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印度的对外战略,用它的外长的话,叫:交好美国、应对中国、深耕欧洲、安抚俄罗斯、调动日本、整合邻国。这是它一个很具体明确的外交路线。


印度的战略是要干什么呢?它的战略分对内和对外两部分。


对内战略:“新印度”

2017年的时候,莫迪在印度独立日的演讲当中提出了“新印度”的愿景,很像我们说的百年复兴。这个“新印度”,把他过去所提的所有关于印度发展的概念、倡议都拉在里面——比如莫迪上台之后提了“数字印度”“清洁印度”“技能印度”“创业印度”等各种各样的“印度”,还有“印度制造”等,这都属于新印度的愿景里的一部分。


这个“新印度”的核心是什么?还是要发展经济。印度也有目标,是到建国75周年的时候,也就是到2022年的时候,印度能发展成一个4万亿美元体量的经济体。到2025年成为5万亿美元的经济体,也就是在莫迪第二任期结束之后,印度要成为5万亿的经济体。可以看得到它的目标是什么。2019年时印度经济体量排在世界第五,达到2.8万亿美元;要成为4万亿美元的经济体,是要超过德国;要成为5万亿美元的经济体,则是要超过日本。所以,印度短期目标概括起来就是“赶德超日”,成为世界第三,这是它目前的目标。印度人提发展目标的时候,其实在承诺方面是很不严肃严谨的,这一点跟中国不太一样。印度也有五年计划等,但能完成50%都算是很优秀的了。但是,口号归口号。莫迪上台之后,实际上印度经济表现还是不错的,因为它的增长率从2014年到现在,年均是7.3%左右,是主要经济体里发展最快的国家,有几个年份比中国都高一点。但是,它有没有可能性在2022年达到4万亿美元呢?这个可能性基本没有。尤其是在新冠疫情冲击之下。我理解的“新印度”愿景,核心的意思就是,印度还是有宏伟目标的,有自己的一套战略设想。这是印度整个国家大的发展方向上的战略诉求。


对外战略:“领导型国家”(leading power)

这一战略概念是2014年的时候莫迪提出来的。为什么用leading power的概念?是跟过去区分,过去印度的对外战略叫“平衡手”(balance of power的角色),作为体系平衡的力量。所谓体系平衡的力量,就类似于天平的一个砝码,在天平的左右秤里,它放到哪一块里就能改变平衡,实际上还是一个附属附庸的角色。但是,当leading power的时候就不是附属了。它的意思就是要在全球发挥领导作用,不单单是作为一个平衡的力量。这是它对外战略最核心的概念。


这个概念下它要干什么呢?要干的事情就多了。在这个概念下,可以听到印度经常说的“改革的多边主义”。印度的核心诉求是几个方面,最大的诉求就是要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印度是联合国维和行动里派部队最多的几个国家之一,印度经济体量世界第五,人口很快就是世界第一了。前些年和中国在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里,要求IMF改革等。这些倡议、希望基本都没有兑现,所以印度现在提的是“改革的多边主义”。印度要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样才是一个像样的领导型大国。还有就是印太战略,待会儿我详细说。另外还有“邻国优先战略”、印度洋互联互通、“向东看、向西走”等各种各样的词汇,这都是莫迪提出来的领导型大国战略里的一部分。太多太复杂,不便于理解。对于印度在这个剧变时代的战略,如果用更简单的词汇概括,那么看看印度原来的国家安全顾问,也是原来的驻华大使梅农(Shivshankar Menon)去年的一篇报告——这篇报告就是关于印度的国家对外战略,目标是三个方面:一是增强印度,就是发展经济;二是巩固周边;三是对外平衡。这是它核心的诉求。


1.第一,增强印度实力、发展经济,这个不用多说了。


2.第二,“巩固周边”,就是印度的门罗主义——南亚属于印度的地盘,印度洋属于印度的洋。印度地缘政治的门罗主义思维是非常强的,我觉得比俄罗斯甚至更强。对于俄罗斯而言,毕竟苏联解体没多久,苏联加盟共和国刚刚从苏联解体中独立出来二三十年,要让俄罗斯接受这种势力范围的损失,俄罗斯很难接受。但是,印度这个国家让人特别难以理解——印度怎么会有这么强的门罗主义思维呢?英国人都很震惊——英国人1947年离开印度之后就很震惊:印度居然比大英帝国当年还狠,所以称尼赫鲁是印度的寇准(当年主张搞前进政策的英国总督)。大英帝国当年都不敢把中国藏南给实质性地吞并,结果印度独立后却这么干——1951年印军大举北上,把达旺吞并了。英国人当年交给印度的地图,特别是中印边界西段,当时还是未定界,可是尼赫鲁在1954年的时候,居然全都改成了已定界。印度更狠的是对待像不丹、锡金这些国家;大英帝国当年都没把它们吞并,可是在尼赫鲁的时候,1952年,印度地图上直接把不丹和锡金都放在了印度领土范围内。


很多人都很难理解印度的这些想法,甚至中国领导人一开始都很难理解印度人,因为我们总是把它当做第三世界国家,当做争取国家民族独立的国家。我们觉得,一个被殖民的民族好不容易争取民族独立之后,怎么还会去奴役其他民族呢?周恩来总理当年就有过这样的疑问。我的解释就是,大英帝国走的时候,那些有门罗主义思维的印度人还在;比如印度外交部的前身就是当年大英帝国在印度的对外事务部,上面的高级白人走了,回到英国了,但是下面办事的印度人在。还是那拨人,只是说他们的领导们走了而已。1962年的时候,很多人说,印度为什么打仗比较差呢,毕竟也是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部队啊。这也是历史的原因造成的,因为印度的军队,上面的将领,中级、高级的军官都是英国人,下级军官才是印度人。1954年的时候,陆军司令才改成印度人担任,印度军队才所谓“印度化”。1958年的时候,印度海军司令才换成印度人。所以,到1962年打仗的时候,印度高级军官根本没有指挥大兵团作战之类的经验,甚至更缺少的是战略谋划和思考的能力。这跟中国人民解放军相比,肯定不是一个量级——无论战略谋划还是指挥等各方面来说。大家都听过“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这个说法——打仗,军队不在于兵,而在于将;好的将军能把一堆熊包弄得很有战斗力。印度士兵,一定意义上来说还不差,但是将军确实是比较差的。虽然当时中印从兵力上,1962年中国没有对印度有太强的优势,但是确实把印度打得落花流水。这是后话,有点说远了。


我想说的就是,南亚门罗主义思维是从历史上延续下来,到了印度独立之后,实际上反而加强了。到了现在,莫迪政府反而更加加强了这个理念这里就涉及一个更重要的概念——印度要发展成“印度教徒的印度”。现在的内政部长——印度的内政部长相当于内阁里的二号人物——他说:印度的范围在哪里呢?尼泊尔就不用说了,肯定是属于印度的。尼泊尔是印度教国家,印度和尼泊尔的关系,就似于母亲和孩子的关系,印度是肯定要吞并的。还有哪些国家要包含在印度里头呢?除了孟加拉国、不丹,锡金更不用说了,锡金早在1975年就被吞并了,还有阿富汗、巴基斯坦、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缅甸,这些“都属于印度应该有的国土”。当然,这种“大印度民族主义”,印度政府二号人物都可以公然拿出来说,是让人很震惊的。想象一下,中国哪一天说我们要恢复清朝时候的领土的话,会有多少个国家震惊、担心。但是,印度说这个,居然没有影响——这说明也许大家都很蔑视它,但是另一方面也说明印度的想法确实是很大的。这就是梅农说的“巩固周边”;这个“周边”可大可小,但是核心就是“南亚和印度洋是印度的”。


3.第三,是对外平衡。对外平衡跟刚才所说的领导型大国确实还是有点矛盾的,但是核心的意思就是:印度现在在亚洲这个范围内面临着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中国的存在;中国的存在给印度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威胁,印度的核心安全忧虑是中国。你要问:为什么这么担心中国?这就不是一个可以解答的问题了。中国人根本不担心印度,但是你去印度看,印度一天到晚说中国扩张主义……中国是怎么怎么样欺负其他国家了。中国在它的眼里基本是扩张主义的姿态。甚至莫迪自己几次发言里都暗批中国,类似于我们批评美国一样——我们批评美国总是冷战心态和冷战思维——莫迪批评中国则说:中国是活在21世纪,但是仍然是19世纪的扩张主义心态。这是他在上台之前去藏南时候的一个讲话里明确说的。


印度的担忧

印度的担忧是随着中印实力的对比而带来的,主要原因是中印对比的反差太大了。其实上世纪60年代之前,印度是世界第七大工业国,大英帝国当年给它留下的家底非常丰厚,那个时候绝对在世界排在前十。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时候,印度的经济体量比中国还高;1991年印度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中国就比它高一点;但是现在的经济体量,中国是它的5倍。当然,印度人好的一点是会调整自己的看法。过去,印度人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一直说:中国太差了,中国要跟我学。印度的真正变化在哪里呢?实际上是从2008年之后,之前大家听到的笑话都没有问题——印度人确实曾经认为自己是远强过中国的,认为孟买比上海好非常多——但是现在不是了。现在,印度人倒向另外一方面,夸大中国的能力——这也是它对“中国威胁论”为什么这么害怕的原因。中国的很多政策或者措施,比如说我们搞的数字货币试点,一般中国人根本没有听过,但是在印度战略家的文章里,好像这个东西就非常厉害,厉害到要取代美国的帝国霸权,取代美国的金融世界霸权。我们觉得“一带一路”本质上是经济合作,而在印度看来,中国就是要搞一个“条条大路通北京”的大战略。在它看来,南亚过去基本的态势是条条大路通德里的,加德满都是通往德里的,达卡是通往德里的,廷布也是通往德里的;但是现在中国搞的“一带一路”,要把南亚小国都搞成“条条大路通北京”。印度想象的中国非常之厉害;这种关于中国厉害的想象,一般中国学者都觉得很不可思议。美国人造的一些词汇,在印度非常有市场,而且印度是毫无争议地接受了,就是觉得这些说法是理所当然——比如,说中国在印度洋搞“珍珠链”战略。中国2016年在吉布提有了一个补给的港口;其实有十几个国家在吉布提那儿都有一个后勤补给的港口,日本也有,还有中东国家、土耳其、北欧国家都有的。但是,你看印度文献,它一般从来不去考虑其他国家也有,只说中国有了军事港口。所以,不了解情况的人,就会觉得好像中国真的是在军事扩张似的。实际上,你要是平衡一点看的时候,发现中国和其他国家没有太大区别。比如我们在巴基斯坦建港口,可是印度和日本在伊朗也建港口;中国经营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印度和日本也在斯里兰卡北边的亭可马里运营港务。中国的威胁被印度夸大了。当然这跟经济差距拉大到5倍之后相关,我觉得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印度认为中国带来的威胁感非常之强。


几年前,印度一个记者,隔了15年之后来中国访问。去成都,在成都待了一阵子,回去写了一篇文章,说:过去我们总是拿印度跟中国比,现在不要比了,根本不具可比性。为什么呢?他说:成都拿到印度来,印度都没有一个城市比得过成都。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不是这样的?从基础设施上,更不用说了——成都的基础设施,可能印度没有一个城市比得上。印度最富的城市是孟买,孟买如果在中国排名的话,从经济体量等各方面来说,现在可能连前十都进不了。很多印度精英来了中国之后,这种差距感、落差是非常大的。这就是印度现在战略界为什么把中国当作一个核心威胁的原因。中国周边国家里,对“中国威胁”感受最强的、最有敌意的国家,其实是印度。一定意义上说,日本还根本没有这么强的敌意,毕竟日本和中国的经济差距不大,至少没有中印之间那么大,中国经济总量只是日本的二点几倍。日本还有靠山,美国是它的靠山;日本有盟友,有世界霸主的支持,科技等方面对中国还有优势,所以日本的不安全感不像印度这样。印度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对华的安全感没了。


印度在过去虽然说不结盟,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一定意义上说,它也是靠着苏联替它撑着的。现在俄罗斯跟中国关系这么好了,俄罗斯支持中国的“一带一路”,俄罗斯也反对印太战略,因为美国的印太战略里,有两个最大的敌人,一个是中国,一个是俄罗斯,当然也有伊朗和朝鲜。但是,即便俄罗斯反对印太战略,印度还是要加入“印太”,为什么?因为印度认为最大的威胁是中国,俄罗斯没法再给它提供安全感。现在,印度的“对外平衡”的诉求,只能通过转向美国来获得。


印美关系回顾

印度跟美国的关系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远的不说,从冷战结束之后,是慢慢转变的过程。一开始印度想要跟美国改善关系,从谁身上开始呢?选择从以色列。1992年,印度才跟以色列建立外交关系。原来印度一直是站在阿拉伯联盟一边的,因为阿拉伯国家数量很多,印度当时又搞不结盟运动,是这个运动的领头羊——为了团结多数,它是站在巴勒斯坦、阿拉伯国家这边的,跟以色列是一直对着干的。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印度没有靠山了;那年印度又逢上经济困难,开始搞经济改革开放。为此,印度朝着跟美国阵营开始改善关系的道路走,作为第一步,是首先跟以色列建交;当然这一步也有代价,伤害了同很多阿拉伯国家的关系。但整体而言,至少是印度可以接受的。跟以色列建交,就等于打开了通向华盛顿、跟美国改善关系的大门。之前,从1971年开始,印度是和苏联在一个阵营的,和美国是多少存在一种敌对的关系;但是,印度总是比较滑头的,即便跟美国是在不同阵营里,印度也不是那种替苏联冲锋陷阵出头的国家,所以美国还没有讨厌印度到了水火不容的程度,当然印美关系的具体情况还取决于美国每个领导人的不同战略的权衡了。比如尼克松跟印度人之间就非常的脾气不合,他很讨厌印度;里根也非常讨厌印度;但是卡特不太一样,因为卡特的母亲原来在印度当过志愿者,而且卡特是把“民主”“人权”之类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印度这么大一个民主国家,卡特觉得要予以重视。


印度从1992年和以色列建交之后,试图改善跟美国的关系。当时有一个很重要的梗阻,就是美国不让印度发展核武器,不允许印度再搞核试验。印度1974年就开始搞了第一次核试验,但是之后一直停滞在那儿。这也是印度战略界觉得印度耽误了它的大国地位的一个原因,他们认为这件事情印度政府做得不太对,早就应该继续搞核爆。1998年的时候,印度搞了第二次核试验。美国是不想让它搞核试验的,过去一直是压制它的,明确说:只要你敢进行核试验,就制裁你。1998年印度核试验了之后,美国及其同盟就开始制裁印度。印度被美国所有盟友制裁。有两个国家,印度当时对它们特别没有好感:一个是澳大利亚;另外一个是日本。日本对核武器方面的发展是很关切的,因为日本是唯一遭受过核打击的国家,在禁止核武器方面是很严肃认真的。所以,它比美国对印度制裁更狠。还有一个是澳大利亚,澳大利亚一直是美国的“打手”,冲在最前面,所以印度人对澳大利亚一直是没有好感的。一直到去年才稍微有点变化,为什么?因为现在澳大利亚和中国发生外交冲突了,印度觉得澳大利亚这样挺好的。另外一点,澳大利亚原来禁止浓缩铀出口给印度,现在双方关系改善了,这条禁令有了松动,所以印澳关系也越来越走近了。


1998年印度搞了核试验之后,美国制裁它;制裁了之后,美国也觉得这肯定不是一个长久的办法。所以,1999年的时候,美国自己又打开了美印关系的僵局。克林顿当年去访问印度,开始把印美关系的“梗”给逐步解掉。解掉这个“梗”之后,还是个问题;因为印度不承诺加入《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美国不承认它是有核国家,直到2005年双方签了《民用核能协议》才有所改变。详细的内容不说了,简而言之,就是印度只能发展民用的,军用部分核武器要受到国际原子能监督机构的监控等。印度加入这样一个条约之后,印美两国才把双方关系里的大问题解除掉。


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当年克林顿的时候,美国很重视的一点是印度1991年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已经开始发展起来了。美国当时的对印政策跟对华政策很相似,就是说:印度这么大一个市场,对美国的商界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这也是美国改善与印度关系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另外,从小布什上台之后,美印关系发展到现在,中国的因素越来越重要;中国因素成为美国对印政策非常重要的考量。这个考量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提升为印度和美国关系的最重要的因素。在过去,如果说有这个因素,只能说是放得比较靠后,因为那个时候中国和美国还没有形成这样一个战略竞争的态势。而现在,形势不同了。这是印度为什么会加入印太战略、跟着美国阵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印度认为,中国是它最重要的敌人和威胁。印度和中国之间的差距,它短期内没有可能赶上的。印度如果真的要在2025年赶上中国的话,印度现在的经济年均增长率要达到40%。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印度基本上无望在短期内赶上中国,与中国的差距越来越大。而美国跟中国的战略竞争越来越加剧,所以美国需要印度,这才有了印度积极加入印太四国集团等举动。


印度的外交路线

1.印度在目前这么一个剧变时代,外交战略叫“交好美国”。印度外长苏杰生的书里有一个说法:现在我们说西方衰落或者不行了,可能有点太早了。他说:过去150年的世界历史来看的话,主动跟西方世界靠近的,基本上都发展起来了,东南亚也是这样,日本也是这样,韩国也是这样。印度从1971年开始跟苏联在一块,到苏联1991年解体,印度搞的社会主义和计划经济;印度1991年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等各方面才发展起来,计划经济才慢慢被削减掉;现在则要更深一步地和美国的产业链,跟美国的盟友和美国的整个体系相融入。现在的印度,跟中国不一样,反而是要寻求和美国整个体系的深度融入。


苏杰生说的第二个说法叫“应对中国”。“应对”,他说的英文叫做manage,也翻译成“管理”。刚才我已经讲过了,印度认为:与中国的关系是它唯一需要管理的一对大国关系;其他的几个国家对它来说都是改进的,中国是一个威胁。


2.对于欧洲,苏杰生说,要“深耕欧洲”,发展跟欧洲的关系。印度跟法国的关系一直是很好的,因为法国的外交也比较讲究独立性,印度过去也有很强的反美、反英的外交趋势,法国外交则是相对独立于美、英的,所以印度过去跟法国的关系一直都还可以。印度和德国的关系也是有经济发展的需要,德国是印度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


欧洲国家方面,对印度来说,有一点不好的是,欧洲国家绝大多数是看不起印度的。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印度人去欧洲留学、工作等,受到欧洲的歧视,印度人的自尊又很强,会因为这些事情跟欧洲国家起摩擦。当然,这些事都是小事,不是特别大的战略上的问题。比如说几年前有一个意大利的海军士兵事件:印度的渔民在公海上,被意大利的海军士兵给误杀了;误杀之后,这里就有解读空间了——到底是不是误杀?对意大利士兵,要不要按照国际法要求处理?是适用国际法,还是适用印度国内的法?最后这个士兵跑到意大利之后,印度想要把他弄回印度来,他不来。印度干什么呢?印度直接把意大利驻印度的大使扣留下来,不允许这位大使出境。这就违反了国际上关于外交官的《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当时欧盟很生气,集体发了一个声明谴责印度。印度跟欧洲之间经常有这样的事情,比如德国的右翼或者德国有些人士虐待了在德国留学的印度学生,而印度是自尊心非常强而且很情绪化的国家,所以德国这样的事件很快在印度国内发酵,爆发了反德示威游行。


这样的事情很多,其实印度与美国之间也有。2013年的时候,印度和美国之间就爆发过一次摩擦。印度现在驻柬埔寨的大使科布拉加德,当时在美国当驻纽约的副总领事;她是一个女外交官,从印度国内找保姆,弄到美国去,这个保姆给她家看孩子,她给这个保姆付的薪水是按照印度国内的标准来付的;后来,这个保姆就不满意了,去美国司法部门告这个印度外交官。很显然,这个印度外交官是犯法的——按照美国法律,她是不可以这样的,美国有最低工资标准、劳动保障等,肯定要按美国工资发薪水给人家——但是她又是一个外交官,美国警察当时就没法在使馆抓她。美国警察就趁她送孩子上学——那时候她已经出了印度使馆——把她抓起来了。关键是抓起来之后,美国警察大概是对她搜身了;而对印度女外交官搜身,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经印度媒体报道之后,印度国内群情激愤,两国关系就闹得一度要崩裂的状况。


其实,印度跟美国、欧洲之间经常有这样的问题,在欧美也经常会有印度人受歧视虐待之类的事件。


3.还有就是印度和日本的关系。苏杰生说,要“调动日本”。这是什么意思呢?日本跟印度都是有很强的安全关切的,都很担心中国崛起;日本在中国东边,印度在中国西边。但是日本好的一点是,它跟中国的实力差距没有那么大,再说日本原来还侵华过,日本对中国还是有很强的心理上的优势。印度老是觉得日本的反华表现“不力”,感到很失望。这些年来,只有一个日本领导人是令印度非常满意的,就是安倍。2012年安倍一上台,印度就非常高兴。“印太”概念是安倍2006年第一次上台的时候在印度议会演讲中提出来的,当时最积极的就是印度和日本,而澳大利亚彼时不满意,退出去了。这是第一波“印太”热。第二波就是2017年“印太”重新热起,也是安倍说服特朗普才搞起来的,还可以看得到日本和印度才是最积极的。而去年安倍下台之后,菅义伟一上台,当时蓬佩奥说“印太”就是亚洲小北约;菅义伟就出来公开说,日本理解的“印太”不是亚洲小北约。当时印度就很失望,说菅义伟居然在印太的问题上往后退了。


还有很多事情,在印度看来日本都不够反华、不够“铁”,所以,印度说要把日本调动起来。比如说在“一带一路”建设上,日本也不希望看到中国的“一带一路”搞起来,印度当然是最明确表示反对的。在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017年5月)举行的时候,印度明确表示反对“一带一路”,并和日本达成一个同盟,共同搞一个亚非增长走廊,两国说好了都是要抵制中国的“一带一路”,也有一些其他的协调合作的措施;但是,中国总理去日本访问(2018年5月)之后,日本跟中国要搞中日的第三方合作,也就是日本变相地接受了“一带一路”。这就给印度一个印象,印度就认为:虽然日本对中国也有防范,但是日本意志不够坚决。


4.对于俄罗斯,印度外长的说法叫“安抚俄罗斯”。在印度国内是有很强的一拨亲俄派的,国大党是很亲俄的。但是现任的莫迪政府,相对而言,对俄罗斯的重要性没有很高的认识。第一,印度和俄罗斯的贸易往来就很弱;俄罗斯基本是靠卖军火和石油。而印度买俄罗斯的石油要到哪里买呢?要跑到东边,就是俄罗斯萨哈林岛这边。其实印度最好是从中亚或者俄罗斯西伯利亚买,问题是不可能,这些石油管道等都要穿过巴基斯坦,巴基斯坦不允许通过。所以,印度跟俄罗斯之间主要就是武器上的买卖合作。而且,在印度的战略界看起来,俄罗斯属于没落衰落的一个国家;对俄罗斯不能得罪,俄罗斯仍然是印度的一个朋友,但是已经不是印度可以作为依靠的大国了。印度跟美国关系这么好,所以又得安抚好俄罗斯才行。我们看得到,如果印度跟美国的关系走近一步的话,它就得想办法和俄罗斯的关系也走近一步。而印俄关系唯一可以走近一步的,就是印度买俄罗斯的武器。俄罗斯过去卖给印度的武器,在先进程度上要比卖给中国的武器要先进得多。印度现在最尴尬的就是,它要用这种大规模购买军火的方式,才能拉住俄罗斯。俄罗斯对印度也很不满,尤其是莫迪政府跟美国关系走得近的这几年。详细的不多说了,俄罗斯也有很多打压措施。比如说,最近刚报道的,俄罗斯举办阿富汗问题的国际会议,就不邀请印度参加。美国一看,这不行,反而是美国把印度拉上了。为什么呢?对俄罗斯来说,印度跟它在阿富汗的政策是对立的,干吗要拉印度呢?对美国来说,印度跟它的政策是一致的,所以拉上印度。


5.苏杰生同样说,度要“整合邻国”。这里说的“整合”就有很深度融合的含义,包括互联互通。对印度来说,“整合邻国”其实是一件困难比较大的事情,因为它1971年把巴基斯坦肢解、1975年把锡金吞并之后,造成了邻国的普遍恐慌。现在南亚小国都是大气不敢出,不丹怕被“锡金化”掉,尼泊尔也怕被“锡金化”掉。尼泊尔南部是平原,印度跟它是开放边界,人员往来自由,所以很多尼泊尔人都在印度打工生活、娶妻、生孩子,都已经慢慢快融入印度。尼泊尔的特莱平原40%多人口都属于印度裔,印度的后代。所以,客观上就形成了尼泊尔南部亲印、北部亲华的态势。尼泊尔很多精英人士很担心哪一天尼泊尔被印度“锡金化”掉,最后被印度吞并。现在印度要求跟尼泊尔搞互联互通,但实际上尼泊尔很害怕,反而越来越担心;所以,尼泊尔要跟北边的中国发展更多的互联互通、更多的经贸往来等。不丹也是一样的情况,基本上算是被印度捏在手上的一个小国。到现在为止,都没有跟中国建交,不可以跟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任何一个国家建交。2012年时当时的不丹政府步子想迈得更大一点,他的的首相跟中国总理见了一面,回去之后印度就把他搞下来了。


这就是印度所谓“整合邻国”:南亚就是我的地盘,其他的小国都要乖乖听话。有亲近中国的倾向的南亚小国,印度就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斯里兰卡的马欣达·拉贾帕克萨大幅推进中斯关系,印度就设法促成反对党在大选中联合让他败选下台。这就是印度的对外战略,用它的外长的话,叫:交好美国、应对中国、深耕欧洲、安抚俄罗斯、调动日本、整合邻国。这是它一个很具体明确的外交路线。

来源:微信公众号“知沧海”(ID:zhicanghai)。本文系3月19日共识国际讲坛林民旺老师讲座的文字整理稿部分。林老师为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助理、研究员、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