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氏为明清两代江浦旺族,历经十余代,科第繁荣,人才辈出,尤其家传医学,贯穿家族始终,成就卓著,彪炳中医学史。研究丁氏家族史,可以窥见明清金陵地区士大夫家族的生存状态及其兴衰轨迹之一斑,并可作为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案例,让读者从中生动地感受到社会的风貌、文化的特色如何借助于一个个具体的家族及其成员来呈现与造就。

  丁氏最初居住在明朝应天府江浦县石碛镇西北五里之曹城,曹城在今南京市浦口区桥林街道明因寺社区小檀组,其地有古村落遗址,名曹王城子,1992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明末丁明登《先茔碑记》 ,江浦丁氏始祖名丁仲宝,生丁毅(字德刚),父子皆葬于曹城丁家山。

  丁毅墓,为土坟,毁塌于1958年,今已无处可寻。

  丁毅生丁胜(字味泉)、丁广(字伯远,成化八年任山东朝城知县,以治绩,升州守),丁胜与丁广为丁氏第三代。丁胜生丁让(号酋江),丁让与庄昶先生游,欣喜于定山珍珠泉一带山林之幽静,在父亲丁胜去世后,为卜地埋葬于定山南之四磨山。丁让生丁佶(号望江),丁佶生丁凤(号竹溪),皆葬于四磨山。丁凤为江浦丁氏第六代。

  四磨山约在今珍珠泉景区东部,卓锡泉与珍珠泉合流处及其下游,曾设置多座水磨,此山因靠近第四座水磨而得名。后因修建水库和珍珠泉景观,以及高尔夫球场,导致地形与水系已经发生较大变化,四磨山具体位置今人已无法指认,丁氏四磨山祖茔及丁明登所立“先茔碑”也都不知所踪了。

  丁氏约从丁让那一代(第四代)起,就从曹城(明属遵教乡)移居定山南麓,地属孝义乡,故而《江浦埤乘》称丁氏为江浦县孝义乡人。

  纵观江浦丁氏十数代,行医自始祖丁仲宝始,第二代丁毅业医之风初现,经数代积累,至丁凤医名大盛,丁毅、丁凤二人为当时名医且有著作传世。丁凤之后,医风依然盛行,族人即便从政,亦通医术,如第八代丁明登将医术用于地方治理中,获得民众爱戴,第九代丁雄飞著有《行医八事图》 ,形成了一套中医临床病历书写方法。可见,医术乃是丁氏族人的必修技能,这也使江浦丁氏在诸多士人家族中别具一格。

  丁毅:明代著名医家

  丁氏行医自丁仲宝始,丁凤《医方集宜·序四》中有“溯其源,则远祖仲宝公活人于龙兴之初”记载 ,“龙兴”指朱元璋开创大明王朝之初。第二代丁毅以医为业,又由医涉仕,造就了后代亦医亦仕、或医或仕的家风,至丁凤医名大盛,而仕绩亦几乎代有懋著者。

  丁毅,字德刚,青年时喜读书,有节概,曾获遗金,咨其人还之;精于医术,永乐、宣德间任邑训科 (相当于今地方卫生局长),因医而入仕。在任时曾率领夫役采芦,时江边有虎患,丁毅作文祝神,并身先士卒,虎遂引去。江浦知县曾暂时空缺,应天府令丁毅代理,以邑人治邑事,有执有守,上悦下安,一时传为佳话。此后不久升职为应天府医学正科(相当于市卫生局长),多次受托处理有关公务,不受私谒,操履廉慎,为世所推。庄昶先生赞其像曰:“德俭而清,医良而仁,我于今人,见此古人。” 据《嘉庆江宁府志·卷四十三·技艺》:丁毅神于医,路逢出殡队伍,见棺下流血,仔细观察后,说:“此生人血也。”于是上前阻止,欲开馆检查,对方不同意,只好随至墓地,强使开棺,乃孕妇也,诊之,以针刺其胸,不久产下一儿,妇亦旋苏。丁毅死后葬于曹城丁家山,弘治中神主(牌位)被供入县乡贤祠。

  《中国医籍考》收有“丁毅”词条,谓其“约生活于16世纪后半叶”,推算失误,丁毅主要生活期应为15世纪上半叶。

  丁凤:医名大盛于天下

  丁凤,字竹溪,为丁毅之玄孙,大约主要生活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幼时攻习举子业,后历试数科而不中,遂慨然借家传医道以济世,以痘科(儿科)著名。临证诸药疗效显著,全活婴幼甚众。又有医德,凡贫苦之家求医,必以厚资助之。撰有《医方集宜》及《兰阁秘方》,皆为总结自己平时诊疗的宝贵经验,参考古人经义奥旨,结合其先祖所遗留之著作编撰而成,即丁凤《医方集宜·序》所谓“于是袭先人之遗编,考古医之要旨,采其方之善者,而撮为一集”。又据黄廉所辑的《痘疹全书》,加入其三十余载对痘疹等病症独有心得,改编成《痘疹玉函集》,计六卷。此三书后又集成《丁氏锦囊三种秘录》,流布天下,当时家家户户奉为指南。

  丁凤《医方集宜》一书于2017年3月由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点校本(魏民校注),收入《100种珍本古医籍校注集成》丛书中。


(丁凤《医方集宜》封面)

  丁遂:丁氏第一个进士

  丁凤生有六子,丁遂为第三子。此为丁氏第七代。

  丁遂,字霁怀,万历二十二年(1594)举乡试,明年成进士,任河北易州知州,后调任山东沂州。秩满,榷税江西赣关,历任河南归德、浙江宁波等府同知,升南京工部虞衡司郎中、云南按察使佥事。所至循绩卓著,抚按特疏,有“百折不回、一贫彻骨”之语。三典文衡,得人最盛。所著有《四书解》《鹿园集》《摘譬偶谈》《滇南纪游》等书,今皆失传。

  丁遂为余枢《万历江浦县志》作《序》,谓“万历有七年,邑父母观瀛沈公纂修县志,余时以诸生叨与笔札之役”。万历七年(1579)时,丁毅为县学诸生,得以参编沈孟化《万历江浦县志》(沈志),然而“沈志”《修志氏名》里不录他的名字,大约丁毅当时尚为弱冠之年,为“沈志”编纂做些采编工作而已,可由此推算丁毅大约出生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前后。这个推算结果与其万历二十二(1594)举乡试、次年(1595)成进士,万历四十六年(1618)为“余志”作序,在年龄上是大体吻合的。

  人到中年,三十五岁左右,才得以中举、成进士,走上仕途,算起来丁遂不属于青年才俊,但实际上丁毅的才学文章在其出仕之前已颇有名气,《雍正江浦县志》、光绪《江浦埤乘》皆抄录他写于万历二十三的文章《复东葛城驿记》,其末段云:

  “余独虑疆场之事何常之有,一彼一此,不无异心;驿故有马价夫银,令甲类取之他邑 ,馈输得微有不继乎?达官贵人交织而来,日不暇给,而或冒赝杂沓,诛求无艺 ,其又谁堪之?嗟嗟,天下事非一人事也,协心以济犹虞不克,而人各有心,非浦民之爱而人之私,抑谚所谓蕞尔邑,其庸有瘳乎?故余于驿之复也,不以颂而以规,亦蕲于可永而已。”

  可见其不独文采斐然,即其深谋远虑,犹令人赞佩不已。

  丁遂有五个兄弟,大哥丁道,字绍溪,精堪舆;二哥丁选,字鹿鸣,诸生,性恬淡,喜吟咏,《江浦埤乘》就录有他的一首七律,题为《珠泉,儿读书处也,戏作<别泉赴公车>一律》,诗云:“珠玑万斛靓涓涓,书窗开向碧波边。灵襟泼泼渊泉澈,藻思翩翩荇带妍。啼猿唳鹤三更夜,附凤攀龙二月天。好去束书游上苑,暂将岩壑付云烟。”大意说,儿子在泉侧读书,环境优美,自然会令人心胸开阔,才思翩翩,况且读书勤奋,三更不眠,怎么会不一飞冲天,好儿子啊,这就束书进京奔前程,暂将岩壑付云烟吧。这儿子也真没让父亲的期望落空,万历四十四年告别珍珠泉胜境,赴京赶考,终成进士,这人就是丁明登。

  丁明登:赤子之心,慈悲为怀

  丁明登,字剑虹,为丁氏第八代,约生于万历十二年(1584),死于顺治二年(1645)。关于其死事,清代彭希涑所撰《净土圣贤录》,录有一段生动的记述:“顺治二年冬,(丁明登)病剧,十一月朔,具疏白佛,日焚一疏,至第十日,饮粥如常时,面有光赩然,遍劝戚友,俾修净业,侧身,就枕而逝。”

  丁明登一生与佛有缘。少时读书于定山珍珠泉上一处庵堂,名活水庵,傍晚需翻越一座小山,食宿于驿道边另一处寺庙里,名孤舟庵。大约因为年纪轻,或者山道上有野兽出没,每天往来都有寺僧相送。他有诗记述其事,题为《读书珠泉活水庵,每日过山,孤舟庵宿》:“日出过山来,山僧送我来。日入过山去,山僧送我去。朝朝暮暮山,衲子偕行处。秋山冷淡人莫嫌,大胜权门与要路。”悬壶济世的家风,耳濡目染的宗教氛围,使丁明登于万历年中受三皈于高僧云栖,自号曰莲侣,崇祯年中受持菩萨戒。云栖和尚曾称赞其邻翁每天念佛,临终,与其友一请而逝,丁明登因绘《一请图》,悬于斋中以自勖。

  丁明登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举于乡,四十四年(1616)成进士,授福建泉州府推官。所到之处,皆以佛法劝人。遇有轻罪当杖责者,允其纳米狱中,以赡贫犯。丁明登见“闽地绝少医药,以祷赛代针砭,以巫觇当医王。一有寒暑霜露之虞,束手无策”,遂刊印祖传《医方集宜》一书,四处散发,并将医学知识应用于日常工作中,夏月修葺监屋,给香薷汤、蒲葵扇,冬则提供椒、姜等物,又选择良医为患病囚犯诊治。认为狱囚多因无知而犯法,若于患难苦楚时激发其善心,效果至易且速,因此常与说因果报应故事,人给念珠一串,教令念佛,囚犯皆泣涕感悔。天启二年(1622)升户部主事,有泉民步行千里,送至建阳,仍依依不舍。入仕治理一方,而以慈悲为怀,救人于水火,自然会赢得穷困民众的爱戴!对于民众的深情,丁明登也大受感动,为作《壬戌去闽,泉民裹粮间关数千里,送至建武,赋此谢之》诗以记之:“戆性硁硁不可回,芥辛姜辣奈何哉。青山故国归吾乐,赤子西风动尔哀。百种忧民心血槁,五年持法鬓毛摧。汝曹收涕归耕去,应有循良汉吏来。”正因为有“百种忧民心血槁”,这才有“赤子西风动尔哀”!

  天启七年(1627),宦官魏忠贤权势登峰造极,海内望风献媚,争相为魏忠贤立祠颂德,纷纷攘攘,唯恐不及。丁明登时为衢州知州,入朝述职,不屑过拜魏阉生祠,作长诗《珰焰歌》斥责时弊,然后愤然辞职归隐,筑园于江宁之乌龙潭(今南京市内乌龙潭公园),尘视冠缨,栖心禅悦。著书《雪鸿集》《古今长者录》《淑清录》《阴德登科录》《曰有篇》《莲漏清音》《春气录》《益编》《礼编》《故乡消息》《淡话》《戒牛书》《安老书》等二十多种,另著有《疴言》《小康济》《苏意方》等医书。

  奋飞于珍珠泉,息影于乌龙潭。雨过风清,斗转星移,若干年后,乌龙潭可能保存丁氏的一点点生命的遗迹?清代上元庠生陈祺《游乌龙潭过丁莲侣太守故园》诗:“几家亭榭问平芜,花落春残叫鹧鸪。宾客凋零文宴罢,风流还有令威无?”表达的是同样的哀思吧?

  丁雄飞:乌龙潭畔藏书大家

  丁明登有一个儿子,名雄飞,十三岁随同父亲宦游泉州、衢州,到处读书、购书、藏书,后又随同父亲隐居乌龙潭,仍然到处读书、购书、藏书。待到父亲去世后,丁雄飞将父亲所藏以及自己所购书籍罗列到一起,造屋存放,有四十柜,四万余卷,每天洗手焚香,端坐于书几前,豁豁然,融融然,与书俱化,不知东方之既白。

  综合诸种史料,丁雄飞(1605—1687),字菡生,号倦眉居士,明末清初南京地区大藏书家,安徽大学孟义昭《清代南京的文化世家》一文认为“清初南京藏书世家,首推江浦丁氏”。丁雄飞不但藏书,而且著书,撰有《古今书目》7卷(《金陵通传》作10卷),已佚;另著有《尊儒帖》《乌龙潭志》《清凉山志》《先圣灵异志》《书馋漫笔》《江湄旧话》《古今义仆传》《藕香池遗事》《倦眉居士日策》《小星志》等98种。多已佚,仅存数种。

  丁雄飞癖嗜古书,每次出门必挑一副担子,满载图史以归。十九岁那年,随父亲自温陵返回,路过苏州,“见书肆栉比,典册山积,五内震动,大叫欲狂,尽倾所蓄以易之”。其妻子有同样嗜好,结婚不到十天,就取出嫁妆里珍藏着的四块其先人用过的笏版,给丈夫拿出去换书,此后又不断献出金簪银珥,甚至陪嫁衣裙,或质或卖,用于支持丈夫购书写书,欣欣然也。其妻也因此写入《江浦埤乘·贤妇》中,以示旌表。

  当时金陵城里还有一个书痴叫黄虞稷(1629—1691),字俞邰,号楮园,福建晋江安海人,崇祯中随其父黄居中移居金陵,其父在今南京秦淮区马路街金墩宅筑千顷斋,黄虞稷扩建为千顷堂,用以藏书。丁雄飞长黄虞稷二十多岁,但二人以书为缘,结为忘年交。二人藏书之富,名列金陵前茅。当时号称“江左三大家”之一之钱谦益,身陷江宁府狱中,仍时常托人来丁家借书。

  丁黄两家相距十余里,二人订立“古欢社约”,每月十三号黄到乌龙潭丁家,廿六日丁到金墩宅黄家,借书,抄书,校勘,相互质证,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乐乎其中。遇有要务,有妨约会,则需预先改约。约会日不接待他客。借书以半月为率,还书不得托人转交。二人“尽一日之阴,探千古之秘”,传为书林美谈。黄虞稷 一生于史学、文献学方面成就很多,著作颇丰,其目录学巨著《千顷堂书目》,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这些成就中当然也包含着丁雄飞的心血。

  人到中年,遭遇改朝换代,一介书生,唯一能做的就是告诫自己的儿子远离是非之地。丁雄飞做得更严厉,不复让儿子读书,嘱其安心种田。不读书的儿子,将如何处理老子的四万卷古籍呢?

  丁氏晚年给自己的书斋题名为“心太平庵”,从友人处索得一张坐榻,名之曰九喜榻,坐卧其上,优游终身。读其所作《九喜榻记》,可以概见其晚年心境:

  年来息交绝游,一味静坐,觉广厦俱属长物,得一方床结跏趺足矣。一日过友人斋,一榻坚好,抚而爱之。友人遂举以赠,大慰风怀,移置心太平庵中。檀香一线,素帷下垂,湛然深广,身世两忘。因念前哲来瞿塘先生 长年学道,万念尽捐,每一入枕,酣寝自如,有九喜焉,因以名榻。

  余今日亦次余之喜于榻左:一喜多藏书;二喜闺人习笔墨;三喜不能饮;四喜不解弈;五喜为世所弃;六喜得名师;七喜携眷属居山水间;八喜无病;九喜年五十,家务尽付儿子,悠然世外。

  百年之间,前有来先生,后有不肖,俱于榻结欢喜缘,榻于是乎传矣!

  有空读一读吧,真值得一读。

  落日余晖:丁氏家族的衰落

  丁雄飞一生无意科名,但有一个堂兄弟,名叫丁峻飞,字扶万,于清顺治六年(1649)考取了进士,任刑部郎,升辰州知府,死于任上,时年方三十有二。

  作为丁氏第九代唯一的进士,丁峻飞之英年早逝,或许是这个亦医亦仕的家族逐渐走向末路的征兆。

  丁氏第十代,有史料记载者除丁雄飞之子一心种田,不再读书,姓名不详,同辈尚有丁廊义、丁廊品,皆早夭,丁仙飞之子丁廊佐,为廪生。

  丁氏第十一代可考者为丁廊品之侄丁秀实、丁廊佐之子丁秀升与丁秀策。丁秀实,早夭。丁秀升,字书上,岁贡生,以贡士身份参编雍正四年(1726)《江浦县志》。丁秀策,康熙三十二年(1693)中武举,由六安营无巢千总署泸州守备。

  此后丁氏族人鲜见于地方文献。丁氏第十二代丁继武,世系不明,或为丁秀实之子 。道光年间有丁元鏊,为丁氏远代子孙,“文试不利,入武庠,工诗文,道光中知县白联元下车观风,亟赏其文,拔置第一。”

  明清江浦丁氏十二代人构成的家族史既如上述,《江浦埤乘》作者之一侯宗海将其总结为:“家世科第连绵,即世所谓两朝甲第、五代科名者也。”侯宗海在《江浦备征录》里还写过一个故事:

  清末丁氏后人有名叫丁应銮者,字小云,为六代祖丁选(鹿鸣公)嫡裔,门祚衰弱,无兄弟子息,祖墓也迷失于太平天国战乱之中。光绪四年(1878),丁应銮访得祖墓,择日祭扫,邀两个朋友作伴,一个仆人背着纸钱跟随,才将纸钱倒在墓前,还没来得及焚烧,忽然一股旋风吹来,卷起纸钱,来不及阻挡,纸钱就飘入云际,众人骇然,草草展拜返回。是年冬,小云去世,众人乃悟纸钱之飞,缘其祖宗之灵,始而痛野祭无人,继而痛本支将断,而预先为此异象!

  侯宗海先生不由感慨:丁选之子担任太守,善政流风播传闽省,孙子丁雄飞淡于荣禄,著述满家。积善如斯,子孙后代应绵绵不绝、枝繁叶茂才是,不料未及十传,香火不继,天道有知,何为至斯极也!

  一门家族,既医且仕,绵延数百年,藏书数万卷,著作数百种,忽焉而盛,渐然而圮,惟《医方集宜》《痘科玉函集》《兰阁秘方》数种医书留传至今,以及丁毅、丁凤、丁遂、丁明登、丁雄飞等一串名字不朽于青史。

  2022年4月4日

①丁明登《先茔碑记(略)》见《江浦埤乘》。

②文见王晫、张潮《檀几丛书》,康熙三十四年新安张氏霞举堂刻本,《江浦埤乘》全文照录。

③丁凤《医方集宜》,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

④训科:明代各府、州、县各设一专司医学的官员,府称正科,官为从九品;州称典科,县称训科,均有官职无俸禄。

⑤此赞未见于庄昶《定山集》。

⑥句谓马价夫银等费用,按法令大抵取自他邑(明清称之为协济银)。令甲,泛指法令;类,大抵。

⑦无艺:没有极限或限度。《国语•晋语八》:“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韦昭注:“艺,极也。”

⑧黄子俞邰:即黄虞稷(1629—1691),字俞邰,一字楮园,晋江人,寓居南京,其父黄居中在南京为官时筑千顷斋以藏书,清初著名藏书家,以《千顷堂书目》垂名于世。《千顷堂书目》按经、史、子、集排列,广泛搜集明代著作,兼及宋、辽、金、元著作。全书每一条目后,附有作者爵位、字号、科第等,不少内容为《明史》及其他传记所不载,是研究明史和古籍版本的一部重要工具书。

⑨来知德(1525—1604),字矣鲜,号瞿唐,四川梁山(今重庆梁平)人,明代理学家、易学家,著名诗人。因喜瞿唐滟滪之胜,遂号瞿唐,世称来瞿唐。

⑩参见《江浦埤乘·卷三十·烈女》“丁廊品妻尚氏”条。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