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各地正抢抓农时分类精准施策,全力以赴推进秋冬种。秋冬种面积占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的近四分之一,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全国冬小麦播种近七成。各地依托科技赋能,有序推进秋冬种,为粮食稳产增收筑牢基础。
农情数据折射农业生产方式正经历深刻变革,现代农业科技让“靠天吃饭”渐渐成为历史。在河南,农技人员下沉一线,科学指导农户因地因墒分类播种,全力弥补晚播带来的不利影响;在江苏新沂,当地与南京农业大学科技团队合作,优化“AI种田”数字系统,安排播种进度、调整播种深度,确保晚播条件下仍能培育壮苗;四川今年计划播种冬小麦925万亩,高标准农田里,农业科技“硬核”支撑成为抢农时的主力……“汗滴禾下土”的苦力活,早已变成技术活、智慧活。
农业要提质,科技来赋能。这不仅体现在播种环节,更贯穿于整个农业生产链条。在湖南益阳,搭载北斗系统的播种机实现了旋耕、播种、施肥一体化,用种量比传统方式节省60%左右;在陕西渭南,智能气吹式播种机一次就能完成开沟、碎土、施肥等多道工序。这些看似遥远的智能装备,如今已经成为田间地头的“常规武器”。数据正成为新时代的“肥料”,屏幕前的操作取代了田埂上的奔波。秋冬种的奋斗场景,写下农业生产从“汗水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最好证明。
当然,光有智能装备还远远不够。面对部分地区因前期持续降雨导致播期推迟,各地纷纷打出“良种+良技”组合拳。农业农村部启动实施“促壮苗农技百日行”,组织发动各级农技推广体系,环环紧扣推进促弱转壮,确保关键措施落实落地。山东推广抗寒早熟品种和抗湿晚播技术,有效减轻了晚播带来的不利影响;湖南发布10个主推品种,因地制宜推广机械化直播等绿色增产技术。精准施策促提质的实践表明,现代农业不再是粗放式广种薄收,而是要在每个环节做到精益求精。
值得一提的是,这场农业变革不仅是技术和设备的升级,更是发展理念的深刻转型,以及人才的坚实支撑。从追求产量到注重质量,从依靠人力到倚重科技,从分散经营到规模化生产,农业正在经历一场全方位的提质增效。目前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超过7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2%。数字背后,是无数既懂人工智能、机器人操作等技术,又熟悉农业生产规律的复合型“新农人”扎根田野,用智慧和汗水浇灌出的丰收希望,推动农业现代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发生在田间地头的智慧变革,加速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更重塑着我们对农业的认知。当科技之智融入耕作之艺,丰收的画卷必将更加壮美,大国粮仓的根基必将更加稳固。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