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城镇户籍子女可继承”,在外乡打拼的游子可以安心回家了。

年轻人对乡村的爱,不再是不得已的维生之选,而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本能,他们会在农村给自己找到出路,会为农村带来新的出路。

2020年与往年一样,出现了许多争议很大的事件,不能不提的一个就是“合村并居”。

一位中国农大研究生写下了一篇《哭泣的村庄,一个中国农大研究生的回乡日记》的文章,介绍了自己在家乡的所见所闻。对当下社会的所知所感,以一个农村出身者的角度向人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的农村,以及“合村并居”政策的荒唐。

从现实而言,中国这个一直靠小农经济与思维维系的国家能因为几十年的时代流转和社会发展随便几下就掀翻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将固有观念洗得一干二净,轻易实现“合村并居”吗?那显然是专家们的一厢情愿与异想天开。

现实中的村庄空了,人心中的村庄还是满的

农村越来越空了,一家家联排的房子零零星星大门深锁,整年不见人烟,因为少有产业,村里的年轻人几乎都已外流,街上闲拉家常、田间忙忙碌碌的都是年过四旬的中老年,农村像一个日落西山的老人,正在渐渐褪色斑驳。

中国的农村,确实在变空,因而被冠上了一个词——空心化,而且可以预见,农村以后还会越来越空。这对于原本耕地就不足且乐此不疲改革的中国社会,成了一个值得提上日程的问题,因而有专家提出了“合村并居”的概念。

事实上,这个提议不是今年才有,多年前就已经有了风声,只不过那时针对的还只是一些贫瘠小规模村落,而现在似乎已经成了一个可以广而用之的大决策。然而专家们提这个意见时,似乎又犯了以往的毛病:理所当然。

中国发达起来,也不过是近二三十年的事,80后之前的人都有浓重的农村情结,许多当初进城安家的50、60后惦记着回农村寻亲、养老、祭祖,70、80后每年靠回农村过节、过年联络日渐疏远的亲人。

对于这几代人来说,农村代表的不只是一个空置住处,而是一种心理皈依,承载着生命的初衷。

而对于生在富裕城市、热爱自由的90后,农村是滋生“李子柒”这类当代精神与文化代表的唯一土壤,一个闹市里的、最后的安宁所在,一个可以给造作灵魂以归宿的地方。农村在中国人的心中,是满的。

合村并居,将在各个村子里生活了几辈子的人拢到一起,像收起棋盘上的散落棋子,可谁有资格做那双冷血的上帝之手,借着个“发展”的由头就随随便便就斩断数亿人的精神根脉、割断他们对家和文化的深情,改写中国传了几千年的家园传统?


提出这种观念的为学者轻浮无知、冷血无情,提出这种观念的为政者脱离群众、懒政一刀切。

农村看似是穷累赘,其实是社会安定的最后一道保险


与规整的城市、城镇相比,农村是散乱庞杂、没边没沿的,虽然与过去相比贫不算贫,但与当下时代的其他群体相比富不算富,经济指数吊车尾,似乎是社会发展的累赘。

但这样的农村就必须被阉割吗?城里人嫌农村人不富裕,地方官员嫌农村拖累整个社会发展、影响政绩,专家嫌农村有碍观瞻、拉低学术数据,但谁知道农村人嫌不嫌这些人虚浮偏执,多管闲事呢!

曾经的农村是穷困的代名词,农村人只有种地一种出路,过着几十年如一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赚着全靠老天爷赏饭的收入,一代代将痛苦传下去。

但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和国家政策的扶持,现在的农村已经旧貌换新颜——作业大面积机械化、荒地开农田,粮田改果蔬田,成规模的养殖区,大片大片的暖棚、采摘园、农家乐……

一样比一样收入丰厚,即便最原始的村庄,只靠兢兢业业种地和国家各种补贴也能赚够养家糊口的钱。

农村人的生活,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么痛苦,他们有土地、有房宅,可以自己种菜种粮,不用愁每个月的房贷、车贷、物业费、停车费,哪怕赚一个吃一个也不担心明天账单迎门,心理上远比城里人轻松。

合村并居会毁掉他们赖以生存的方式,让他们无处寄托幸福感,过得跟城市人一样惶惶不可终日。农村是中国社会最后一只稳定锚,拔起它,谁能保证这个国家不会整个飘起来?

农村的普遍存在虽然在规划和现状上都不好看,但却是一种最广泛的社会保障底线。贺雪峰教授认为,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稳定器与蓄水池。

在外打工的农村人辛劳到老累坏了身体,可能没能在城市攒出一套房,也供不起后半生高昂的城市生活开支,但回到农村他们却可以盖一间大房,无忧养老,这是他们为子女和社会奉献完的最后退路,截断这条路是一种残忍的弱者谋杀。

再以新冠疫情为例,中国实行了最严苛的封锁,却没有出现西式动乱。

这一方面因为我们有储蓄的习惯,可以撑一段,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中国收入最微薄的农业人口不像其他国家只能等着政府发救济餐、领补贴过活,他们有最后一条退路——回家种地,到什么时候不至于饿肚子。

再不济回家还有一亩三分地能活,这是整个社会承受大灾大难的最后底线,合村并居后社会是漂亮了,可那么多人还往哪里回?社会还能承受动荡吗?谁把这道最后的底线拆了,谁有可能成为历史的罪人。

政府指望着下派的扶贫助农干部,农村却在等它自己的知心人

为了农村脱贫,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连续十年从大学招聘村官,一代代有学识、有见识的驻村干部派下去,在各地做了数不清的群众工作,确实成效显著。

有人说许多村官没有带领村民致富的能力,也没有那么高的思想觉悟,在当地并没有什么作为,反而就是勾连当地的各种势力,成了农村发展的既得利益者,暗中私吞公款。

但公道而言,确实也有很多村官真的在岗位上发挥作用,真的对当地发展起到了带头作用,否则中国就不可能这么快实现脱贫政策,他们的贡献是必须肯定的。

政府指望他们,他们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然而他们的使命也仅限于帮农村实现脱贫致富,并不包括阻挡农村人奔向城市的脚步,也无法阻止农村空心化。

正能盘活农村、给农村输血的,不是几年一流转的村干部,而是那些真正热爱田园生活,对农业感兴趣的人。热爱繁华的人从离开了农村,但热爱宁静与自然的人就不会来到或者回到农村吗?

在城市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年轻人越来越独立自由的当下,有多少乡村老宅被改成民宿,招待着一批又一批向往田园而不可得的人!有多少高校毕业的青年返回农村,在山清水秀的乡村干起了蔬果、养殖,享受农场主的生活!

年轻人对乡村的爱,不再是不得已的维生之选,而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本能,他们会在农村给自己找到出路,会为农村带来新的出路。

农村的宅院不全是破破烂烂、毫无价值的旧屋,有很多都是无人居住的新房、好房,也有少部分承载历史和文化的古朴老宅。

为了好看和便于管理就合村并居,大拆大建,名义上是还田,除了与民争利,其实便利的是地方官员,坏处多多——一拆一建浪费了两遍财物;拆房后的土地砖瓦碎块遍布,还不出优质田;一些古迹会被强拆,历史和文化会悄然被抹杀。


与其如此,还不如对现有房屋进行维护装饰、合理分配经济划算、意义深远。

村庄如同路边的杂草,在这片土地存在了数千年,它们自有自己的美丽、自有自己的生长之法,谁想强行支配它们也不合天道人情。它们有自己的周期,现在在凋零,但春天来时,自会再开花。

土地是自然的恩赐,曾寄居于土地的一代代人正在老去、离去,但热爱土地、热爱生命、真正打算献身于自然的新一代青年正在酝酿的路上。

别强行规划,将这片土地搞成死板的方方块块,给后人留点自然之美,留点野蛮生长的东西,给社会守住最后的安全底线,才是这一代人的责任。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