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仁:改革的本质是系统性地纠错 “小道理”盛行——这个不让碰,那个不让改。但似乎忘了一条大道理,那就是要让绝大多数人的绝大多数行为,在合法的框架里进行。在一个变化很快的社会,改革要提升制度化能力,也就是化解法外行为,把对他人与社会无甚损害的法外活动,尽可能地纳入法内框架。否则,越来越多的人另起炉灶,“不和你玩了”,那才叫最大的制度失败。 财经视点 2022年05月24日
冯磊:社会的悲剧源于时代的狂热 无疑,狂热是理性的大敌,更是崩溃的前夜。“越是充满鼓动性的和神圣意味的,就越是应该警醒的”,“诱惑越大,毁灭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这是一个怀疑论者的笔记。 洞鉴古今 2022年05月23日
人们为什么念念不忘焦裕禄? 焦裕禄那种敢于“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气概,“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自己”的情怀,不啻是黑云压顶时一道耀眼的闪电。正是以这种气概和情怀,我们的党克服了历史上的一个个危难而一往无前。 洞鉴古今 2022年05月07日
马国川:若“国家的崛起”并没有给人民带来富裕与幸福,那这样的“大国梦”有何意义? “大国梦”有那么重要吗?许多国民发出这样的疑问。100年的现代化道路,的确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总结。经历了战争洗礼的日本民众意识到,无论如何总结明治维新以来的历史,有一点都是确切无疑的,那就是在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可以称道的意义只是在于:对内,给自己的人民带来富裕与幸福;对外,给世界带去和平与安全。 寰宇视野 2022年05月05日
梁晓声:人类面临的许多灾难,大多是一部分人带给另一部分人 人类面临的许多灾难,十之五六是一部分人类带给另一部分人类的。而人类最险恶的天敌,似乎越来越是人类自己。人类“文化”发展至今,既功不可没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也掩盖了许多事实的真相。 文化纵横 2022年04月28日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传统思想文化最严重缺失的基因 中国学人历来的一个价值标准就是要“学有宗旨”。陈寅恪在二十年代提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以来,终身未曾违背这一宗旨,真是“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文化纵横 2022年0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