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孙过庭《书谱》的书者,都有一个共识,即《书谱》不仅是中国自唐以来最为系统最为完整的一部书法理论著作,也是学习草书的最好范本。要学好草书,特别是要学好今草,《书谱》是不可或缺的必修著作。

    孙过庭《书谱》继承了“二王”(指王羲之、王献之)书法精髓,《书谱》中的笔法、结构和章法都有“二王”的影子,在继承“二王”的基础上,并有所创新,形成自己的书法理论体系。通过对《书谱》不断学习和深入研究,使我进一步认识到《书谱》中充满着辩证法,富有很强的哲理,寓辩证法於书法之中,言简意赅,深入浅出。书法艺术离开了辩证法,离开了矛盾对立和统一,就不能成为书法艺术。《书谱》中有关辩证法的例子不胜枚举,本文仅列举四点论述孙过庭《书谱》中的辩证法。

一、骨气和遒润

骨气和遒润既是矛盾的,又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孙过庭对此有精辟的论述和形象生动的比喻。孙过庭云:“假令众妙攸归,务存骨气;骨既存矣,而遒润加之。亦犹枝干扶疏,凌霜雪而弥劲;花叶鲜茂,与云日而相晖。如其骨力偏多,遒丽盖少,则若枯槎架险,巨石当路,虽妍媚云阙,而体质存焉。若遒丽居优,骨气将劣,譬夫芳林落蕊,空照灼而无依;兰沼漂萍,徒青翠而奚托。 

骨力是对笔力而言,骨力是构成点画与字形的基础,也是表达神情的载体,故孙过庭特别强调,假若能使众妙之笔归纳具备,一定要追求骨气。可见骨气对于写好一个字是多么重要。唐太宗曰:“我今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求其骨法。”再次表明,骨气对于书法的重要性,书法中的骨气就如同建筑物中的框架结构,一旦建筑物框架结构出现问题,建筑物或成为危险建筑,或不复存在。由此可见,骨气对书法如此重要,那么如何使字具有骨气,古人在这方面都有论述。清梁同书曰:“尽心作楷。或日书三五百字,不可间断,至半年一年之后,自然渐熟,熟则骨力强、步伐齐、心胆大、性灵出”,梁同书特别强调一个“熟”字,熟则骨力强,胆子大了,书者的情性也能体现出来。清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云,要笔锋无处不到,须是用逆字法即写横画时,使锋右管左,写竖画时,使锋下管上,如此行笔,笔锋便处于逆势。”“逆势法”行笔使笔锋与纸面摩擦而产生阻力。这样写出来的字就显得有骨气。但是只有骨力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遒润,使字有骨有肉。如同体魄健美的人,既有强劲的骨骼,又有丰满的肌肉,骨气和遒润虽然是矛盾的,但又是缺一不可。

    如果骨力偏多,遒润偏少,就像枯木架在险要处,虽然缺少妩媚,但是树干还在。如果遒润偏多,骨力偏少,如同百花丛中折落的花蕊,虽然芬芳,但无依靠。又好比池塘中的浮萍,没有根基。所以一定要处理好骨气与遒润的关系,使字既有力又妍美。


二、劲速与迟留

孙过庭在《书谱》中指出:“至有未悟淹留,偏追劲疾;不能迅速,翻效迟重。夫劲速者,超逸之机;迟留者,赏会之致。将反其速,行臻会美之方;专溺于迟,终爽绝伦之妙。能速不速,所谓淹留;因迟就迟,讵名赏会!非夫心闲手敏,难以兼通者焉。”

劲速与迟留也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书写时只有快没有慢,或者只有慢没有快,字是肯定写不好的。如同一首优美动听的乐曲,在节奏上必然是有快有慢,才能为观众所喜爱。在书写的速度上一味追求快,或一味追求慢,都是不可取的。孙过庭在《书谱》中指出:“劲速是表现飘逸的关键,劲速可以产生速度美,甚至出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而迟留的笔势又会产生凝滞厚重的感觉。能快而慢能够达到众美的境界。如果一味的追求迟留,则会失去畅快之妙,能速不速谓之淹留,能达到众美状态。如果行笔本身就迟钝,还一味追求缓慢,怎么能写出赏心悦目的字呢?要写一手好字,一定要掌握好行笔速度快与慢的关系。具有快慢的节奏感,书法才会有韵味。

那么如何做到迟速兼施呢?孙过庭在《书谱》中给出答案:一是要心境安闲,二是要手法娴熟。心境安闲,就能精神愉悦,事务闲静,正如孙过庭所云,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这里所指的“志”就是心境安闲。手法娴熟,使运笔达到精熟程度,书法技法和规则胸有成竹,自然可以挥洒自如,翰逸神飞。这就是迟速兼施达到的最佳效果。


三、平正与险绝

    平正与险绝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也是写好书法的重要技法。只有平正没有险绝,字就没有动感,显得呆板,字就不美。就如同打乒乓球一样,如果只是一味的追求平稳,球打得就没有劲很平淡,如果突如其来打几个险球,使对手措手不及,这个球就打得漂亮,打得精彩,书法也不例外,正如毛泽东主席在诗词中所说无限风光在险峰。

    如何使书法既平稳又险绝呢?孙过庭在《书谱》中指出:须经过三个阶段的学习和实践。每个阶段都会产生重大变化,最后进入通会之际。孙过庭在《书谱》中对三个阶段作出具体描述, “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作为一名书者,在开始阶段一定要把字写平稳,写平稳后再去追求险绝,掌握了险绝的技法以后,又要讲求平侧欹正的规律,使字写得既险绝又不失稳,实现平稳与险绝的和谐统一。使字既有动态的险绝,又不失字的平稳。这三个阶段一步也不能少,而且要循序渐进,更不能操之过急。如果字还没有写平稳,就追求险绝,就如同小孩路还未走稳,就要学跑,必然要摔跤。关于平稳与险绝的关系,明 董其昌也有论述。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评子敬兰亭序》所言,“此卷用笔萧散,而字形与笔法一正一偏,所谓右军书凤翥鸾翔,迹似奇反而正”处理好平正与险绝这一矛盾关系,就能达到和谐统一之美。即所谓一正一偏,似奇反正。这就体现书法艺术中的辩证法。

四、有法与无法

    书法有法。书法有其自身书写规律。写字与书法不同之处就在于有无法度。不了解书法规律的人,任笔为体,只能是写字,称不上是书法。要写好书法,一定学好书法规律和书法规则。孙过庭《书谱》就是我们学习书法的最为理想的书法理论著作,又是临帖最好的范本。只有向古人认真学习书法规则。孜孜不倦的临习古人法帖,才能把字写好,要真正成为书法高手。必须实现从有法到无法的转变,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就是书法的最高境界。也是世间一切事物发展规律,就是从有法到无法的转变。由低级向高级的提升,无一例外。    

孙过庭在《书谱》中云:“《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况书之为妙,近取诸身……至若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无间心手,忘怀楷则;自可背羲献而无失,违钟张而尚工”。孙过庭这段叙述,充分体现了书法有法。并将书法技法融入辩证法中。作为书者,必须反复学习实践,以指使手中之笔,但是要掌握好书法规则,也不是一件易事。孙过庭云:“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味钟张之馀烈,挹羲献之前规,极虑专精,时逾二纪。有乖入木之术,无间临池之志。”孙过庭是书法大家,学习书法20余年,还没有达到入木之术,既是自谦,也说明书法学习不易。书法学习是要经过长时间不间断学习实践和领悟,才能真正掌握书法的规律,进入非人力所能成就妙有境界。书者达到这种境界,就能心手相应,毫无拘束。进入随心所欲不逾矩的状态。一旦进入到这种状态,就能做到不依规矩能令方园适度,不用钩绳能使字体曲直合宜。到那时,自然可以背离“二王”的法则而不失误。违反钟张的规范乃得工妙。清王澍云:“平生见祝京兆(祝枝山)书凡数十百卷,莫有同者,盖书到熟来,无心于变,自然触手尽变者也。” 清王澍在《竹云题跋婺女本兰亭》中又云:“(诸遂良)自,则心闲手敏,意胜于法,此卷必有法外之意。”苏轼在书论札记中云:“永禅师欲存王氏典刑。以为百家法祖,故用旧法。非不能出新意,求变态也,然其意已逸于绳墨之外矣”。祝枝山,诸遂良,智永都是历代书法大家,之所以成为书法大家,就是他们实现书法从有法到无法的转变,而进入书法最高境界。

综上所述,书法艺术是不断追求变化的艺术,但万变又不离其宗,这就体现出书法的绝妙之处。孙过庭《书谱》中充满着辩证法,充满着矛盾对立和统一。孙过庭将书法融入到辩证法之中,使学书者开拓眼界,启发学书者用辩证法去分析研究书法。更好地加深对书法理论的理解与掌握,指导书者正确运用辩证法进行书法创作 ,对书法学习者大有裨益。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