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不是表示春天来了,而是春天不远了。过了清明,棉衣才能迟迟疑疑地脱掉。

  中秋不是秋天过一半了,而是宣布夏天快结束了。过了中秋,还有30度以上的高温。

  儒教文化区的这些节令节日,基督教文化区是没有的。

  在儒教文化区要生存下去,经常要处在这种烧脑的状态中:许多的表述,像现代主义诗歌一样,是多解的,是量子的。就连节日也是这样。

  许多同学、朋友、老师出国了,在国外定居,都在基督教文化区,大多数都在英联邦国家:加拿大,澳大利亚,起码是在盎格鲁撒克逊系统。

  昨天,我们都通过微信互致了中秋问候。由于时差的关系,这个问候也是不同时的。有的到今天上午才回应过来。加拿大的一位说,有月饼,没吃,没气氛。

  今年中秋我也没吃一块月饼,多糖、多油,要戒了。这些节日,是我们童年的一部分。童年也就那么几年,却会影响一生。一个人的文化认同,来自于他的童年和青少年。儒教文化区有着与众不同的自我文化认知。

  昨天在小区里,早上晚上都有人放鞭炮,大概除了放鞭炮,也不知道该怎样体现过节的样子了。月饼又不吃,大鱼大肉三天两头都能吃上,那些穷苦节俭的历史中过节才有的元素正被富足的生活消解。

  中秋是团圆的节日。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虽然中华文明已经处于农业文明的顶峰,可依然在医疗、通讯、交通上远远落后于今天,是一个次级文明。那时人的寿命短,“人生七十古来稀”。从京城到偏远的省,从南方到北方,从边塞到江南,水陆兼程,往往都要几个月的时间。许多人旅途染病,尚未看见远处天边家乡的山头和炊烟,即已殁于它乡。所以做官、从军、经商在外的,才有那股浓浓的乡愁。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倚窗前,寒梅着花未?

  通篇不见愁字。而王维这一问,岂是问梅花?看得懂的,若在中秋之时尚在它乡,定是泪湿青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即使太平盛世,书信一来一往,也常常半年过去了。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真正的慢生活,寿命又短,却显得十分从容恬静,并不着急。如果不种地,做做小官,天下太平,确实没有多少事情可做。唐诗的令人着迷,就是它的从容、满足却又不故作姿态,不去装出观众想要的样子,也懒得说什么道理。多么令人想往不已啊!安禄山、史思明这两个没文化的混蛋,真是千古罪人。历史往往就坏在这些人手上。

  所以你应该明白日本为什么痴迷唐朝文化,唐朝灭亡后,日本坚持唐文化近千年,直到明治维新。今天日本文化的核心,依然是唐文化。例如,它每代天皇都要定一个年号,年号从中国古籍中选取,寄托一定的期许。我们知道吴清源是“昭和棋圣”,昭和就是当时日本的年号。2019年5月1日,日本新天皇即位,定年号为“令和”。

  日本从古到今就一个朝代,从没有改朝换代。第一任天皇就位比孔子出生还早100多年,比佛祖释伽牟尼出生早37年。也就是说,天皇政权已经快2700年了。是一个与佛教、儒教一样古老的存在。

  这个国家没有出现过安禄山、史思明这样的人,或者即使有,也没办法造成什么破坏。安禄山、史思明代表的游牧文明,确实是野蛮、无伦理、反文化的。

  日本、韩国、越南、朝鲜这些“汉字文化圈”的国家,都是过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韩国还把端午节申请为自已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说明他们对自已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我们有些人不要用低素质的谩骂把他们推得远远的,历史的伤口要慢慢去愈合。

  今天,一个微信1秒钟可到达世界各地,还可以发送现场视频,或者直接视频通话。七十年代末叶永烈写了本《小灵通漫游未来》,还有儿童连环画版的,上面大胆设想了可视电话,我当时才10岁,看了根本不相信,把它与《孙悟空大闹天宫》列为同等书籍。叶永烈没敢想的无线可视智能电话,现在谁没有?就连孩子们的教育,也因为这东西而大受影响。

  可是你问问,今天拥有智能手机的,有几个会用视频通话?除了开会和直播。

  今天,从地球的任何地方飞回来,睡一觉就可以了。可是你问问,谁还会有乡愁?谁还会赶回来过中秋?

  清明天渐暖,离乡背井去谋生。中秋天渐凉,穿州过府,回家团聚,准备过冬。

  长江和黄河流域,阳历的九月、十月,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收获的季节。八月桂花香,指的是阴历八月,也就是中秋前后。

  工业文明、信息革命、网络时代,物质非常丰富。孔子、老子、孙中山讲大同世界,也没敢说可以天天吃肉。现在,天天可以敞开吃肉喝酒了,可充耳所闻尽是体重超标,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高,不敢吃也不敢喝,要吃粗粮、杂粮,甚至不吃粮,吃野菜、野果、拚命奔跑,过野人的生活。

  谁在跟我们,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问问自已,你的幸福感,比唐朝的人,更多吗?

  孙晓世(正心)

  2022.9.11.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