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洪泽湖,水波潋滟,藕香蟹肥。演员姜妍作为快手平台的特邀嘉宾,与当地养殖户演绎着一出“无实物表演”:渔网拉起的是空无一物,手捧的是看不见的东西,广告牌上一片空白。

  视频中,姜妍好奇地问道:“这是啥呀?”养殖户神秘地回答:“这东西可是赛黄金啊!”悬念层层堆叠,直到最后才揭晓答案——原来他们捧着的,是洪泽湖大闸蟹。

01月圆蟹肥时

  快手与姜妍合作的这部短片题为《仅「淮安人」可见?》,刻意在前期避免了产品露出,映照出洪泽湖大闸蟹所面临的“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现实情境——品质出众,只待知音闻香而来。

  片中,姜妍提出的“这有人买吗?”“这能当主菜吗?”等疑问,如同许多初次了解洪泽湖大闸蟹的消费者一样,反映了其“硬实力”与“知名度”尚未完全匹配的市场现实。洪泽湖大闸蟹生长于辽阔活水之地,年产量稳定,销路通达全国,正静待一场从“巷深”到“名扬”的广泛共鸣。

  秋风响,蟹脚痒。农历八月,洪泽湖畔的螃蟹迎来了最肥美的季节。人们都知道,中秋前后的螃蟹黄满膏肥,正是品尝的最佳时节。“九月圆脐十月尖”,中秋时节吃母蟹,蟹黄饱满如金;重阳时分品公蟹,蟹膏丰腴似玉。这种时令的讲究,代代相传,已成为淮安人中秋食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02月下品蟹味

  在淮安人的记忆中,中秋与蟹密不可分。团圆夜,家家户户都会端上一盘蒸得通红的大闸蟹,配上一壶温热的黄酒。月色如水,蟹香四溢,家人围坐一起,拆蟹品酒,赏月谈天。

  宋代诗人张耒就是淮阴人,尽管在河南为官,一到蟹汛季节,他还是梦魂牵绕,甚至寄诗求蟹。他在《寄文刚求蟹》中写道:“遥知涟水蟹,九月已经霜。匡实黄金重,螯肥白玉香。”字里行间,不仅是对蟹肥时节的精准描述,更寄托着深切的思乡之情。

  在淮安,中秋宴席上的大闸蟹有着独特的品鉴之道。当地习惯用面盆盛蟹上桌,吃完再蒸,尽显豪爽待客之风。蒸蟹时,只需清水白蒸,最多加几片姜、几段葱,以保持蟹的本味。蘸料也极简单:镇江香醋配姜末,再加少许白糖。

  品蟹的过程更是一种仪式。先食蟹脚,再开蟹盖,金黄的蟹黄是整只蟹的精华所在。吃蟹不能匆忙,要细细拆解,慢慢品尝。“吃蟹要有闲工夫,佐秋月,寄闲情。”这种慢品细酌的食蟹方式,与中秋赏月的闲适意境相得益彰。对于在外漂泊的淮安游子来说,中秋时节最思念的,就是这口地道的家乡味。

  03月是故乡明

  快手的这次尝试,更像是一次温暖的牵引,把洪泽湖大闸蟹这样“深藏不露”的家乡好物,引荐给更多人。它所做的,不是凭空造势,而是为本就优质的家乡风物“擦亮招牌”,让螃蟹的品质自己说话。

  洪泽湖大闸蟹也的确接得住这份关注。它个大、螯肥、肉香,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其生长的洪泽湖为中国第四大淡水湖,水质优良,养殖面积广阔,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还出口韩国、日本、台湾、东南亚等9个国家和地区。平台的传播,让这道浸润着淮安人乡愁的中秋美味,不仅内蕴着传统的温情,也焕发出新的活力。

  月到中秋分外明,蟹逢秋日尤肥美。在这个团圆时节,洪泽湖大闸蟹不再只是餐桌上的美味,更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与眷恋。中秋时节,剥开一只洪泽湖大闸蟹,满口的鲜甜膏黄,就是最地道、最实在的家乡味道。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