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来,樱花满树。一趟异国乡村之旅,为了樱花,也不全是樱花;为了乡村,也不全是乡村。于乡村处,看樱花,看菊与刀的风土与人情。

走进日本,恍然间便与乡建专家口中的六次产业接上了。这里有大量的乡村驿站。它既是一个市集,提供就近村民一些便利服务,又是城市跟乡村的桥梁,是农产品交流、交易的场所,农村的一些农特产品在市场上输送出去,大大地方便了城里人。这种输送,农民有相对的主动权,有特定的一种权益。节假日外地来的游客大量地在这些驿站里留滞,就会发现这些地域的一些产品,农民就能卖个好价钱,然后再去开发更多的特色产品。这样就产生了一种比较好的联系的循环。

现在的日本,依旧能够找到《菊与刀》描写的影子,尤其是在入住农民的家庭旅馆的时候。酒店里陈旧的电器、全日式的料理,还有摆在窗台某处的插花,无不提醒我们,这里是日本。区域环境使然,日本人骨子里就透露着节俭,饭菜都是按份来提供的,量非常少,但是品种很多。房间并不奢华,但是很温馨。酒店里最豪华的设施应该算是酒店里的几个温泉,但是温泉的设置也很简约。最让人感叹的是里面的小园林做得非常精致,确保每个人的私密性,同时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让人与自然无限贴合。

老板娘83岁了,已经在酒店里工作了30多年。其他的服务员都是本村的村民。服务员的平均年龄是75岁。他们的服务很到位,从游客进入酒店到离开,整个高山市的活动民宿主都会协助,安排车辆,陪同参观,把游客的整个行程安排好。他们会提前把地图准备好,把游客要去的几个点用红笔标注出来,提示哪一个节点上游客干什么比较合适。这样的妥帖与细心,哪有游客不为之动容呢?虽然年纪很大了,但是老人们都表示,只要可以,愿意一直工作,因为工作于他们,已经不是单纯的劳动,更是一种成就,是生命价值所在。

既然来了,总得去看看当地著名的景点,我们选择了小京都古街。小街最引人注目的是档口,每一个档口都标明着从明治维新时期就保留的名字。这些档口有些是做糕点的,有些是茶艺铺。每一个店铺里都有牛肉和酒。高山市以生产酒跟牛肉为主,而且标注得很清楚,比如会标注酒厂建造日期、老地址等,以前的信息都会在最显眼的地方标注,展示出它工艺的悠久。这里有少部分人会中文,交流起来也比较便利。日本人的营销手段比较独特。比如,为了吸引游客,卖筷子的店里会组织员工在游客购买的筷子上刻上中文名字,许多游客会为了这种纪念价值去购买。

我们的下一站是白川乡合掌村,它是世界文化遗产。这个村子保持它原有的风貌,是一个乡村旅游的典型村庄,它巧妙地利用了它的雪景和世界文化遗产,把旅游做到了极致。

那里的几乎每一幢房子都不会卖,除了户主自己做成民宿以外,进入他的每一寸地方,都需要付费。通过在里面做展览收费。展览的内容主要是村的历史、家族史和农耕文化。那里的农耕方式还是很传统的。包括肥田的方式,都是最早的农耕方式。他们的农业用具,和我们山里的那些农村一模一样。

到了白川乡,就不能不说自然教育学校。白川的自然教育学校原来是丰田的,是由丰田的创始人办的一个培养员工的机构,现在主要是培养孩子对自然的认知。它通过体验式的方式包括到山里认识植物,教给孩子最根本的就是人和自然的融合,在孩子成长的初期,并不是关在书本里的状态。要求孩子在学习时必须有家长陪同,和家长一起成长。这里的收费其实挺高的,暑期提供教育的费用包括住宿,一个孩子每天近3000元。

由于这个村本身是一个世界文化遗产,它的每一个村民、每家每户都成了小景点。

在同村民的闲聊里得知,合掌村原来有3000多名村民,现在实际居住在村里的不到1000人,村里除了老人还有每一户人家的长子,他是要回来的。长子要回来继承这里的产业,如果不回来的话就把继承权给第二个孩子。因为这里是世界文化遗产,所以任何东西都不能随便动。二十二年前合掌村评世界级文化遗产时,很多村民也没法接受,现在大家慢慢地接受了,带来的效益也非常可观。在合掌村,有从来没有离开村庄的村妇,也有从城里返乡的农人,现在还有一些正在返乡的青年。在村里工作工资是9000到1万元人民币,在东京是1.3万元左右,因为在城里工作压力非常大而选择回乡的人特别多。不过年轻人比较喜欢东京的热闹,还是会选择出去。这些年回来工作的工资都在逐步增加。

合掌村的建筑,从使用价值上来讲,这里的居民大多有改变它的愿望,但是因为它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不允许改动。政府出钱要修的,农民就随政府的心愿。这些建筑通常四十年翻修一次,翻修的成本很高。

通过几天在日本的考察,给我的启发有几点。第一,老龄化问题,日本其实在农村老龄化问题上跟我们国内没什么区别,留守在农村的基本上是老人。但是日本农村的老人发挥的能量作用是不一样的,他们有创业的激情和快乐,去寻求工作,创业的气氛很好。

第二,日本的教育,日本的教育是从根脉开始做的,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从礼节素养方面来讲,我觉得我们和他们最少有50年左右的差距。举例来说,在高山的时候,因为手机坏了,我到他们的商店里去买手机,由于屏幕没有中文,我在同他们交涉时把钱包弄丢了。当时,我把钱包放在商店交接台边一个临时休息的凳子上,忘了拿走,过了大概50分钟左右,等我回去找的时候,这个钱包还在那儿。我觉得,这在国内是无法想象的,因为钱包里放着大量现金和卡。我到日本的第一天我们在问酒店的时候,有一个日本的妇女直接把我们带到酒店。这里的主人给人一些方便,却尽可能不去麻烦别人,这样主导的教育意识也给了我一个非常大的启发。

第三,不得不说日本的垃圾分类。日本的垃圾分类是非常细致的。每一个地方都做,白川的垃圾分类也做得比较好。比如,自然教育学校,由于来的孩子比较多,就在街边特意放了一个塑料袋来装孩子的纸尿裤、尿不湿。其实在日本很少有我们农村那样随处可见的垃圾桶,特别是公共场馆,都很少有公共投放的垃圾桶,它尽可能地让你减少这些垃圾,其实就是让你带着垃圾到投放点,或者带回家。

第四,他们非常节约。他们的任何东西都不会浪费,就算是一些写小纸条的纸,他们都是写了还会再写,餐食不会随意倒掉,在农村也是一样。关于诚信的问题,我们国内有时会出现一些欺客的现象,在这里的农村就不会,任何东西都明码标价写得非常清楚,也没有什么讨价还价的事情。此外,日本的传统文化保护得很好。他们的农协也有特色,农协有自己的超市,超市之间很多联系。农特产品都在他们自己的专卖店里销售。

日本农村跟我们的共性是见不到年轻人,但是他们的农村去的都是年轻人,所以农村还是有生命力的。因为年轻人去农村就必然要形成消费,农村有这些收入来再延续建设,就建设得更好。

当然,每个民族的性格里也总有不为其他民族所赞成的,比如他们淡薄的亲子关系就让我这个传统的中国人不能接受。他们十分强调孩子的独立性,在孩子十八岁成年之后彼此的来往就不断减少,子女也没有赡养老人的习惯。于血缘之亲如此寡淡,而又能给予陌生人温暖,这样双重的民族性格也让我十分诧异。难怪是菊与刀!

不得不承认,这个邻国有太多需要我们学习的东西,无论是农村发展、农业延伸还是公民素质等方面。千年前,他们拜我大唐为师,现在在某些方面确实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留给国人的,不能仅仅是满树樱花的绚烂,更应当是那份努力追赶的勇气。学习、学习、再学习,应当是旅程之后反思的所有意义。当然,我们也有我们的那份小美好、小确幸。

(作者何允辉系浙江省义乌市何斯路村党支部书记;本文原刊于《中国乡村发现》2020年第1期,此为原稿,与书刊有出入。)来源:乡村发现(ID:zgxcfx)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