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陆程红
一根名为裕纶的棉纱从1944年纺起,栉风沐雨八十载,纺织出60多个品种、全国棉纺织行业百强,并漂洋过海“织”出一片新天地,“链”接全球大市场。
80年的传承与创新,写满了裕纶人的坚守。80年的奋斗与拼搏,“裕纶纺织,纺织裕人”掷地有声。奋进新时代,裕纶人步履铿锵,朝着“打造百年企业,传世裕纶品牌”的方向继续前行。
用改革激发活力,见证靖江纺织业发展
靖江的民族工业是从纺织业开始兴起的。1943年2月,爱国商人刘子纯、祝文跃、蒋庭玉等联合发起,筹建“裕纶工业社”,寓意“裕国裕民,大展经纶”。1944年4月,裕纶工业社投入试产。这个诞生于战火硝烟中,仅有2台纺机、256枚纱锭的小型纱厂,首开靖江民族工业之先河。
新中国成立后,裕纶迎来茁壮成长,其后50多年,逐步发展成为靖江工业体系中形成最早、从业人员最多、历史贡献最大的企业,被誉为靖江的“母亲工业”。如今,在靖江的老一辈产业工人中,不少人曾在裕纶当过纺织女工,她们回忆过去时,都会想起身系白围裙,头戴白圆帽,绕着机台转的场景,细数着裕纶带给她们丰富人生的点点滴滴。
为振兴民族工业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裕纶公司见证了靖江纺织业的发展,她一路走来,始终紧扣时代脉搏,改革步履不停。每一次先行先试,每一次艰难破冰,每一次重大转折,都让企业获得发展。
1954年12月1日,私营裕纶纱厂在靖江第一个实行了公私合营,此后几年间,裕纶不断壮大,到1959年自筹资金建厂房时,实际纱锭已拥有14916枚。1966年,公私合营的靖江裕纶纱厂更名为国营靖江红卫纱厂。1968年,裕纶的生产规模达到2.7万锭。1974年,与当时的立新布厂实行了合并,更名为“国营靖江纺织厂”,此时,裕纶已初具规模,拥有纱锭3万多枚。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裕纶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1980年10月开始,裕纶在当时的靖江县北郊征地150多亩,建设全新的3万平方米厂房,全程更新1.2万锭纺纱设备,同时搬迁老厂的1.8万锭设备。此次“南厂北迁”工程于1987年5月竣工。1989年7月至1990年3月,裕纶又通过调整和改造设备,新建纺二车间,使生产能力达到了5万多枚纱锭。1990年,裕纶实现销售收入10582万元,成为靖江第一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同时跃入“江苏省省级先进企业”“国家中型企业”行列。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1997年,裕纶公司被江苏省列为第一批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按照要求,2000年初,裕纶进行了首次改制,实行公退民进,组建有限责任公司。2003年,裕纶公司成功进行了“三置换一保障”改革,即完成了国有股权、国有土地使用权、国有职工身份置换,实行职工社会保障。国有股权全部退出,裕纶成为民营资本控股的股份制企业。裕纶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衡协调运转,努力提高运行质态,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改制必然带来企业震动。面对拥有3000名员工的企业,裕纶的领导层始终坚持“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的理念,稳妥解决遇到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充分维护职工利益,严格按政策办事,绝不侵占职工合法利益,做到有理有据,合情合法。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打破职工的铁饭碗,搬掉干部的铁交椅,砸掉分配上的大锅饭,给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职工收入,让职工得到真正的实惠。实现平稳发展的裕纶日益壮大,连续多年被评为“靖江市30强企业”。
随着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竞争日益激烈,新一轮技改势在必行。1997年至2000年,裕纶按照国家“压锭改造”要求,先后投入近7000万元实施纺部改造,引进国际一流水平的设备,同时压缩淘汰1.2万锭陈旧纺纱能力。2001年开始,为加快培植新的增长点,裕纶实行“适度负债经营”的战略,先后投入2亿元,征用西厂区空地近100亩,实施“高档精梳纱线扩能”技改项目和“引进关键设备、开发高仿真面料”国债技改项目,建设了全新的4万平方米轻钢结构新厂房,全程安装国内外先进设备。两大技改项目使裕纶的纺、织规模都达到“九五”之初的3倍多,实现了“再建一个裕纶”的目标。2003年裕纶销售突破8亿元,利税超过5000万元,被评为“江苏省优秀企业”,跃入“国家大型企业”行列。
接力奋斗不言弃,敢闯敢试勇当弄潮儿
经历过岁月激荡,看得见茁壮成长。2004年10月,由8个企业组成,拥有7亿资产、16万纱锭、4480头气流纺、260台喷气织机的裕纶纺织集团全新亮相。
过去几年,裕纶主要走的是扩大规模之路,产能实现了倍增,在同行业中有了位次。今后的路怎么走?裕纶的领导层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地提出走提质发展之路的转型方向。产品重新定位,扩大生产高支、高密、高附加值的纱、布产品,进军高端的纺织品市场;加快技术和管理创新,在添置清梳联、精梳机、紧密纺等先进设备的同时,努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提质提效、降本降耗,提高企业运行质态。
经济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2008年后,美国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先后重创实体经济,棉价大起大落,内外需求不振,纺织订单萎缩,销售不畅,银行收贷,资金短缺,很多纺织企业关停,或走上破产之路。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裕纶人没有放弃,而是通过经营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盘活存量资产等举措,保持了生产经营稳定。2012年实现开票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各种税费基金6000多万元,公司连续多年保持“全国棉纺织行业前100强排头兵企业”荣誉称号。
之后的几年,纺织行业的关键字一直是“变”,市场动荡加剧。此时,裕纶还面临着历史上多年积累的“沉疴顽疾”,负债多、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不快、新品开发力度不够、员工队伍老化、企业招工难留人难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怎么办?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唯有弄潮儿能勇立潮头。永不言弃的裕纶人痛下决心,刀刃向内除沉疴,壮士断腕开新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裕纶清醒地认识到,纺织业作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是另起炉灶,关键在于技术改造和思路更新。裕纶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继续淘汰陈旧落后设备,对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设备、用工多的工序等实施适应性改造,引进自动设备,减少用工,实现技术装备升级。生产线全面采用前纺清梳联、后纺自动络筒机,并先后引进自动化理管机和自动落纱机,两种自动化生产设备一改人工理管的现状,可减少该工序用工约60%;自动落纱机能取代人工落纱,可减少该工序用工约50%。通过持续不断地技术改造,裕纶自动化程度稳步提高,工人的工作量减少,用工从过去每万锭80多人降至60人左右。
围绕市场需求,裕纶主动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在抓好高档漂白纱、竹节纱、涤棉混纺纱等主导产品的同时,开发差异化产品,扩大功能性纤维、远红外纤维、竹纤维、甲壳素纤维、粘胶纤维等新型纤维的运用,不断开发高、新、特、优产品,跳出传统产品过度竞争的圈子,实现产品升档,开拓新的市场。
只有苦练内功强筋骨,才能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裕纶强化内部管理,不断创新绩效管理、审价管理、目标成本管理、效能监督等,实现提质提效、降本降耗。通过竞争上岗、分配激励,形成了“人人学技能、个个当能手”的良好氛围,激发了员工队伍新活力,提高了工作效能和综合效益,为裕纶稳定发展增强了内生动力。
国际局势在变化,经济形势在变化。国内纺织产能过剩加剧,新一轮洗牌开始。如何危中寻机?裕纶,面临新的抉择。
蓄能聚力向未来,齐心协力创百年企业
2013年,我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前所未有的机遇来了,裕纶立即调整企业战略——“走出去”到境外投资建设工厂。这既是积极响应国家的倡议,也是企业开拓自身发展空间的必由之路。
与国家风雨同路,与时代命运与共。经过多地考察,觉得越南的人力、电力资源和市场环境较好,于是,与越南南定省宝明工业园区合作,作为部分产能转移的基地,投资建设纺织染项目。2014年3月,裕纶在越南南定省宝明工业园区投资组建裕纶(越南)纺织染有限公司,注册资本800万美元,规划总投资3900万美元,发展纺织染项目。一期纺纱项目于2014年12月全部投产并正常运行,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产”目标。鉴于一期项目取得的成功,裕纶于2017年5月实施了二期纺纱项目,经过1年的建设,于2018年5月全面竣工投产,在精梳和普梳纯棉漂白纱的基础上,增加了各种纱支规格的紧密纺纱、赛络纺纱、气纺纱等产品门类。至此,裕纶(越南)纺织染公司已形成近10万锭棉纺产能,吸纳当地员工就业500多人。2017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访越,见证了中越签订的《中越产能合作项目清单的谅解备忘录》,裕纶纺织染项目被列入《中越产能合作项目清单》。2017年11月17日,泰州(越南)“走出去”推介会在越南河内召开,泰州市委、市政府领导对裕纶“走出去”成功办厂的经验给予了充分肯定。
裕纶逐步建立起“总部在靖江,经营在本土,生产在境外”的总部经济模式。裕纶靖江本部独辟蹊径,以差异化产品满足客户定制需求,走“专精特新”之路。在纺纤上,开发生产了再生纤维纱、再生棉纱、纺丝纱、棉混纺纱、有机棉纱、良好棉纱等差别纤维的特色产品;在纺技上,开发了紧密纺、赛络纺、竹节纱、强捻纱、反手纱等新型纺纱,避开市场上常规产品的过度竞争,避免与越南公司产品雷同,保证了本部的特色。越南公司利用国际原料市场优势和人力优势,生产高品质的漂白用纱,满足国际品牌高端客户需求。裕纶集团在市场、资金、原料等方面加强统筹协调,靖江本部与越南公司在产品门类和品种上实现互补,同步进入国内外品牌商的供应链系统,满足后道品牌客户提出的原料追溯和环保体系达标要求,通过了多个品牌客户的“验厂”,为客户提供原料可信、品质可靠的优质和特色纱线产品,生产经营步入良性循环。
永不停歇再出征,永不懈怠再创业。裕纶公司在确定“走出去”的同时,提出了“建设百年企业,传世裕纶品牌”的发展思路。2020年,裕纶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实施“退城进园”战略,在城北园区建设新厂区。新厂区投资近2亿元,按照6万锭产能设计要求,高标准建设全新的智能化生产线。新工厂于2021年12月建成,2022年初新的生产线投产,行业中一些先进的技术得到大量使用,集体自动落纱彻底解放了落纱工的双手,万锭用工从60多人降至40人左右。
裕纶始终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国内外厂房全部安装光伏发电装置,装机容量达9兆瓦,年发电量达1000万度,大幅度节约能耗。再生棉、再生涤、有机棉、生态棉产品的开发,气流纺生产极大地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减少污染,清洁环境。
1944年~2024年,铿锵80年。在裕纶,每一根纱线都承载着故事,每一道经纬都交织着梦想。从建厂初期为新四军提供军服用纱,到新中国成立后公私合营投身社会主义工业建设;从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如今走出国门融入国际大循环,在每个历史阶段,裕纶都踏着时代节拍前行,投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服务于国家和人民所需。据统计,裕纶改制后的20多年中,累计上缴各种税费6亿元之多,为国家和地方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适逢新时代的号角奏响,裕纶满腔热血再出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