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交通运输部、财政部组织开展2024年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支持城市竞争性评审工作,根据评审结果,其中上海和苏州-无锡-南通组合入选。
据悉,《上海、苏州-无锡-南通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三年实施方案(2024-2026年)》明确,要用3年时间,建成国际货运功能强大、国内中转能力突出、产业引领作用强的综合货运枢纽集群,推进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努力将“沪苏锡通”打造成为世界一流国际航运中心、长江经济带江海转运枢纽、现代物流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标杆示范。
既而,“‘苏锡通’取代‘苏锡常’”,乃至“常州被抛弃了”等风言再起。
关于“苏锡无常”,请读者参阅《是“铁本伤了常州”,还是“不合理区划”造成了“苏锡无常”?》《常州“一市两制”及“常武之争”,是夸大其辞还是的确存在?》等文,本期闲扯一下常州和南通到底谁是江苏第四城!
一、南通,“通江通海通上海”
南通,位于长江之尾、东海之头,地处黄海、东海、长江“三水交汇”之地。
关于南通城市特点,南通人早已总结了“六个之乡”——长寿之乡、教育之乡、建筑之乡、纺织之乡、体育之乡、风筝之乡。
清末状元张謇,由仕入商,归乡兴办实业,推动南通接入现代文明,南通也因此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
凭借“近代第一城”留下的底子,早在1949年-1970年间,南通的经济一直排名全国前15,有十多年都是江苏第一。1968年时,南通的经济总量还曾排名全国第7。但是后来“掉队了”,近年才又渐渐赶了上来。
资料显示,上世纪80年代,南通还曾经与苏州、无锡、常州并称“江苏四小虎”。然而,“靠江靠海靠上海”的南通,虽与上海和苏州之间仅一江之隔,但受制于“有江无桥”“有海无港”的交通“症结”,其与“苏锡常”的差距越来越大,渐渐从江苏第一方阵掉队。
也因长江天堑的阻隔,南通被戏称“难通”、“南不通”,城市化建设受到很大阻碍。
于是,南通最大的战略,就是打破交通瓶颈,借此融入苏南,接轨上海,打造“沪苏通金三角”。2008年沪苏通大桥建成通车,南通首次打破地理掣肘。继而,北沿江高铁、南通新机场、通州湾海港等一批足以重塑区域交通格局的战略性工程在这里“扎堆”!
曾有人把长江比喻成一条巨龙,入海口是“龙头”,上海是“龙头”的上颚,而对岸的南通则是“下颚”,如果不能协同发展,那么咬合度就不够,就难以很好地发挥“龙头”的带动作用。
如今,随着上海国际航空枢纽重要组成部分——上海第三机场“南通新机场”的建设推进,南通的功能定位进一步提升。往后,南通还将打造“八龙过江”的局面,届时“沪苏通”三地的联动发展将进一步加强和深入。
许多人有所不知的是,南通与上海并非隔江遥望,而是地理接壤,两地相接处即在崇明岛。
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宣布“浦东开发”之时,就有全国政协委员提出,借鉴世界大江大河入海口与城市发展经验,在谋划长江入海口世界级特大城市建设时,建议与“浦东开发”一同开发建设南通。
据悉,南通216公里江岸线、276公里海岸线上,集聚了322家规上船舶海工企业,成为长三角高技术船舶集成制造的“聚集地”。上海的船企,跨江来南通投资建厂,如今已成为常态。
统计显示,南通50%以上的企业在上海、苏南有合作关系,超过60%的货物通过上海口岸进出口,70%的规上制造企业与上海、苏南80%的高校院所有协同创新的合作关系,90%的新招引项目深度嵌入上海、苏南产业链。每年引进上海或通过上海引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约60个,实际投资额200亿元以上……
2022年,建设“北上海”“新苏南”被写入《南通市政府工作报告》。上海对南通的影响,可见一斑,南通正从“靠江靠海靠上海”渐变为“通江通海通上海”。
二、常州和南通,谁是江苏第四城?
当下,上海携“苏锡通”组局,风头正劲的南通是否能“取代”了常州呢?
众所周知,苏州、南京和无锡是毫无争议的江苏前三强。那么第四城应该是谁呢?是GDP总量第四的南通,还是各方面更加发达、GDP第五的常州?
资料显示,南通市总面积8001平方公里,人口774.4万;常州市总面积4385平方公里,总人口536.6万。从城市规模和人口数量来看,南通都大于常州。
早在2020年,南通GDP达10036.3亿元,顺利跨入“万亿俱乐部”行列,2023年的GDP已达11813.3亿元。
而常州于2023年才正式成为江苏第5座“万亿城市”,GDP为10116.4亿元。常州也是全国地域面积较小、人口最少的“万亿之城”。在常州之前,苏州、南京、无锡和南通已先后迈过万亿门槛,其中,无锡2023年GDP为1.55万亿元,而苏州在2021年已进入“2万亿俱乐部”,2023年GDP高达2.47万亿元。
江苏13市GDP排名
单从GDP来看,南通的经济总量高于常州,但两者均处于江苏省经济发展的前列。
根据2023年的统计数据,常州和南通的GDP增速均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分别达到6.8%和6.5%。这表明两座城市都保持着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难分伯仲。
不过,南通虽然GDP比常州早一些达到1万亿,但是整体的人均收入、平均工资这些指标与“苏锡常”还有不小的差距。
根据各地统计局的数据来看,常州的年平均工资水平与无锡和苏州差不多,均处于13万元的水平线上。南通的年平均工资相对低一些,只有9.8万。
常州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也比南通高了1万元。2022年常州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9514元,南通则是49093元。
从这些数据来看,南通似乎与常州还有一些差距,南通扮演着追赶者的角色。
当然,还有论调认为,南通GDP比常州强的“只是代管县多而已”。单论市区GDP,在江苏省内南京独一档,苏锡常一档(苏>锡>常),南通跟扬州徐州一档,常州一直高于南通一大截。
但是,基于长远发展来看,南通有坐实“江苏第四城”的潜力。
其一,江苏将从“沿江发展”慢慢转移到“沿海经济”时代,南通有望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2024年5月28日,江苏全省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在南通召开。会上,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指出,连云港、盐城和南通沿海三市,将是江苏面积最广的潜在增长极。
此番高规格会议,再提“沿海经济”主题,并定标沿海地区是“潜在增长极”,意义不凡。
江苏沿海三市中,南通实力最强,其中港口和海洋制造优势明显。目前,南通拥有沿江沿海万吨级以上泊位75个,南通港2023年货物吞吐量3.1亿吨,同比增长8.2%。
在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海洋清洁能源等方面形成领先优势,南通同时积极布局海洋新材料、深海采矿、海洋信息服务、海洋空间利用等新赛道。根据《“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南通计划到2025年实现海洋生产总值达到3300亿元,占全省30%以上。而在2023年,南通完成海洋生产总值近2500亿元,约占全省四分之一。
其二,南通言必称自己是“北上海”,似乎是承接上海辐射的不二之选。毋庸讳言,南通发展的后劲是“上海第三机场”和上述提到的“沿海经济”即通州湾的港口,这两点会将南通与上海深度绑定。而且,“空港经济”,在当前是重要的引擎。
除了“空港”外,上海与南通之间新建的地铁、特别是崇明与南通跨行政区域城镇圈的建设,让南通成为上海产业转移的“首选地”之一,发展空间巨大。
其三,南通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地位日益明晰,使苏锡不得不考虑与南通的合作。近年,南通先后与苏州、无锡签署关于加强苏通、锡通跨江融合发展的相关战略合作协议。
相比“苏锡通”,常州离上海最远已经很难了,偏偏又挨着省会南京。这样一方面上海的产业外溢轮不到常州,另一方面要“做大做强”的南京还时刻对常州的资源保持虹吸态势。
并且,“常州很多化工企业都搬南通去了”。2020年8月,南通中天钢铁厂开工,像这种从常州转移过来的钢铁厂等大企业对于南通GDP提升的意义不言而喻。
所以,南通有如此“多重利好”加持,而常州“只能靠自己”,胜负渐明。
甚至,有人放言:“未来20年,江苏就是一体两翼的格局,南京作为核心,带领苏州南通两翼齐飞。”
三、上海,长三角一体化的绝对核心
事实上,在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的20年时间里,常州在江苏省内的主要竞争对手是“苏北王”徐州,双方的GDP总量的差距始终在不到20亿。1995年随着徐州机械工业的发展,徐州经济首次反超常州。此后双方围绕江苏GDP第五的位置反复争夺,直到2005年常州再次稳住第五的位置至今。
有网友表示,“如果真心希望常州好,希望正视差距,你自己在进步的同时,别人也在飞速发展。常州这种东不接西不接的区位相当尴尬,底下小弟溧阳基本已经要抱紧南京大腿,当然了南京这条腿能发展到什么程度还是个未知数。”事实上,早在2020年12月,常州下辖的溧阳市、金坛区正式加入南京都市圈。
不过,常州的定位是“中轴崛起”——若将眼光放至整个长三角地区,在沪宁、沪杭、宁杭经济带形成的核心发展区中,缺少一条中轴线支撑。要补足这个薄弱环节,位于中心位置的常州恰是“棋眼”所在。市委书记陈金虎在2021年9月常州的党代会报告中谈到:放眼周边,未来五年,区域竞争格局巨变的“最大红利在常州”。呼应上海和杭州,北向跨江连接泰州、盐城,南下联系杭州,位居沪苏浙一市两省地理中轴,才是常州应有的定位。
当然,常州发展的几处硬伤是很难回避的,首先是地域小人口少。
常州还要面临“老龄化”和人才外流问题。当然,老龄化和人口外流,南通比常州更甚。
而且,常州最“致命”的短板就是下属县级城市相比其他苏南地区实力较弱。
众所周知,近几十年中国城市的发展核心是“县域经济”。例如,苏州的昆山、张家港、常熟、太仓,无锡的江阴、宜兴,这几个县域经济都能占到了代管地级市经济总量的五分之一甚至一半以上。尤其是“中国第一县”昆山和“中国第二县”江阴,其一个县级市的GDP体量超过一些西部省会城市、甚至超越青海和西藏等“省级GDP”。
不过,常州“兄弟少”的“区划问题”一时无解。当然,常州下辖的唯一县级市溧阳也呈现强劲发展态势,在2024赛迪百强县榜单中,溧阳位居第26名。
直面苏锡常“区划问题”的现实,坊间不断出现“苏锡常设立经济特区”、“苏锡常合并为直辖市”之类的传闻,但最终无一例外被辟谣。
显然,无论是联合设立经济特区,还是成立直辖市,都不符合行政区划改革的方向,更与当前的城镇化战略背道而驰。“都市圈同城化,才是最为现实的选择”。未来要实现的不只是苏锡常三地的高度融合,更是苏锡常与上海之间的一体化乃至同城化。
不可否认,“长三角一体化的核心主要是上海”。但就狭义的城市辐射半径而言,上海的影响力范围,其实远小于人们的想象。百家号“银鹿角”发文认为,往北,上海的辐射极限基本止于无锡、南通一线,到常州就已经非常弱了。这也是为啥常州西部的金坛、溧阳两个辖区(市)会被划入南京都市圈的原因。往南,其实就只有嘉兴,具体来说是嘉兴东面的三县(平湖、嘉善、海盐)两区(南湖、秀洲)。西部的海宁、桐乡则属于杭州都市圈的核心区。
不过,现在有了G8388“超级环线”,上海的城市辐射范围终于得以触达至江浙皖全域,龙头作用更加显著。在其带领下,长三角各城市间有望实现更好地协作分工,人流、物流、资金流也将更顺畅地流动起来,实现配置效率的最优化。
换言之,“与上海绑定就意味着很多经济资源的流入”,更何况还有省内资源的转移。那么,“苏锡常通”谁更能抓住机遇呢?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