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8月全社会用电量1015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0%。这个数字像一台高速摄像机,把中国经济最细微的脉搏跳动逐帧放大:从车间里一只机械臂的挥动,到直播间里一盏补光灯的闪烁,再到充电桩上跳动的电量条,每一度电都在为中国经济写下“活力”的注脚。
如果把经济体比作人体,用电量就是心电图。7月、8月连续两次“破万亿”,看似只是量的叠加,实则是“心率”在加快,展示出中国经济这台“发动机”正在以更高转速运转。更关键的是,这次“心跳”并非由传统高耗能行业“打激素”所致,而是由一条条绿色、智能、柔性的“毛细血管”共同驱动。换句话说,电表上的数字不再是“烟囱指数”,而是“创新指数”。
绿色制造带:从“用电”到“造电”。8月,全国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5.5%,为今年以来最高,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9.1%,增速高于同期制造业平均增长水平约4.6个百分点。四川成都的半导体工厂、宁波余姚的智能汽车生产线、江阴的风电齿轮箱车间……它们共同拼出一条“绿色制造带”。这些工厂一边消耗电能,一边生产“未来能源”:芯片驱动数字世界,新能源汽车替代油箱,齿轮箱捕捉高空的风。这些工厂用电量激增50%、60%的背后,是中国制造从“世界装配线”升级为“世界发动机”的缩影。电不再是成本,而是投资未来的“燃料”。
烟火经济带:从“夜市”到“夜经济”。唐山河头老街的灯火璀璨、徐州丰储街的烟火升腾、互联网直播间里永不熄灭的补光灯,共同点亮了第二条“电流带”。文旅、餐饮、赛事、电商,这些看似分散的场景,其实都在做同一件事,那就是把“体验”变成“生意”。这让人想起江苏“苏超”赛事期间餐饮用电激增的场景——体育消费的狂欢转化为服务业的电流跃动,展现出消费新形态与传统产业的乘数效应。此外,27%的互联网相关用电增长,也是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突破10%的现实投影。生产性服务业用电量的倍增态势,印证着中国经济正在打破产业边界,重构价值链条。电,成了“快乐经济”的催化剂。
未来基建带:从“充电桩”到“算力池”。深圳莲花山超充站日均服务超500车次,贵州贵安超算中心每秒运算3亿亿次,5G基站、数据中心、充电桩……这些“新基建”拼出第三条“电流带”。它们不像传统基建那样“一建永逸”,而是越用越值钱,充电桩越多,电动车跑得越远;算力越强,AI越聪明。更值得关注的是,全国充换电投资激增70%与工业生产电能替代同步推进,这种系统性的变革正在重塑经济底层逻辑,创造着增量市场的几何级扩容,同时揭示了一个事实:中国正在用电力“喂养”下一代技术革命。在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交织的进程中,在传统产业转型与新兴产业崛起的交响里,每个千瓦时的背后,都在书写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篇章。
当电表从“账单”升级为“仪表盘”,中国经济就能跑得既快又稳。1万亿千瓦时,不是终点,而是一次“心跳提示”:中国经济正在用更少的碳、更高的效率、更丰富的场景,为世界示范一种全新的增长范式。
供稿:网信办(江靡)
原标题:《洪声E评 | 从月度用电量看中国经济活力“具象化”》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