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版南京市浦口区《汤泉镇志》之《附录》,收录一篇碑记,题为《乾隆十九年重修惠济寺碑文》,未表明出处,该文所记乾隆间重修汤泉惠济寺事,为迄今所见惟一相关史料,故而颇有研究价值。或许是因为原碑(拓片)字迹模糊,该文在抄录、句读上有不少错误,笔者重新整理、标点如下:


    县志载惠济寺在治西三十里汤泉镇,旧为汤泉院韩公熙载曾有碑记至宋元祐年间僧忠境改建此其寺之所由来乎

    寺前旧有一碑,至今崭然尚存,相传寺之始末载焉其即韩公熙载之碑记也耶经风摧雨薄字画模棱几同荒烟曼草茫乎不可复识矣

    寺去镇里许,山环水绕,树木苍秀,颇称幽邃宋集贤学士孙觉心焉慕之,曾于其旁开地数亩筑寄老庵以娱者,则为一方之胜,概从可知也。顾历年久远,日就荒废而大殿倾圮,尤其栋欲折而榱欲崩,岌岌乎有不可一日之势

    本寺住持性悟者浮屠中之爽人也,目击颠危之状,发愤之,偕彼师兄性羲沿镇捱缘行梆募化自晦达旦衣不解带者不日数月而幸赖本境有志之士好善乐施,无不倾囊倒之共襄美举。乾隆十九年,于焉鸠工,于焉庀材,殿遂革故而鼎新矣,但工费浩繁,一时挈其大纲者尚未能举其细目待到丁丑三年秋成大稔,性悟以所志未就,复行募化,亦以一篑之功不容终竟,又各捐以图全壁,于是未整者整之,未齐者齐之,猗猗休哉盖至是而始焕然改观也古人云有志者事竟成,不信然耶

    夫大功告成于兹已五六年矣,性悟与性羲又已相继而坐化矣。向日众姓垂成之日曾鬻石二方,欲勒捐助姓字以垂不朽今石工在琢僧同同修持片纸向索文以记其事予素谫陋,奚足言文辞不获已,因直记其所由始与由成矣,以告当时而传后世俾殿宇之巍峨而当事者之功,则诸公之惠成不朽乎哉


   该镇志编者未能提供该碑记底本,有几处明显笔误经笔者臆断改订。清末民初合肥龚心铭在汤泉建温泉山庄,曾细致考查汤泉镇各处古迹,对惠济寺中古碑刻多有考述,并拍照、撰文、汇编于所纂《浦口汤泉小志》一书册中。如,惠济寺银杏树、惠济寺钟、千佛禅林、寄老庵遗址、汤泉八景之一“石坝观涛”、东岳庙古戏台、韩熙载汤泉禅院碑、灵骨海会塔、宋元祐银函题记石、惠济寺崇祯题名石、惠济寺康熙二年题名石等,但未见提及所谓“乾隆十九年重修惠济寺碑”。

  查各版本旧江浦县志,皆未见收录此文。

  据该碑记,汤泉惠济寺乾隆间重修工程,肇始于乾隆十九年(1754),竣工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建“功德碑”于乾隆二十七年(1562)。此文即为该功德碑之碑记。

   该碑记谓“县志载惠济寺在治西三十里汤泉”云云,经查旧江浦县志,相关记载摘要如下:

         1.《万历江浦县志》(沈志)卷五《建置志》:“惠济寺:治西三十里,旧为汤泉院韩熙载撰碑记元祐间僧忠镜改建。

         2.雍正江浦县志》(项志卷二《建置志》:“惠济寺:治西三十里汤泉镇后,旧为汤泉院韩熙载撰碑记元祐间僧忠境改建。

    这两段文字内容相差不多,皆提到“元祐间改建”一事,所谓“改建”,当指改“汤泉院”为“惠济寺”。元祐10861094为北宋哲宗赵煦的年号。在宋代,寺庙规模较小者称“院”,大概取院子、院落的意思;较大者称“寺”,寺的本意是政府机构的名称,来源于东汉佛教始入中原之时,朝廷以“寺”接待外来传教的僧侣,此后“寺”遂渐渐成为后代寺庙的专有名词。因此,元祐年间僧忠镜僧忠境)的“改建”,实为一次大规模的“扩建”。

   又,该碑文称僧忠境”,不称“僧忠镜”,又较详细指出惠济寺在“汤泉镇后”,可见该文所称“县志”为雍正江浦县志》(项志)。 

   细读《乾隆十九年重修惠济寺碑文》,有几点须加以注意:

       1. 乾隆十九年(1754),韩熙载碑已“字画模棱……茫乎不可复识矣”。正因“字画模棱”“不可复识”,该碑文作者乃凭“项志”记载,推测寺前碑为“韩公熙载之碑记”。然而今惠济寺院内犹有韩熙载残碑,虽仅剩大半个碑额,犹清晰可见“汤泉禅院之碑”六字,惟“汤泉”二字各损一角。若乾隆年间韩熙载碑额“汤泉禅院之碑”犹然清晰可见,则乾隆十九年碑作者完全不必用此猜测口气。可以据此推断:今惠济寺内“韩熙载残碑”,并非乾隆十九年碑作者所见之“寺前旧有一碑”,且当时寺内也不见有其他的韩熙载碑。


                           (今存惠济寺“汤泉禅院之碑”)

       2. 龚心铭民初所见“汤泉禅院之碑”,或为乾隆间那次重修惠济寺时重新刻制并竖立,重建时间当与“功德碑”同时,即乾隆二十七年(1562)。乾隆十九年重修惠济寺碑文》末段云:“夫大功告成于兹已五六年矣……向日众姓于垂成之日曾鬻石二方,欲勒捐助姓字以垂不朽。”意思是说,惠济寺重修工程“大功告成”距今已五六年,当初众人曾购置两方碑石,打算镌刻捐助者姓名,以垂不朽。古人称这类碑石叫做“题名碑”,又称“功德碑”。也许这两方碑石中的一方,就用来制作民国初年犹存的“汤泉禅院之碑”。乾隆年间重立的这方碑,一直保存到清末民初合肥人龚心铭来考查、拍照之时。龚心铭《浦口汤泉小志》称,碑身完整,碑额阳文“汤泉禅院之碑”篆书清晰,“文则剥蚀殆尽,直无一字可读”。该照片及考述如下:


                           (龚心铭《浦口汤泉小志》书影)

   有人比较今惠济寺院内韩熙载残碑与龚心铭此照片碑额字迹,注意到字迹有异,且今残碑石料新、石面干净,怀疑今存残碑为龚氏所见碑之今人“仿制品”,是否确实,有待考证。但仅凭龚心铭这张照片,可断定晚晴民初时惠济寺“韩碑”犹在,且极可能是乾隆年间重立之碑。

   至于乾隆年“寺前旧有一碑”是否为“韩碑”?立碑于何时?是否立于韩熙载时代?当然更无法断定一一说明。好在韩熙载碑文还在,韩碑之存殁,今韩碑之真伪,不影响对惠济古寺的历史认知。

                                                          2025216

【附录】

   韩熙载汤泉惠济寺碑记保留在清代董浩《钦定全唐文》第877卷,题为《汤泉院碑》,抄录并点校如下:

    尝试论之,总两仪二曜八卦五行而播为四时成乎万化者,惟阴与阳相荡相摩而已矣。然则刚柔靡殊,奇偶相待,故火数二而成七,坎为男而本阴。由斯以推,则火得其寒,水得其热,亦理之常也。又意其泉脉通乎旸谷,每天轮激转,则太阳煎其下及炎精迅发,又积壤镇上。会其迸泄,泉犹沸然。是以方舆之间,往往而出此又得之意表也。或曰:“有汤之处,下积流黄。”厥论纷然,未知孰是。

    乌江县有汤泉古院,在县北七十五里大路之西。江流其东,滁汛于后,龙洞在其前,连山注其右。丛林隐蔼,冈岭萦回。金地宝阶,纚连遗址。

    天佑甲子年,有江都开元寺惠镜上人者,道广行坚,貌淳心古,倦捧帙讲肄,将持榼而远游。经此灵泉,喟然驻锡且曰:“受佛付嘱,行佛慈悲。是则祛幻身疾苦之资,施众生安稳之所。欲宏利益,舍此何之?”乃有乡人秦岌秦璩,为檀信之首。上人手荆棘,躬瓦砾,茅檐始葺,蔽病士之风霜桂殿徐营,备游人之瞻礼。从甲子距壬戌,住持凡六十载兹矣。

    当其间也,龙争虎斗,山昏海沸。控洪河之阻,讵免侵凌越青泥之巅,亦闻涂炭。唯长淮之表,大江之南,万里封疆,两朝清谧。人和岁稔,君明臣贤。外户不关,到今日。所以上人安住此,得行其心焉。凡供养来往缁流万有馀众,造圣贤形像四十馀身,建三门、房廊、钟楼、堂殿、屋宇大小总六十间。粉壁丹楹,霞明月皎。香厨丰洁,佛事精严。法侣从之,如泉赴壑。

    又敕赐汤院,逾七十间。挥锸运斤,为土为水。既宏且壮,不饰不雕。其东西二汤,相去百步。源清流洁,味美香和。澡身而渐失疮痍,饮而都忘热恼。虽凉泉洒穷子之面,甘露沃饿鬼之心若论其利济无穷,曾何足比故男女缁素,道路累累。呻吟而来,笑语而去。前蠲除疾疹,二万其徒。允所谓心有所便,而施无求报矣。

    今上嘉其苦节,锡以华钟。舂容在悬,洪纤斯应。闻而悟道,信可度人。上人布褐长斋,自幼及老,护戒无缺,勤心不渝。乡闾耆年,敬若诸佛。又雅好宾客,谨接对。游人旅客,憔悴轻肥,其来如归,待必平等。门人同学,各尽所长和汝唱予,其徒有九:慧登师进典常住,慧深营供施,承规主功德,承矩承俨省真承晦承义应门户。肘臂相运,不为胡成

    下官左宦历阳,寓居佛庙。镜公一日忽然而来,听谈厥由。讽我刊石,叙事之竟为辞美之曰:

    天地造化,孰云难测阴阳变通,人或可识。昼夜不定,水火相激。鼎沸云蒸,无穷无息。教亦有说,斯为灵汤。探之则热,赴且无伤。恶疾能愈,微疴可量。或饮或浴,心宁体康。基构已平,源流空在。风雨雪霜,人焉攸赖。蓬蒿埋没,多历年载。高僧聿来,崇兹胜概。若楼若殿,若房若廊。若廪之赡,若厨之香。若来若去,若缁若黄。万有馀众,曾栖此堂。甄土导泉,上栋下宇。捷猎高檐,环旋峻堵。四达累累,呻吟伛偻。二万其徒,沉疴获愈。镜也惟仁,心真貌淳。麻衣粒食,苦思劳身。本愿云毕,斯文以陈。永永金石,传诸人。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