占说。
潘帕占对中国水产养殖业非常熟悉。早在1995年,他就在广西大学留学,学习相关专业。毕业后,他回到南塔省农林厅畜牧与水产处工作。
南塔省与西双版纳州接壤,澜沧江经西双版纳流入南塔,两地的渔业发展水平却存在差距。“老挝养殖户既缺少科学管护理念,也缺少养殖设备的使用经验。”潘帕占介绍,老挝南塔省养殖户平时主要用米糠、发酵后的牲畜粪便养鱼,导致鱼苗生长发育缓慢、产量不高,还污染了水质。此外,老挝鱼塘普遍缺少增氧设备,鱼缺氧翻白的情况时有发生。
有一次,南塔省一个鱼塘的鱼大量死亡,养殖户怀疑有人投毒。前往现场调查后,潘帕占了解到当时阴雨连绵,池塘没有增氧设备,他想起在中国培训时学到的知识:阴雨天气压低,水体氧气溶解度下降,水生植物光合作用产氧减少,容易导致鱼类缺氧死亡。于是,他判断鱼的死因不是投毒,而是缺氧。随即,他组织当地养殖户学习使用增氧设备,此后此类问题大幅减少。
除了技术培训,近年来在澜湄合作机制下,一批“小而美”的渔业合作项目在中老两国开花结果。去年10月15日,“中国—老挝渔政联合执法暨增殖放流活动”在景洪市举行。此次活动向澜沧江水域投放流丝尾鳠、大鳞四须鲃、中国结鱼等鱼类苗种77万尾。该活动自2015年11月首次开展以来,累计向澜沧江—湄公河放流土著鱼苗423.5万尾,赠送老挝南塔用于放流的鱼苗91.4万尾。
“增殖放流让南塔河的水生生物资源更为丰富、种类明显增加,沿河渔民有了更多收益。”潘帕占表示,“渔业的快速发展,为南塔省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这次培训,潘帕占又有了新的收获——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南塔省山地面积占比较高,推广稻田养鱼的生产模式能有效利用土地资源,达到“一水多用、一田双收”的效果。
“我们计划在老挝推广稻田养鱼新模式,助力老挝人民增收致富。”潘帕占说,“中国的渔业培训帮助我们改进养殖技术、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人民收入。中国有句谚语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中两国间的渔业减贫合作,就是这句话的生动写照。”(人民日报、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