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广东省‌韶关市的通天箩

近百米深的洞底下有一片森林

其中有许多在特殊环境下形成的新变种、新记录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广东特刊

摄影/张伟峰


历史上,官员被贬谪流放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至于被流贬何地,与中原王朝疆域密切相关,总体来说就是远离政治中心、开发程度较低、统治疆土的边缘。比如唐宋时期,被流贬方向主要是广西、广东、海南等岭南地区。明代则主要流贬到滇黔等西南地区。清代则主要流贬新疆、黑龙江。


这些流贬地都是当时人烟稀少的边陲,距中原大地千里之遥,一旦被贬谪流放到这些地方,基本上算是进入了水土不服、语言不通、生活艰苦的环境之中。


如今,随着时代变迁,那些流贬之地早已华丽变身,从令人畏惧的蛮荒之地,变成了人人向往的“诗和远方”。今天,地理君就带你去看看,那些古人不想去的流贬之地如今有多美。




岭南

背山面海,南国风情



五岭阻隔,天赐廊道连通中原岭南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8年2月

五岭阻隔下,漓江所在的湘桂盆地走廊曾是中原、岭南间一条最便捷的天然低海拔通道。桂林正好处在湘桂谷地之南端,水路和陆路均在此会合,是中原和岭南间的交通大枢纽,历史上,大批北方移民便是从这里走向岭南的广阔天地。图中,可见远处的南岭山脉高大逶迤,如一堵巨墙。墙外是湖南,墙内是广西;而水路蜿蜒低平,如天赐廊道。摄影/欧元福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何处是岭南?


岭南原本的意思是指“五岭之南”,“五岭”即今广西、广东与湖南、江西交界处的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这五座大山,它们连成一片山脉,也称为南岭。而“岭南”地区的核心就是南岭以南的今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广义上讲,也涵盖了五岭山区。



南岭山脉示意图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广东特刊


古时的岭南,并不像现在这般宜居,被人们当作“穷山恶水”的瘴疠之地。


历史上,贬谪岭南的名人一抓一大把:从战国时期的屈原、晋代的谢灵运,到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再到宋代的欧阳修、苏轼,以及明代的汤显祖……面对荒蛮原始却又美丽丰饶的岭南,这些风流人物心境各异,除了留下诗词名篇,还有许多传奇故事。



长安—岭南道全线示意图

图自《中华遗产》2010年7月

当年韩愈就是沿这条长道出长安经荆州一路辗转到达岭南。长路的北段多山路,崎岖难行,所以驿站分布密集。南段可借的水路较多,但按韩愈诗文的记载,亦有“险恶不可状”之危。历史地理学者王育民先生还提出了南段另一条路线,即从襄州转向随州,最终过大庾岭入岭南。


去过广西桂林的人,在欣赏当地喀斯特地貌之美时,几乎很少注意到,在名扬天下的桂林山水之间,竟然还隐藏着一个被人遗忘的千年石窟群。这个规模上仅次于重庆大足的南方第二大石窟群,也是我国最经典的“喀斯特石窟”


桂林石窟中,留存于今的石刻题记并不多,只有36处。而通过对这些题记的研究,可以推测,虽然也有部分本地僧人与平民参与,但来自中原的官员及其亲属,才是这些佛像最主要的捐造者。可以说,桂林石窟是我国唯一一处主要由谪贬官员主导修建的石窟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20年9月

石灰岩是一种可溶性的岩石,在桂林当地炎热潮湿的气候条件下,这种岩石不断受到流水的溶蚀作用。由于细腻的岩性,石灰岩很适合佛造像的雕刻。据统计,桂林现存摩崖造像217龛,大小佛像719尊,堪称岭南地区第一“佛都”。摄影/欧元福


南岭是一座丰腴的山脉,它拥抱无数珍贵的动植物于怀中,造就了同纬度沙漠带上最大的“绿洲”;南岭是一座神奇的山岭,它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幻,形成了众多秀丽奇特的地质景观。它点缀着世界壮美的多元,也昭显着生态安全的格局,是世界上地质与生态的双重珍宝。


岭之南,海之北,山水从来眷顾这块生机勃勃的土地。



山川形胜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广东特刊

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丹霞山巴寨景区。顶平、身陡、麓缓的红色砂砾岩石,构成了独特的丹霞地貌。“色如渥丹,灿若明霞”,赤壁丹崖是其特色。290多平方公里的丹霞山内,这样的大小石峰、石墙、石柱等共计680多座,群峰如林,高下参差,错落有序。据地质学家研究:在世界已发现的多处丹霞地貌中,广东丹霞山是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造型最丰富、景色最优美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区。因此这种地貌就以这座山来命名。摄影/缪华




云贵高原

群山齐奏,河湖交响



乌江下游的黎芝峡(也称荔枝峡)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23年10月

乌江流经云贵高原的崇山峻岭间,形成了雄伟壮丽的峡谷景观。云雾缭绕,乌江也是一条“雾江”。历史上,深入大山的乌江流域也曾是流放之地。宋代诗人黄庭坚贬至黔州,写下了两首竹枝词。种种感叹,充斥着乌江的艰险和危情。摄影/翁俊华


由于远离中原政治中心,云贵高原曾被视为边陲之地,而且这里处于我国地形的第二阶梯,自然环境多山地丘陵,因此被视为蛮荒瘴疠之地。


这里是历史上官员被贬谪流放的主要地区之一,“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就是李白写给被贬到此的王昌龄的诗句,后来李白也因参与永王李璘的叛乱而被贬至此。此外,黄庭坚、王阳明、杨慎等人也都曾因贬谪而来到这里。


这些文化界、思想界的巨擘给这里带来了中原文化,加强了中原与这里的文化交流,他们的诗文著作仍然是现在研究云贵高原地理、气候、风物、民俗的重要史料。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23年10月

北宋绍圣二年(1095年),50岁的书法家、文学家黄庭坚被贬谪为涪州别驾,安置在黔州,云贵高原又迎来了一位文化巨匠。黄庭坚初到黔州,没有居所,语言不通,水土不服,但是艰难的生活并没有让这位文化巨匠意志消沉,他居住在黔州的开元寺中,并在附近的摩尼洞读书写文章,他的众多作品成为了记录当时黔州地区地理、风物的重要文献。黄庭坚还在乌江之畔开坛讲学,教化当地的汉苗多民族子弟,黔州顿时兴起一股求学之风。作为书法家的黄庭坚,还在贬谪期间,于重庆、四川等地留下了墨宝,尤其是在乌江和长江沿线,至今仍有许多黄庭坚的摩崖石刻。


与中国四大高原中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不同,云贵高原从空中俯瞰,很多时候并不会有“地势相对平坦的广阔高地”之感,放眼所及往往是波浪般连绵不尽的山头,还有一条条河流像破冰船一样冲开“山海”


这是因为在云贵高原上集中、连片分布着裸露的碳酸盐类岩层,在温热多雨的气候条件下,被地下的地质构造运动与地面的流水侵蚀合力,塑造成了世界上喀斯特地貌最发育的典型地区之一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23年10月

摄影/黄驿伦


高峡深谷、名湖如链、云蒸霞蔚、雾霭缭绕……云贵高原的山水之美,既有巍峨壮丽的“硬实力”,也有变幻无穷的“软实力”。


那些巍峨的群山,奔腾的大江大河,断陷盆地中的大湖,是乐队中的钢琴、大提琴和大号,音色深沉、浑厚、广阔,它们代表着云贵高原的底色——贵州高原是中国喀斯特分布的中心地带,江河深切高原,形成无数的峡谷,流经这里的乌江、南盘江、北盘江,都有着“峡江”的深深烙印,也是走出高原的重要水道。古老的地球岁月中,板块的冲撞孕育出波澜壮阔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也塑造了云南高原的基本格局,一连串的断陷盆地宛如巨大的“地匣”,收纳了高原之水后,形成一连串珠玉般的断陷湖。


另一方面,云贵高原上的缥缈云雾、准静止锋和多变的水色,则是这个庞大乐团中的短笛、三角铁、铃鼓和竖琴,它们的节奏多变,音色透明、柔美、华丽,是属于云贵高原的另一重魅力。它们是天上绚丽的阳光和云雨,是山谷中升腾的缥缈浪漫,是湖群、瀑布和江河中闪现的灵光……


当群山齐奏,河湖交响,种种要素碰撞、交织在一起,就演绎出一曲时而激昂,时而婉转的云贵高原交响曲。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23年10月

云贵高原及周边地区22个“景观组团”,是由云贵高原上亿年自然史演化和上万年人类史演进所结出的果实——它们是“天成”,而非“人造”。




东北地区

看冰雪,逛火山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7年3月

拍摄时间:2012年12月16日7:23

拍摄地点:和龙市八家子镇仙峰国家森林公园雪岭

摄影/李春


东北有流放之人约始于西汉,最为集中、数量最多的时期则是清代,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是因文字狱、科场案及政治斗争而获罪。


这些杰出的文化流人抵达东北后,兴办学堂、缔结诗社、编撰方志,开风气之先。当地的一些开明官吏也另眼相看,以礼相待。流放重地宁古塔(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带)便因大量流人的到来,在文化、手工业和商业贸易等方面进步巨大。


著名学者马瑞辰遣戍辽宁沈阳之后,被委以“书院山长”,郝浴在辽宁铁岭银冈书院、陈梦雷在沈阳讲学授徒,诗僧函可缔结冰天诗社,从者如流。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6年9月

从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到乾隆初年的近90年里,有数十位中原士人因“文字狱”、科场案被流放至黑龙江边塞宁古塔,其中包括吴兆骞、方拱、乾付梓、张缙彦、杨越和张贲等。在他们的文献中,这座与当时北京城规模不相上下的遗址,被称为“古大城”。此城是唐渤海国使用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都城——上京龙泉府。上京龙泉府坐落在肥沃的冲积平原上,南邻镜泊湖,东、西、北三面为牡丹江所环绕。摄影/许阳


东北的冬天和冰雪紧紧联系在一起。大到漫天飞雪,小到窗上冰花,大自然把世间最纯净的景象留给了东北。


最能体现东北寒冷之极的景象,莫过于“哈气成冰”的雾凇了。


每年冬天,松花江畔都会被雾凇装点成一个玉树琼花的世界,有人将吉林雾凇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并称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


吉林雾凇因为其厚度和风姿而独步天下,这完全得益于吉林以及松花江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象条件,这些看似相互矛盾的条件造就了胜似繁花的雾凇,而雾凇,不但带来美丽,还造就出一个清新、宁静的人居环境。



吉林韩屯雾凇岛的1月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10月

摄影/李晓明


天寒地冻的东北,谁曾想以前却是火山连连喷发、岩浆遍地翻滚的地方。不论是田间地头还是荒郊野外,东北到处都能见到火山活动的遗迹,其规模之广和种类之全在国内是首屈一指的。


中国东北地区(包括黑、吉、辽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在地质历史上曾是火山活动非常活跃、非常强烈的地区,尤其是距今2.5亿年以来的中、新生代,火山喷发频频发生,几乎到了天翻地覆的程度,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胜过晚新生代多火山的日本。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10月


现今整个东北的地质、地貌格局——从西侧的大兴安岭,到东侧的张广才岭、老爷岭和长白山,以及它们之间的盆地——几乎都是伴随着中、新生代的火山活动形成的;火山喷发物筑就了高峻的山岭,充填了广袤深陷的谷地。


因其时代不同和当时所处的地质环境不同,不同时代火山活动的性质也不同,进而造就了形态各异的火山地貌景观。



处处奇峰镜里天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10月

长白山天池的湖盆是由火山熔岩凝固而成,它四围的山峰多是由火山喷出的火山碎屑和浮岩组成。到处可见的冰蚀地貌和冰碛地貌中,可以推断在冰期这里曾盛满了冰。于是加上常年弥漫的云雾和一池的碧水,这个由“火”打造的盆里盛过了水的全部三种形态。摄影/韩峰



曾经的畏途,如今的坦途

古代的流贬之地已变成旅游胜地

置身于这鲜明的今昔对比之中

你是否聆听到时间那深邃而磅礴的律动

在这不息的流转中

你我皆是画中客,亦是执笔者

我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

继续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篇章

白云苍狗,蜉蝣一生

远方不远,诗还很长

珍惜当下,即刻出发

一篇微信文章无法道尽山河之美

如果你想更深入、全面地了解

就让中国国家地理为你深度解读吧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