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送爽,蟹肥菊黄。这个秋天,昆山巴城再度成为长三角地区瞩目的焦点。在不久前举办的2025长三角慢生活旅游发展大会上,巴城以其独具特色的文旅魅力与高品质的消费体验,成功入选“长三角慢生活旅游消费体验品质小镇”,进一步擦亮了“中国阳澄湖大闸蟹之乡”的金字招牌。
上周,为期一个半月的“为了一只蟹,奔赴一座城”系列活动圆满收官。该活动自国庆黄金周启动以来,围绕六大品蟹场景全面展开,吸引八方宾客纷至沓来,沉浸式感受江南秋日的诗意与丰饶。如今的巴城,已不仅是一处“吃蟹地”,更通过文旅融合、产业升级与宜居环境的协同塑造,实现了从“品味一只蟹”到“品读一座城”的精彩跃升。
文旅融合:从“舌尖之享”到“身心之悦”的体验升级
金秋十月,一场姗姗来迟的降温,为食客们惦念已久的阳澄湖大闸蟹贴上了“膏腴黄肥”的秋日标签。作为“中国阳澄湖大闸蟹之乡”,昆山巴城所产的青背白肚、金爪黄毛的优质大闸蟹,历来备受青睐。而今日的巴城,已不止于满足游客的“舌尖之享”,更持续推动品蟹体验与全域旅游的深度融合,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沉浸于品蟹观光、生态休闲与文化体验交织的江南意境。

巴城螃蟹

巴城老街福星桥

林石嘴露营基地
10月1日,“巴城有好市”集市活动在蟹舫苑正式开市,拉开了金秋蟹季系列活动的序幕。通过深入挖掘本土蟹文化,巴城发布了《巴城品蟹图谱》,创新推出6条一日游和2条两日游线路,将“水乡、露营、艺术、田园、街区、湖畔”六大品蟹场景有机串联,为游客打造“可玩可品可回味”的一站式文旅体验。
以往,游客大多以“吃蟹”为主要目的前往巴城。如今,随着各类文旅活动的精心策划与多元场景的持续营造,这一单向消费模式已悄然转变。游客既可在巴城老街品味昆曲婉转,也可在蟹舫苑享用一席地道蟹宴;既可走进祖冲之路羊绒产业园,选购被誉为巴城“软黄金”的双面呢羊绒大衣,也可漫步鳗鲤荟商业中心,享受一份轻食与咖啡的闲适。这种“蟹+”模式的探索,不仅延长了游客的停留时间,更拉动了住宿、餐饮、购物等二次消费,成功将舌尖“流量”转化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持久“留量”。
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巴城所有景区累计接待游客313.99万人次,同比增长110%;“十一”黄金周期间,所有景区接待游客19.7万人次,同比增长31%,文旅融合的综合效益持续彰显。
产业跃升:从“季节性经济”到“全链式产业”的价值重塑
巴城的魅力,不仅在于湖光潋滟的自然风光,更在于那一方湖水所孕育的广阔产业前景——这里的故事因蟹而起,却早已跨越单一水产的局限,迈入全链融合、价值重塑的发展新阶段。

巴解园
在阳澄湖大闸蟹产业研究院基地,通体如玉、壳薄膏满的“白玉蟹”新品种引人注目,成为巴城蟹产业持续创新的缩影。据昆山市巴城镇农村工作局水产工程师荀志慧介绍,今年预计产出优质大闸蟹2700余吨,全产业链规模有望达到60亿元。
作为“中国阳澄湖大闸蟹之乡”,巴城镇拥有阳澄湖水域面积16.39平方公里,3.225万亩蟹塘与1.1万亩水稻田共同勾勒出一幅“稻香蟹肥”的生态画卷。多年来,巴城镇围绕大闸蟹这一主导产业,持续推动全链优化与能级提升。从推广生态养殖,到发展电商销售;从开发醉蟹、蟹黄油等即食产品,到完善冷链物流体系,实现“24小时达全国主要城市”……巴城不断拉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自2010年起,巴城又规划建设昆山市阳澄湖大闸蟹产业园,持续推进生态健康养殖,“一只蟹”特色品牌优势持续凸显。2020年,阳澄湖大闸蟹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2023年,“巴城大闸蟹”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农业产业强镇(大闸蟹)”项目通过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评估,巴城镇也成功跻身全国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品牌含金量与影响力持续增强。
今年蟹季,巴城镇便民服务中心联合多部门推出全链条服务:线上设立大闸蟹养殖销售“一件事”专栏,线下在巴城镇武神潭村委会设立税务服务驿站,助力蟹农“就近办、高效办”。自九月下旬以来,全镇新增从事水产品批发和零售的个体工商户38家、有限公司12家;新增住宿和餐饮业个体工商户26家、有限公司16家。市场主体活力的持续释放,生动印证了“一只蟹”带动“一条链”、“一条链”激活“一座城”的产业跃升之路。
宜居巴城:绘就“诗意栖居”与“品质生活”交融的迷人画卷
在巴城,32.6公里的阳澄湖岸线如一条碧绿的绸带,将小镇温柔环抱。放眼远望,湖面烟波浩渺,水天一色;低头近观,湖水清可见底,水草丰茂摇曳。这片生态净土,不仅孕育出驰名天下的“湖中至鲜”,更成为巴城人安居乐业的诗意家园。
对巴城而言,“宜居”二字,早已超越自然环境的优美,延伸至生活品质的全面提升。近年来,秉持“生态优先”的理念,当地通过实施阳澄湖生态优化行动,持续改善水质与环境。如今全镇绿化覆盖率超过40%,真正呈现“水在城中、城在绿中、人在景中”的和谐画卷。

正仪老街
在守护生态本底的同时,巴城以“3+3”规划为引领,系统推进城市建设。梧桐小城规划体系初步成型,正仪戏曲文化片区重焕生机,巴城老街在更新中延续文脉……一系列硬件设施与城市空间的改造,不断提升着这座“小城”的宜居性。
居民日常生活的幸福感,更多源自那些可感可及的城市细节。通过持续推进“昆小薇”与小游园建设,巴城已将52处“口袋公园”与魅力街角点缀于街巷之间。大夹河活力中心公园、凤栖体育公园、筑梦星空小游园等各具特色,配套全龄友好的健身场地与设施,成为居民赏景健身、休闲交往的理想去处。
美好的环境与空间,需要温暖的公共服务作为支撑。巴城创新推出“温暖+1℃”民生项目,涵盖教育、医疗、文化等10大领域,累计实施41个项目,总投资3435.9万元,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捷优质的服务,生活更加舒心安心。新建的梧桐新城实验学校和九如城阳澄湖颐养中心,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

戏曲百戏博物馆
更值得称道的是巴城那浸润于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气息。作为昆曲的发源地,戏曲百戏博物馆等一批地标性场馆将传统文化融入城镇肌理;全国文化名家讲座、戏曲对话、戏曲百戏百人百画作品展等活动,更让鲜活生动的戏曲艺术直达群众。而围绕大闸蟹形成的独特节庆与饮食习俗,则成为另一张鲜活的文化名片,与昆曲交相辉映,不仅涵养着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更赋予这座水乡小镇别具一格的生活韵味与情感温度。
从湖清水秀的生态本底,到人性化的公共空间,再到有温度的服务与有底蕴的文化,巴城正以系统性的努力,将“宜居”从愿景化为每一天可触可感的生活现实。这座小镇,也因此成为让居民真正安心舒心、从容乐享“慢生活”的归处。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