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被誉为“人民公仆”,是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他们扎根基层,直面群众,工作千头万绪,任务繁重复杂。近年来,一些地方问责之风愈演愈烈,使得不少基层干部如履薄冰,畏首畏尾,不敢担当作为。可能会因为一些“莫须有”的错误被问责。敢问路在何方?敢问责从何来?

  原本旨在规范干部行为、提高工作效率的问责机制,却成了悬在基层干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令人不禁反思:问责的初衷是什么?问责的边界在哪里?如何才能让问责机制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成为基层干事的“绊脚石”?

  老百姓的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处理起来却格外费劲。张大妈家门口的路灯坏了,得管;李大爷家的自来水管漏了,也得管;邻里之间吵架拌嘴,还得去劝架。基层干部每天像个陀螺一样连轴转,就怕哪里没顾及到,一个不小心就可能被问责。

  比如,前段时间报道的某地村干部因为处理邻里纠纷不力,被上级通报批评,还扣了绩效工资。这可好,原本是想息事宁人,结果却引火烧身。基层干部真是“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

  俗话说,“不破不立”,改革创新必然伴随着风险和挑战。在问责泛滥的当下,基层干部往往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宁愿墨守成规,也不愿冒险尝试。

  毕竟,谁也不想因为一次失败的尝试而背负处分。长此以往,基层工作的活力何在?创新精神又如何激发?问责机制应该鼓励探索、包容失败,而不是让基层干部裹足不前。

  一些有能力、有担当的基层干部,因为不堪忍受问责的压力,纷纷选择离开基层,另谋高就。基层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如果基层干部队伍涣散,国家的根基又在哪里?

  应该留住人才,而不是逼走人才。与其事后问责,不如事前培训、事中指导,帮助基层干部提升能力、避免犯错。

  同样的错误,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处理结果却可能大相径庭。这种“一刀切”式的问责,不仅难以服众,更会挫伤基层干部的积极性。

  有些地方,问责流于形式,只注重结果,不看过程,更不关心基层干部的实际困难。这种“作秀式”的问责,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加剧基层干部的负担。

  问责是为了解决问题,还是为了制造问题?过度问责究竟是保护了谁的利益,又伤害了谁的利益?对此你是怎么认为的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

  来源微信公众号“我是基层干部”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