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改革开放大潮下的“人才流动”,风起云涌。最早一批离开南京日报社“跳糟”的记者中,便有李轶。

  李轶在南报时的部主任谭菊燕,曾对他这样评价:“李轶常常是凭兴趣采访,比如有一天,他对国际广告展兴趣盎然,便采写了一篇‘巡礼’专稿。因之前未报选题,组版编辑措手不及,只得撤下别人稿件,换上时效性较强的李轶文章。李轶采写的新闻,大多富有新意且有文采,其中一篇还被《光明日报》收入好新闻结集。”

  李轶应聘到《珠海特区报》更是奋进,“官”至部主任。但他来信却说,还要继续钻研新闻业务,说在那里写的作品平平,“比当年写的‘夜宿帐篷村’、‘湖边小吊床’,差的不是一个等级”。

  回头再说1985年,尚在筹建中的《珠海特区报》,提前启动招聘记者编辑的“挖墙脚”计划,其中一支“猎头”队伍悄然来宁。他们对南京日报社的采编骨干,分别游说,不仅开出提供住房、提升职务等优厚条件,并奉上“报纸创办元老”的精神桂冠。

  此时因“故”有心离职的李轶,却在“远去珠海”与“近留南京”的履新岗位选择上,费尽思量。

  我在南京缝纫机总厂时的改革厂长李生华,1984年初调任市一轻局局长。李局长曾告诉我,他上任后曾约谈李轶,见面便恭称:凡是李记者所写的报道,全都被剪贴成册,让局里负责宣传的干部学习。

  对青年才俊李轶,李局长可谓语重心长:“一轻系统就必须有一个既懂市场、又懂传播学的专门人才。”当瞥见李轶无动于衷,又掰开手指悉数家珍:一轻系统不仅有钟山手表、熊猫缝纫机、大桥自行车“三大件”走俏市场,南京牌香烟、金陵牌啤酒、金星钢笔等产品在市场也很有竞争力。此外,牙膏、肥皂、洗衣粉,罐头,水瓶、搪瓷锅等,凡涉及民生的用品应有尽有。用武之地,大有作为!

  说到为何非希望李轶加盟一轻系统,李局长告诉李轶:全系统大多数厂长的思想意识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凡做广告皆千篇一律四句:“产品优良,价格优惠,质量三包,负责托运”。

  李局长还对李轶承诺:可给予李轶局里的中层干部待遇,配以中套住房。最后还半开玩笑地鼓动李轶改名字:李轶的“轶”,拆开便是“车”+“失”,没名气!建议改名为“有车”——并说,“今后你若下厂子,就用我的小车。由‘李失车’——转换成‘李有车‘,也讨个好彩头!”

  最终,权衡利弊,李轶谢绝李局长的好意,还是舍近求远南下,后成为珠海特区报的首席记者。

  1997年12月中旬,我出差珠海曾请李轶喝酒,酒到半醉的仁兄道出他决意去珠海的原因:他在南报时,曾参加过一项弹子锁新产品鉴定会。翌日,见报的新闻开头新颖独特:醉汉夜半归家,跑错了宿舍,他从一楼逐层爬到五楼,竟以一把钥匙捣鼓开了多家邻居的门锁。结果,醉汉被邻居扭送到派出所。接着话转正题,某厂研制的新型弹子门锁,需要公母钥匙搭配并齿才能开锁。有此铁将军把门,没那特殊钥匙连天王老子也奈何不了。

  此报道见报后不久,该弹子锁市场供不应求,产量连续翻番。锁厂厂长找到李轶,称他用自己的奖金买下10把弹子锁,出厂价总共加起来才38元,敬请他转送报社有关同志试用。

  “一条新闻搞来10把好锁”的风传,不胫而走,没拿到锁的很多人议论纷纷。李轶逢人诉说实情,可当年报社风气正,李轶自己倒有越描越黑的感觉。无奈中,他觉得南京断然待不下去了……

  酒乡亲人多,那天喝高了的李轶向我吐露道,说他是时任南京日报副总编卢健儿子的战友,通过介绍加上年轻有才,进入南报编辑部当记者。李轶还说,他记得卢健曾告诫过他,自由职业的记者并不自由,饥一顿饱一餐,熬夜令人大白天看到月亮,这些都不算什么;抢新闻即使是抢到“碗里”也不够,还要盯住“锅里”的,哪怕是剩汤。记者责任重于泰山,但生命比起普通人可谓轻如鸿毛!

  岂料,卢总一语成谶!若干年后,在珠海特区报的李轶,遭遇婚变等一系列变故,最后竟在一次旅游中,因突发心脏病逝于玉龙雪山上。噩耗传来,南京日报同仁无不惋惜!都说如果他当年不去珠海,或可避免这个灾祸!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