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昶于成化二年丙戌(1466)考中进士,这一榜“状元”(第一名)为江西人罗伦。《明史》载,廷试(殿试)时,罗伦“对策万余言,直斥时弊,名震都下,擢进士第一”。
罗伦(1431—1478),字应魁,一字彝正,号一峰,江西吉安府永丰县(今江西吉安市永丰县)人。中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仅一个月(三月份),就上疏弹劾内阁首辅(宰相)李贤不遵守为亡父守孝三年(实为二十七个月)的礼制,提前复职,得罪皇帝,谪任泉州市舶司提举。一年后,成化四年(1468)四月,改任南京翰林院修撰,居二年,以疾辞归,隐于家乡金牛山,钻研经学,从学者甚众。四十八岁时去世,遗著有《一峰集》等。
罗伦出身贫寒,而读书刻苦,中进士之前,多次受到江浦人、进士、时任吉安知府张瑄资助,罗伦皆敬谢不受。据《明史·罗伦传》,“(罗伦)家贫,樵牧,挟书,诵不辍。及为诸生,志圣贤学,尝曰:‘举业非能坏人,人自坏之耳。’知府张瑄悯其贫,周之粟,谢不受。”张瑄于景泰四年(1453)至天顺四年(1460)间担任吉安知府,与穷秀才罗伦认识并予以资助,应在这七年间。
罗伦淡于富贵名利,因此为人率真戆直,书生气实足。张瑄年长罗伦十四岁,对罗伦有知遇之恩,然而读罗伦《复张都宪书》,真不知当年张瑄公读后作如何感想!书曰:
道中草札,尘渎明聪,宜弃水火,乃赐珍袭①,益重愧赧。
伦私窃念执事(您)之于伦,犹春风之于草也,草不谢荣于春风,春风亦不自知其为草之荣也,何以为知已报哉!
孔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执事(您)之自立宜何如也?以幼之所学,为壮之所行,上致安于社稷,下被泽于生民,奋于百世之上,而风乎百世之下,然后可也。
今之学者幸生程朱之后矣,舍程朱而不师,犹梓匠、轮舆舍规矩而为方圆也。朱子尝使浙东矣,其言曰:“今日坏了这个宽字。”故其为政,多主之以严,而济之以宽。今纪纲日弛,风俗日漓,官吏日贪,土豪日横,盗贼日蕃,民生日益凋弊,天变于上,地变于下,有识寒心,皆宽之所致也。《易·大畜》曰:“不家食,吉,利涉大川。”谓其能济天下之险也。执事以济险之才,当济险之任,宜临餐辍食,抚枕忘寐,思以济天下之险可也。昔诸葛武侯治蜀,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忠益,诸有忠虑于国,但勤攻吾之阙②,大哉武侯乎!执事(您)近师朱子,远师武侯,则险可济而功可成矣。
余友章德懋③议论颇有源委,似负经济之略;布衣陈剩夫④,闽中高士也。以此二人者俯而询之,未必无分毫之助也。
仕者为通,隐者为高,皆非中庸之道,视道之行否、何如尔⑤。行藏欲合时,请看床头《易》⑥。敢为执事颂之。
(罗伦画像)
该书信收录于罗伦《一峰文集》卷九,题称张瑄为“都宪”,则应作于成化八年(1472)张瑄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之后,其时罗伦已归隐金牛山讲学。
该信开篇尚十分谦逊,称张瑄于己之恩“犹春风之于草也,草不谢荣于春风,春风亦不自知其为草之荣也,何以为知已报哉!”是啊,何以报答知几之恩呢?那就教教张公做官之道吧。
孔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谓君子不怕不做官,怕的是官怎么做。张公官至右副都御史,应如何做官(自立)呢?罗伦的信,先教张瑄做官的总原则:“以幼之所学,为壮之所行;上致安于社稷,下被泽于生民;奋于百世之上,而风乎百世之下,然后可也。”然后申说南宋朱熹、三国诸葛亮两个例子,引用《易·大畜》卦辞,先分析,再总结,“执事以济险之才,当济险之任,宜临餐辍食,抚枕忘寐,思以济天下之险可也”;“执事近师朱子,远师武侯,则险可济而功可成矣”。
罗伦又向张公举荐同年进士浙江人章德懋、福建人布衣陈剩夫,谓“以此二人者俯而询之,未必无分毫之助也”。二人道德学问的确闻名当世,值得重用。信末“仕者为通,隐者为高,皆非中庸之道,视道之行否、何如尔。行藏欲合时,请看床头《易》”云云,虽言之者谆谆,听之者很难不尴尬而苦笑。理都没错,态度也很谦卑,但话不是这样的说法啊!且又捎带举荐熟人的私心,非豁达无边,虚怀若谷,逆来顺受,或者已经老眼昏花,颟顸昏聩者,无法不一笑置之吧?
罗伦中状元、授翰林史官不久,就因上疏反对皇帝提前起用丁父忧的大学士李贤,而触怒宪宗,五月被贬官。据《明史·卷一百七十六·列传第六十四》,大学士李贤担任首辅(宰相),成化二年三月遭父丧,宪宗下诏予以“起复”。李贤三次推辞,三次被宪宗皇帝驳回。宪宗派宫内宦官,陪同李贤回乡,为他的亡父营葬。葬后护送(押送)李贤一道回京,李贤仍想推辞。宪宗又派使者宣示他的心意,李贤这才抹干眼泪,入阁视事。⑦
但罗伦认为李贤“丁忧夺情”,先是抵其私邸,告以不可。数日,又上书疏谏,论“起复”之非⑧,极言“为君者当以先王之礼教其臣,为臣者当据先王之礼事其君”,为君者、为臣者被罗伦一锅煮,则倒霉者只能是大义凛然、喋喋不休的书生气十足的罗伦自己。
其实,内阁首辅李贤对于罗伦有奖掖之恩。明代尹直《蹇斋琐缀录》卷三记载,罗伦本为会试第三名,廷试后阅卷,读卷官吏部尚书王翱以程敏政卷字精美,力赞为第一,李贤说“论文不论书”,终取罗伦为第一,使罗伦得以进入翰林院任修撰。翰林院实为内阁下属机构,何况首辅李贤负有督导这一批新进翰林之责,具有生杀予夺之权力,以新科状元、翰林院史官弹劾内阁首辅,明朝开国一百年来这是首例。
至次年十一月底,宪宗皇帝打算在元宵节张灯结彩于宫内,命令翰林院的词臣撰写诗词进奉。十二月初,新科进士庄昶与章德懋、黄仲昭等三人上《培养圣德疏》,指责皇帝不以国事为重,徒耽耳目之玩,建议将“烟火”停止,“移此视听以明目达聪,省此赀财以振饥恤困”。宪宗以元宵节张灯是祖宗旧例、庄昶等人妄加评说为由,“并杖之阙下,左迁其官”。
四人同年进士,一样的书生意气,一群理想主义者,先后得罪皇帝而遭到贬谪,史书里称之为“翰林四谏”。有人为之鼓舞,有人为之扼腕,有人为之冷笑……但无论如何,求佛得佛,罗伦、庄昶等人从此星散,踏上背离京城之路,并渐行渐远。
庄昶为人豪迈,在京期间交游甚广,曾撰文《送陈直夫先生序》⑨回忆与众多青年才俊朝夕相处的那段峥嵘岁月,文曰:“予在京师时,见天下之贤者多矣,得与十人者交焉,如陈白沙之大,罗一峰之廓,陈直夫之直,李宾之之敏,娄克让之公,潘应昌之伟,章德懋之浩,沈仲律之温,黄仲昭之畅,林缉熙之雅,皆予所不敢望而及者,予皆取以为友。是十人者,不以予为不肖,亦皆有愿纳交之想。”罗一峰(罗伦)为庄昶“京城十友”之一,庄昶以“廓”称之。廓者,宏阔也,广大也,会不会也含有“迂阔”之意呢?
庄昶在京城与罗伦交往深切,或许与罗伦在江西老家时受恩于江浦人张瑄有一定关系吧?
或许仅凭庄昶来自其恩师张瑄的故乡江浦县,罗伦也会循声而至,况且庄昶当年在京城也名声卓著,况且二人迂阔之性情又何其近似也!
罗伦曾随庄昶到访江浦定山(今名顶山),沐浴于珍珠泉,并作诗《珍珠泉》,诗云:
驻马门前步石桥,临池顿觉旅魂销。
便于此地投双屐,不枉中秋度一宵。
地涌温泉真可濯,天教明月不须邀。
归来仍赋沂滨咏,独有先生兴趣饶。
此篇不见于《一峰集》,录自《江浦县志》于此,以备今研究罗伦者参考。
2022年8月9日
注:
①珍袭:珍藏。明宋濂《恭题御书赐蕲春侯卷后》:“乃命良工用黄綾玉轴装潢成卷,珍袭以示子孙。”
②勤攻吾之阙:谓经常对我攻过箴阙。攻过箴阙:指责过错,针砭缺失。
③章德懋(1437—1522),字德懋,号闇然翁,晚年又号瀫滨遗老,浙江兰溪渡渎村人。成化二年(1466)会试第一成进士,选为庶吉士,授翰林编修。因与庄昶等人抗疏事,贬职南京大理左评事。年止四十一,力求致仕,专以读书讲学为事,弟子执经者日益进。贫无供具,惟脱粟菜羹而已。学者称为“枫山先生”。追赠太子太保,谥文懿。著作有《枫山语录》《枫山集》及附录。所纂《兰溪县志》,为兰溪现存最早方志。
④陈剩夫(1410—1474):名真晟,字晦德,改字剩夫,又自号漳南布衣,镇海卫城人,十七岁时因耻于乡试时褫衣搜身,弃考而出,笃志于理学研究。天顺三年(1459)步行进京,谐阙献所撰《程朱正学纂要》,立论迂直。笃信所学,一无所遇,每四顾傍徨。晚年讲学龙岩。《明史·儒林传》有其传。镇海学宫有“理学名臣坊”,漳州有布衣陈先生里门坊。另著有《陈剩夫集》四卷,收入《四库全书》中。
⑤仕者为通……:《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盖丈人之接子路甚倨,而子路益恭,丈人因见其二子焉。则于长幼之节,固知其不可废矣,故因其所明以晓之。……仕所以行君臣之义,故虽知道之不行而不可废。然谓之义,则事之可否,身之去就,亦自有不可苟者。是以虽不洁身以乱伦,亦非忘义以殉禄也。……范氏曰:‘隐者为高,故往而不反。仕者为通,故溺而不止。不与鸟兽同群,则决性命之情以饕富贵。此二者皆惑也,是以依乎中庸者为难。惟圣人不废君臣之义,而必以正,所以或出或处而终不离于道也。’”
⑥行藏欲合时,请看床头《易》:宋诗人游古意《赠叠山先生》诗:“满腔忠孝有天知,不管人间事已非。万里乾坤双草履,百年身世一麻衣。行藏自信床头易,卧病惟餐陇首薇。倘过宗周见离黍,几多新泪向残晖。”
⑦语见《明史·卷一百七十六·列传第六十四》:成化二年三月遭父丧,诏起复。三辞不许,遣中官护行营葬。还至京,又辞。遣使宣意,遂视事。
⑧起复:封建时代官员遭父母丧,守制尚未满期而应召任职。
⑨该文收录于《定山集》卷六。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