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夫岔河吴氏,源出延陵季子,脉衍江淮。其先世自润州徙滁州,元末迁淮阴渔沟,后一支落籍岔河,遂成桑梓望族。历明清而兴,以文武兼修闻于乡里,更有烈女殉夫之举,载于史乘,凛凛风骨,如浔河万古不涸,若白马湖浩气长存。
吴璜,字礼北,清末岔河武举,以游击衔戍守江淮。其少习弓马,臂力雄健,更拜书法大家包世臣为师,工楷隶,善画竹,行草师法北魏,丰神俊逸,《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录其雅名。咸丰年间,重刊包世臣《艺舟双楫》,融武学于笔墨,谓“剑势入字,字蕴兵机”,时人赞其“武能安邦,文可传世”。
同治年间,吴璜次女嫁与皖将陈振邦。振邦,原名陈士明,少为太平军童子兵,后随陈国瑞剿捻,官至总兵,赏穿黄马褂,时年未二十。吴氏嫁前,振邦闻义父被困,婚期三日前单骑救主,翻越千山驰援河南,其忠勇为吴氏所重。婚后夫妇相得,珠联璧合,岂料同治七年,振邦于滑县陈滩剿捻,单骑陷阵,中炮阵亡,年仅二十三,遗命归葬山阳。
吴氏闻夫噩耗,时孕六月,昼夜号泣,水浆不进。夫叔陈文胜欲夺世职,劫柩天长,吴氏仗剑护柩,怒斥:“先夫志在山阳,岂容异处!”兵卒推搡间,胎气震动,知难存孤,乃夜服毒药,殉夫而逝,年仅十八。直隶提督刘铭传闻之震怒,追柩山阳,斩陈文胜以正法,李鸿章奏请朝廷,敕建“双烈祠”于清江浦,合祀陈振邦与吴氏,御赐谥“勇烈”,赞其“夫忠妇烈,纲常昭昭”。
清代山阳剧作家陈学震感其事迹,作传奇《双旌记》,以“夫忠妇烈”为主线,演三十四出杂剧,末章【满庭芳】叹曰:“一时节操,千古垂名。崇祠永祀,劝世碑铭。”今祠虽废,然里运河南、北门桥畔之荷花池畔,犹存故迹遗风。
吴氏素重诗书,吴璜虽为武将,却于岔河宅邸设“墨耕堂”,聚书万册,教子女习文练武。重孙吴锡彭,民国初为淮安运西首批中共党员,于岔河花园庄设地下联络点,以“抗日大饭店”为掩,传递军情;重孙吴锡昌创办岔河小学,以教书为业,暗传进步思想,兄弟二人与兄长吴锡武并称“岔河三杰”,投身革命,九死未悔。
今世吴氏后人,或执教杏坛,或经商济世,犹存“忠孝传家”之训。于浔河畔修族谱、建乡馆,录先祖武略文心,续桑梓文脉。每逢春秋,宗亲聚于老宅,观吴璜竹画真迹,诵陈氏双烈故事,使弓马风骨与节烈精神,代代相传。
夫岔河吴氏,以武功显于清末,以节烈垂范后世,以文脉绵延乡邦。其武可横刀立马,文能挥毫著典,贞烈可惊天地,忠义可泣鬼神。今白马湖波映祠影,浔河柳岸忆英魂,愿后昆继志,使吴氏德风与洪泽湖光同寿,共江淮日月齐光。
【作者简介】
王海洋,淮安市洪泽区岔河镇人,1962年6月出生,1987年主编首轮《岔河镇志》,成为淮阴市(今淮安市)编成的第一批镇志。1989年任首轮《洪泽县志》编辑。业余时间积极参加家乡助学活动,潜心研究洪泽地方史志。先后在《江苏名镇》《淮阴城镇史话》《淮阴志林》《淮安日报》《淮海晚报》《淮安历史与文化》《淮安文史网》《洪泽报》等媒体发表地方史料文章数十篇。系江苏省民俗学会会员、淮安市政协特邀文史专家、淮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淮安市运河文化研究会会员、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洪泽区淮宝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洪泽区乡贤联络总站副秘书长、洪泽区爱心助学基金会副秘书长兼无锡分会秘书长。著有《淮宝县大事记》等。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