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广州市发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问责情况通报。针对5月21日至6月19日,广东省广州市发生境外输入关联本土疫情,对20名领导干部严肃问责。
笔者注意到,据不完全统计,因疫情防控不力等问题,7月20日以来,南京、郑州、张家界、烟台、广州等地至少已有60名公职人员被免职、停职、警告、立案审查。这既体现我国通过常态化问责压实疫情防控责任,也说明在面对疫情扩散风险时,仍有公职人员、个别基层干部缺乏常态化应对意识和能力。
01 防控多环节现漏洞
这些公职人员被问责的原因,分布于疫情防控的多个环节。
对疫情防控形势估计不足。比如张家界市永定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向慈庸,作为永定区疫情防控工作常务副指挥长,对疫情防控形势估计不足,调度不够严密、科学、紧凑,指挥机构运转效率不高,防控工作进展比较迟缓,受到党内警告处分。
风险意识不强。比如张家界市人民医院老院区急诊科原主任邓华斌,作为急诊科核酸检测点现场管理第一责任人,风险意识不强,不亲临现场,调度指挥不力,造成检测点秩序混乱、人员扎堆,存在严重的交叉感染、院内感染的风险,被免去急诊科主任职务。
隔离管控环节工作失职。扬州市纪委监委通报称,7月29日至8月1日,在对扬州市广陵区湾头镇财政结算中心工作人员王强核酸检测混采阳性进行复检的过程中,扬州市邗江区有关方面在隔离管控等环节工作失职,落实防控措施不实不细,造成疫情扩散。
后续跟进监管不力。张家界市武陵源区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大队长胡华健,负责对魅力湘西演艺场所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进行监督管理。“魅力湘西”观演期间,游客未全程佩戴口罩,演出场次之间的消杀不够彻底。对此,胡华健后续跟进监管不力,负有直接责任,被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对疫情防控履行管理监督职责不力。比如东部机场集团原副总经理、办公室主任汪超,身兼机场涉外疫情防控指挥部指挥长,涉嫌玩忽职守,对疫情防控履行管理监督职责不力,造成重大损失和恶劣影响,江苏省纪委监委对其立案审查调查并采取留置措施。
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指出,这些公职人员被问责的原因显示,除了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对疫情风险认知不足、思想上松懈之外,还说明他们在当前形势下并没有把疫情防控作为首要的常态化工作来抓,同时不具备足够的应对疫情风险的能力,导致工作出现漏洞。

02 领导干部如何应急决策?

目前已经进入风险社会,风险意识越来越成为领导干部必备的重要能力素质。党中央多次强调我们面临的重大风险,包括国内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风险以及来自自然界的风险等,如果领导干部不能形成科学严谨的风险意识,就不可能形成有效的风险研判,更不可能在风险来临时拿出有效的举措和办法。这也是本轮疫情暴露出诸多问题背后的原因。

在笔者看来,领导干部在风险状态下应急决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意识和四种能力:
领导干部必须具有强烈的风险意识,要以敏锐的洞察力,通过捕捉碎片化的信息,便可对潜在的风险挑战有效识别,做到审时度势、未雨绸缪。古语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不具有风险意识,则不可能做出应急决策。
领导干部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在风险来临和突发事件发生时,要把危机处理与主体责任紧密联系在一起,敢于担当,积极作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作为决策者的领导干部必须牢记人民利益重于泰山的责任要求,时刻提醒自己要把人民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谨小慎微,难有作为,乃至尸位素餐,浑浑噩噩,就是因为心中只惦记着自己的官职和仕途,丢掉了责任意识。风险状态下的应急决策,实际上考验的是领导干部一身正气、临危不乱、扛起责任的定力。
处置重大公共危机和突发事件,直接影响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公信力、权威性和合法性。领导干部做好应急决策,要建立在具有真正过硬的能力基础上。
首先,信息获取与事态研判的能力。领导干部心中要有“数”,就要补齐危机信息获取不完全、不及时、不准确的短板,广泛搜集,实地调查,对海量信息进行筛选、精准研判,发现焦点问题,尽快认识危机实质。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领导干部更应懂得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优势,做好信息管理工作。例如,通过交通大数据加强疫情溯源和监测,精准掌握重点疫区人群迁移情况,有效锁定感染者活动路线等,有针对性的加强疫情防控。
其次,依法决策与专业决策的能力。依法决策要求领导干部严格遵守和执行应急处置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以及各级政府关于处置突发事件的规定和条例,依法采取行动。专业决策要求决策者秉持实事求是的精神,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如对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形成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能力,善于从危机应对中把握规律性。
第三,方案抉择与权变应变的能力。不同于常规决策的“繁文缛节”,应急决策着重于抓住主要矛盾、直击问题的关键,决策非程序化,要在短时间内拿出应急预案。当然,这不等于领导者独断专行,拍脑袋决策,应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如专家、媒体、公众等集思广益,决策过程注意信息公开透明,加强与社会舆论媒体沟通,防止谣言四起带来干扰破坏。突发事件往往呈现多变性和不确定性,情况变化疾如旋踵,化解机会稍纵即逝,这要求领导干部时刻关注大局和细节的发展,在监督决策执行的同时,根据事态和环境的变化及时评估现行决策并加以调整优化,作出权宜之计下的变通处理。

第四,疫情传染的切断决断能力。如何避免传染源出现几何级数的扩散增长,需要一线领导干部具备果断的决策力和不折不扣的执行力。毕竟领导干部的决策立场直接影响决策导向和执行效果:是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群众着想,还是为了自己的政绩、脸上有光、出名出彩。倘若站在前者的立场,一定会快速做出关闭传染源头、终止和禁止各类集群活动,并要求不折不扣执行的决策;而如果站在后者的立场上,则会犹豫不决、考虑再三,最终还是选择不改变原有计划。

03 新形势下,各地如何完善常态化精准防控体系?

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扩散,疫情输入风险加大。多地机场、口岸、定点医院陆续出现境外输入关联病例,并造成一定范围扩散。这就要求我们驰而不息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各地如何完善精准防控体系精准防控体系,保障常态化疫情防控?对此,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欧阳康在《国家治理》周刊刊文,提出四点建议。
第一,高度敏锐的疫情发现采集预警系统,以专业化的最敏锐触角进入到疫情可能发生的所有社会组织,及早发现和播报病毒传播情况。该系统应当以专业化方式广泛进入到多个相关领域。例如:一是人员居住集中的社区防疫部门和社区治理系统,在第一时间了解病毒携带者动态,建立直报系统;二是病毒携带者可能出现的各类医院急诊室、发热门诊和呼吸科等相关医疗部门,做好严格的预检分诊,建立首诊负责制和信息直报制;三是涵盖各地的人员和货物流动集散地,飞机机场、轮船码头、汽车站、火车站等;四是各类人员活动高度密集的公共场所发热病人检测体系和隔离系统;五是各类高风险岗位人员的预防性主动筛查措施等。
第二,严密高效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流行病学追踪系统。一旦发现疫情,能够在第一时间查询其行动轨迹和密切接触者,搞清本次疫情已经传播的范围、路径和人群等,为及时防控确立目标以便分类施策。为此需要构建严密高效的社会组织体系,借助于最新大数据智能信息系统,运用高新科技追踪系统手段支持,相关辅助支持系统,其要求是全面、准确、及时、动态跟踪。
第三,严密高效的疫情封控系统和患者救治系统。一旦发现散发疫情,能够根据流行性病学调查结果在第一时间启动封控预案和备用设施,按照确诊病例、发热病例、疑似病例和密切接触者等四类人,精准检测,分类隔离,做到应检尽检,应隔尽隔,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形成强大公共卫生安全保障体系。
第四,足够充分的精准防控保障体系。强有力的指挥中心,平战结合的高质量隔离和防护设施,强大的病毒和疫情检测体系,疫情追踪体系,患者救治体系,多方位多层次多变量应急预案体系,技术支持体系和资源储备体系,抗疫和投出产出效能评估体系,领导干部和相关人员责任追究体系等,各方面彼此支撑,有序结合,融为一体,形成强大合力。

来源:人民论坛网(rmltwz)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