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上半年规模最大的一个购物节。但今年的618普遍被外界冠以“静悄悄”“平淡”,甚至“疲怠”“艰难”等形容词。
始于2004年的618至今已走过了19个年头。不可否认的是,618变了,平台、商家、消费者都变了!
第19个618,虽然京东用一组还算过得去的“纪录”竭力证明618还未衰落。但相比往年动辄30%的增长,今年仅有10.3%的增速却早已暴露了真相。
而自2021年起,天猫方面就未公布战报数据,今年天猫618没有新闻发布会,也没有榜单、没有排名,这也让疯狂的购物节安静了一些。
同样,和原来的全民疯狂“剁手”不同,今年消费者对电商大促期间“买买买”的热情似乎有所退却。今年618期间,各平台虽然有不少动作,但力度似乎还不够。
有网友表示,今年618,自己之所以在平台上“血拼”的积极性不高,还是因为自认为“算盘打不过平台”,希望以后套路少一点,打折多一点。同时,也有人表示自己已经产生“免疫”了,“毕竟这么多年了,我们已经不吃这些套路了”。
不可否认,购物节们在渐显疲态。购物节没内味儿了?自媒体亿欧网认为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消费者乏了。从年初到年尾“周周有优惠、月月在过节”,“双11”之后有“双12”,“618”之前还有“518”,更别提中间穿插着的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端午、中秋、国庆节。
平台、商家玩法旧了。从满减优惠券到百亿补贴,营销方式越来越同质化,满屏的养猫游戏看似热闹,争相“复制”之下也难免一地鸡毛。更为关键的是,各大平台在过了原先烧钱抢流量的阶段后,很多优惠只是看上去很美好。
其实,今年618之所以被预判为“史上最难618”,叠加了多重因素影响,如疫情反复、消费降温、头部主播停播、大牌内卷、商家逃离等。
眼下,趋严的监管环境、抖音快手等新玩家的入场、更加理性的C端消费者,都在推动电商领域革新。这个过程中需要革除之前存在的弊端,如夸大宣传、假冒伪劣、物流及其他售后服务等方面的问题。
毕竟直播间天天都能买,618 早就不是唯一的选择 。过多的“节日”让平台、品牌走向了一个极端——价格“内卷”。
同时也给多年来以价格为圭臬的“电商节日”一记响亮的耳光——失去了价格战,电商节日该何去何从?
有行业人士分析称,拿着旧地图的人到不了新大陆,面对多变的市场环境,电商企业需要把握好产品和服务,注重精细化运作,平销和大促两手抓,让用户沉淀和复购,不断寻找到流量成本洼地。
注:本文图片均源于网络(侵删)。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