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竞争进入以创新密度定胜负的新阶段,教育、科技、人才构成的“战略铁三角”正在重构国家竞争格局。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强调:“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这一论断高屋建瓴,深刻揭示了教育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地位,为我们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培养高素质人才指明了方向。

教育培养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是科技进步的动力源泉。人类文明的每次范式转换,都伴随着教育形态的革新。工业革命时期普鲁士义务教育体系的建立,为机械化大生产输送了首批产业工人;硅谷奇迹背后,斯坦福大学“旋转门”机制持续为科技革命注入活力。当前全球教育变革正呈现三个转向:从知识存储器到思维孵化器的教学理念转变,从线性培养到网状创新的组织形态变革,从标准件生产到个性化定制的育人模式升级。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与华为共建的“工程师学院”,通过课程体系与产业技术迭代实时同步,创造了毕业生起薪超过部分研究型院校的“职教悖论”,这正是教育重构知识生产关系的有力例证。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而教育则是人才成长的摇篮。教育体系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链条。在基础教育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高等教育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兴趣特长,进行专业细分,培养具有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紧密结合市场需求,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重点,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技术工人、工匠等实用型人才。这些人才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教育在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的良性互动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通过实施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教育能够整合各方资源,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科技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校企地联合创新平台的打造,让高校的科研成果能够快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同时也为人才提供了实践锻炼的机会。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是教育发挥桥梁作用的关键。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的实施,为教育、科技、人才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广泛应用,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还能够促进科技知识的传播与创新,推动各类型各层次人才竞相涌现。

在人工智能重塑知识生产、量子计算突破算力边界、生物技术解构生命密码的今天,教育系统承担的已不仅是传统育人功能,更是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的核心枢纽。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坚实的保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供稿:老子山镇(周丹丹)

原标题:《洪声E评 | 强化教育支撑 铸就科技人才强国》

阅读原文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