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啪——嗖!”近日,云县栗树乡小帮赶村陀螺场传来清脆鞭响。景东县周发山以2896圈的旋转佳绩,摘得首届陀螺邀请赛“陀螺王”的桂冠。这场汇聚景东县以及云县忙怀乡、涌宝镇、栗树乡等10支队伍72名选手的赛事,不仅是千年陀螺技艺的竞技舞台,更成为村庄移风易俗的生动注脚。
赛事现场气氛非常热烈。78岁的村民罗大爷甩动牛皮鞭笑道:“打了30多年陀螺,身子骨一直很硬朗!以前农闲时大家爱喝酒、打麻将,现在都改成‘打几绳’,邻里矛盾也少了。” 大朝山东镇小伙李正感慨:“陀螺转的是老祖宗的智慧,抽的是正气,赢的是情分!”如今,晨光中的百年榕树下、夜幕里的文化广场上,都能见到村民陀螺竞技的身影。王大姐打趣:“以前晚上是酒瓶叮当响,现在满耳朵都是鞭子破风声,听着踏实!”
这场变革源于村党组织副书记罗恒康2016年的一个决定。他自掏10万元修建800平方米的标准化陀螺场,当时被质疑“烧钱”,但他坚信“打陀螺拆得掉陋习,陀螺场立得起新风”。如今,陀螺场已成为“村级地标”,见证着风气转变。
陀螺文化重塑了村庄生态。村里有3支陀螺队,农忙时互助生产,农闲时宣传陀螺文化。队员丁建国说:“过去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现在一场陀螺友谊赛就能聚起人情。” 数据显示,陀螺场建成后,村民年均文体活动参与率提升47%,家庭纠纷发生率下降63%。
随着“陀螺 +”效应的显现,非遗得以焕发新生。村委会将陀螺技艺纳入“乡风文明积分制”,组建“银发教练团”传承非遗,还计划成立陀螺文化合作社、开发文创产品。罗恒康指着在建的陀螺文化体验民宿表示:“要让传统技艺‘活’成产业,把赛场变成乡村振兴窗口。”
夕阳下,罗大爷正教孙子甩鞭。木陀螺划出的金色轨迹,不仅承载着非遗传承,更闪耀着乡村文明之光。从“酒瓶碰撞”到“鞭梢破风”、从“牌桌争执”到“赛场击掌”,小帮赶村用一方陀螺场,为乡风文明建设写下鲜活答卷。(张天宏、康文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