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延续了约1300年的科举制度,是平民入仕当官的唯一机会。一旦金榜题名可谓“鲤鱼跃龙门”,改变命运,光宗耀祖。
十年寒窗之苦累自知,无奈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竞争激烈。在清代,科举功名为数少,获取难度大。进士为全国竞争,一般是三年录取一次,每次三百多人;举人为全省竞争,也是三年一次;乡试的解额全国总数为七百人到一千六百余人不等。
考取功名已是难度颇高,能做官更是不易。清代文官不过一两万人,选官任职机会少。进士几乎都可以任官,举人七成以上不得选任。
于是,在拼命奔前程的道路上,有人彻夜苦读,也有人走上了歪门邪道。
清代科举舞弊,方法五花八门
斩首、流放......清代对科举舞弊严惩
作者: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王志明
来源:人民论坛网(rmltwz)及 《人民论坛》杂志
上文略有删减,浙江大学吴宣德教授对本文亦有贡献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