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曹操与“三国”究竟有没有关系。

  曹操生前一直是以汉王朝丞相、魏王的身份对外,代表汉王朝朝廷出征打仗。尽管他被人们指骂为“托名汉相,其实汉贼”(《吴书•周瑜传》),但他本身没有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帝王朝廷,而是一位长期为天子加女婿的汉献帝刘协“打工”的“马仔”。

  《汉晋春秋》卷一“后汉”之“献帝建安元年(196)”载:曹操“挟持”汉献帝,将都城从洛阳迁到许昌后,将皇帝的侍卫全部换成自己的人。议郎赵彦“为帝陈言时策”,即为皇帝说了两句话,后被曹操“恶而杀之”。原先跟随在汉献帝身边的一些侍从们,也先后大都被曹操杀害。

  对此,年轻的汉献帝十分生气。在一次曹操到宫廷向汉献帝请示汇报时,汉献帝“不任其忿”,对曹操大发其火:“君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意思是说:你能辅佐我则好,如果不能,就请你把权力交出来。

  曹操当时吓得“失色,俯仰求出”。

  曹操再看看现场左右,自己早已被执刀的虎贲们挟围着,吓得“汗流洽背”,赶快溜之大吉。

  狡猾的曹操害怕汉献帝真的要拿他人头,尽管他把女儿也许配给了皇上,但从此以后,“不敢复朝请”,凡事再也不向汉献帝禀报了,自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仅从这一点足可见出,曹操这个“马仔”开始还是对汉献帝存有畏惧心理的。

  又据《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记载:建安十八年(213年)五月,曹操被汉献帝下诏封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定国都于邺城,拥有冀州之河东、河内、魏郡、赵国、中山、常山、钜鹿、安平、甘陵、平原凡十郡之地,同意“魏国置丞相已下群卿百寮,皆如汉初诸侯王之制。”

  汉献帝对曹操的封赏,如同当年吴王刘濞被汉高祖刘邦封为吴国的国王“吴王”一样,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从此,曹操又以刘汉朝廷的丞相、魏王、魏公的身份,经常出征讨伐各路反政府武装,尤其是东吴孙权、蜀地的刘备。

  值得注意的是,曹操一直到公元213年才有了属于自己的诸侯国“魏国”,而著名的“赤壁”大战发生的时间是在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而此时的刘备、孙权都还没有正式建国。

  后人一提起曹、刘、孙的赤壁大战,常常把5年后曹操才拥有的诸侯国魏国与汉王朝混为一谈,乃至于误以为那时就有“三国”了。

  赤壁大战,实为曹操率领的国家政府军队与孙、刘的地方反政府武装进行的一次搏杀,用今天的眼光审视,对于国家的统一,赤壁大战,它没有任何正能量可言!我们不能被到明代才出现的“三国演义”的“小说家言”给带着走,走着赶着,就走偏了,把历史原点的真相给忘得一干二净了。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当年称帝。

  对此事反映最敏感的就是刘备及诸葛亮等同僚们。

  为了使汉家“神器”不落入旁人之手,作为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必须担起“以纂二祖,绍嗣昭穆”的皇家重任。所以,紧接曹丕称帝之后的公元221年,刘备就在成都的武担山宣誓就职登基,自己来当汉朝皇帝,国号仍为“汉”。

  刘备通过这种隔空对接的方法,终于把刘汉王朝的血脉给绍续上了,从正统与血统“二统”理论上讲,也确实是从曹家人的手里又“抢”回了刘汉皇柄。

  就在刘备宣布自己当汉王朝皇帝的时候,曹丕于黄初二年(221年)十一月,以魏朝皇帝的身份,册封孙权为“吴王”,建立“吴国”,国都在湖北武昌(原鄂州)。

  此时的“吴国”是隶属于曹魏王朝的,与刘备的“季汉”王朝不在同一个系列,“吴国”属“二级”诸侯国,犹如当年汉献帝封给曹操的“魏国”是一个等级。

  所以,此时的华夏版图上,出现的是以曹丕为首的曹魏政权与以刘备为首的刘汉政权“二主并峙”局面,孙权的吴国只是曹魏王朝的配角而已。

  到了黄龙元年(229年),孙权因与曹魏政权玩不到一起,在身边人的鼓励下,干脆在武昌登基称帝,自己当皇帝,改年号为“黄龙”。

  这时,刘备已死多年,季汉王朝已由阿斗刘禅执政,特意派卫尉陈震前来祝贺孙权称帝。

  也就在这一次双方会晤中,“权乃参(三)分天下,豫、青、徐、幽属吴,兖、冀、并、凉属蜀。其司州之土,以函谷关为界”。孙权拿出方案,要对曹魏政权的所谓“九州”进行重新瓜分。双方一拍即合,就这么干!

  同年九月,孙权迁都建业(今南京市),南京也从此开启了“帝都”时代。

  由此可见:“三分天下”是由孙权于公元229年率先提出来的。真正意义上的“三国”时代应该从此时算起。而此时的曹操,已经离开人世间将近10年了。曹操在世时,根本就不存在什么“三国”格局。

  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以公元221年刘备建立的季汉政权为正统,这就将公元220年由曹丕建立的曹魏政权、公元229年由孙权建立的孙吴政权统统置于“僭伪”地步,也从另一个角度彻底否定了所谓“三国”鼎立的存在。

  由于“天子”概念在后世不断被淡化,诸侯“方国”的概念逐渐取代天子的“一统”江山,因此,“国”的概念在膨涨起来了,为常人所容易接受。“三国”,本来是属于汉天子脚下的“三国”,但汉天子萎缩了,“三国”却留在了人们心目中,“三国”故事在民间不断传播着、发酵着,一直到今天,新的传播工具的出现,愈来愈发酵得变形了。这种发酵变形现象,至迟在唐代末年即已通过“说书”形式,在民间口口相传。唐代大诗人李商隐《骄儿诗》中就有:“或谑张飞胡(大胡子),或笑邓艾吃(口吃)”诗句。其传播的口径基本上是按照《汉晋春秋》的“尊刘抑曹”“正统”观来演绎的。宋代的苏轼《东坡志林》卷一有《涂巷小儿听说三国语》,其中有云:“涂巷小儿薄劣,为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则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则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小把戏不听话,大人烦得头疼,怎么办,就给些零花钱,让他出去听说书,说书人说的就是“三国”故事。由此可见,“书场”这种文化传播空间、“说书人”这种文化传播者,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深受大众喜爱。三国故事按照习凿齿的史学口径在民间广泛传播,也为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对话本、小说、民间戏曲表演等文学艺术创作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催生作用。宋代出现的《三国志平话》《三分事略》,元代出现的杂剧,直到明代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问世,都是在习凿齿三国“正统”观影响下,走的一条“尊刘抑曹”传播路线,其影响一直到今天,尤其是在戏曲舞台上,曹操的扮相永远是花脸“白色”的奸臣面孔。但是,“三国演义”是文学范畴,我们永远不能把它作为“信史”来读来信哟!有诗叹曰:汉家气数叹式微,宦竖未除董卓贼。曹公挟扶儿皇帝,号令天下擎大麾。桃园结义皇叔起,江东奋楫仲谋辈。华夏正统谁承嗣,汉家神器季汉卫。不废江河万古水,禅让篡逆何是非?鹿原鏖战群雄竞,曹呑刘孙司马归。神州一统春秋颂,五德终始日永辉!(本篇连载完)束有春2025年11月8日于金陵四合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