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母 亲
第一次探亲回乡
目睹您
门前独坐如菊的模样
我的心
碎了一地
连同口袋里的军功章
在女人最成熟的日子
您却白发苍苍
我知道
那是您用青春
和生活较劲的结果啊
他们说
您生活太苦
积劳成疾
可家书里
却是另一番景象
我守住了祖国的边关
却没能守住您的岁月
妈妈
儿想问问您
跪着割稻
该要怎样的毅力?
是否与我
被铁丝网的铁刺
扎进肉里的感受一样
2.炊 烟
你袅袅升起的样子
我仿佛看见了
母亲被灶堂映红的脸庞
望一眼便是满足啊
牧归的路上
我把儿歌
唱得山响
你芬芳四益的味道
在房前屋后弥漫
在山川原野流淌
纵使千里万里
也阻挡不了
我对你的
向往
3.小 街
你以河流的姿势
弯曲在村口
任岁月
在裸露的胸膛上
绘制着一幅
古老的画卷
板凳和箩筐
如同翠竹和岸柳
支撑起希望
更装满自信
喧闹,如律动的生命
走过岁月
唱响永恒
季节的标识
是赤橙黄绿青蓝紫
红的热烈
黄的纯正
用不着讨价还价
彼此交换的,是纯朴
和诚信
不和谐的音符
是苍天有时也会任性
那一刻
小街将很沉闷……
当阳光再起之时
滚烫的乡音
又被吆喝成
歌一样的日子
行走其中
你我都是风景
4.界 碑
大千世界中
你本是一块
很普通的石头
没有华丽的外衣
也没有什么传奇经历
在被刻上“中国”
两个鲜红的大字之后
你便与众不同
仿佛有了生命
国境线上
你依次而立
把一个民族的尊严
大写在胸前
站成不可逾越的神圣
走近你,我
用十八岁的年华
和对祖国母亲的忠诚
守护你,我
用太阳和月亮计时
用钢枪和青春作证
喜欢看朝阳映照你的火红
更欣慰夕阳抚摸你的安祥
风雪来袭
我彻夜不眠
暴雨过后
我用青春为你描红
我是行走的你
你是战士心中的长城
我在,你在
你在,国安
5.潜 伏
国境线上
我选择了
一处很不起眼的草丛
城市离我很远
灯火通明
山风狂躁
毫不掩饰肆虐的本性
月亮躲在幕后
准备看一场好戏
一只无名小咬
冲破重重阻拦
对我大开杀戒
像是有些得意忘形
我和枪,相视而语
有毒蛇,从我手臂上爬过
它闻得出我的体味
却听不到我的声音
时间开始凝固
周边死一般的寂静……
之后,寂寞像个小丑
直挺挺地走了出来
搅黄了我等待已久的
叱咤风云
等待,是我今夜的
重要使命
诗人简介:
王天星,男,退休公务员。有过近三十年的军旅生涯和短暂的文学创作经历,发表过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作品,先后十余次获奖;八十年代末加入作家协会。退休后在朋友的怂恿下偶尔写写短文,抒发对生活的感慨。
鲍鲍点评:
这是一组戍边战士的心灵之歌。我们很荣幸能以这样的审美的形式,走进一位有着钢筋铁骨的战士侠骨柔肠的内心,那些国境线上的赤诚与故乡小街的对照、手握的钢枪与板凳箩筐的对比,那些矢志报国与儿女情怀的交替,这本身就是一种充满冲突和张力的美。
他的诗歌,像他的那柄钢枪,有直抵人心的力量。这种力量是通过两种身份的冲突下呈现的。《母亲》中体现的,是作为军人的刚强与作为儿子的柔软,前者是家国使命,后者是儿女情长。诗人通过自己冷静的语言将两者进行对立,又在这种对立中完成了多重的升华:我们读出了一名战士舍小家为大家的气节,同样读出了身为人子的那种温暖与些许遗憾。在端坐如菊的母亲与军功章的对比,母亲的疾苦与家书中另一番景象的对比,母亲割稻与自己铁刺扎身的感受,三重对比层层铺垫,推动诗歌情感澎湃起伏,汹涌跌宕,感人至深。
《潜伏》写了诗人在国境线上的一次潜伏任务。这是一次没有动作的任务,不能有丝毫的动作成为这次任务的所有动作。因此,诗人把笔触交给了周围那些动的事物,山风,小虫,毒蛇,甚至是那枚月亮和远处的城市,都成了诗人这次任务的宏大布景。它们的动作肆意、张狂,恰恰衬托出了一位忠于使命的戍边战士形象。然而,这个战士的内心也是有冲突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铁板一块,因此他也不失时机地被“寂寞”“搅黄”了。这正是一个用青春矢志报国的战士最真实的写照,我们也通过诗人的这组诗歌,窥见了以他为代表的戍边战士们的侠骨柔情,向他们致敬!
鲍鲍,原名鲍丰彩,山东莒县实验高中教师,有诗歌、小说、散文、短论等五十余万字,发表于《半月谈》《光明日报》《小小说月刊》《半岛都市报》《今晚报》等报刊杂志,多篇作品入选各年度选本以及中学生阅读材料。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