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教授:中国已经重回历史巅峰了吗? 中国GDP占比变动反映的中国国家发展历史其实是一个回归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崛起的过程。因此,重新理解历史上中国的国家能力和国家形式,有助于我们解释当代中国为什么能够回归到历史上的平均水平。 前沿观察 2021年04月07日
拆迁大幕下的村庄众生相 拆迁本意是为了城市规划建设的需要,也是让农民进行快速城市化。但拆迁过程中的“钉子户”、农户自利行为、家庭内拆迁款分配等都使得拆迁不只是外人所想的“一夜暴富”或“誓死抗争”,而是涉及多个利益主体,不仅有村庄与房地产商,还有农户与农户,以及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博弈。 文化纵横 2021年04月06日
陈独秀墓五次迁修史 安徽安庆十里铺乡,有一座占地110亩的陵园。进入陵园,是一座牌坊,牌坊正中,是“独秀园”三个大字,两边分别刻着“民主”和“科学”,正前方,是名为“惊雷”的一整面浮雕墙,上面记录了陈独秀的生平,如创办《新青年》、组建中国共产党等重大历史事件。这里,就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新青年》主编、“五四运动”总司令、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中共五任总书记陈独秀长眠的地方——独秀园。 文化纵横 2021年04月06日
困守城乡夹心层 | 农村青年画像 农村大学毕业生“夹心层”特征主要表现为,他们在就业上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在生活中同时面临在城市立足难和家庭期望压力下难以返乡的“两难”。 前沿观察 2021年04月02日
杨华:修路能改变农民的观念? 农民不会跟与己无关的“外边世界”进行比较,而是跟身边的人进行比较。只要身边的人不改变,他们就会自得其乐,沉浸在田园牧歌之中而对“外边世界”无感。只要身边的人有哪怕一丁点变化,他们都会立马感知出来,这是他们的敏感点。身边人一改变,他们就要效仿其道,乃至想方设法“弯道超车”,你一旦改变,其他人也同样感知,进而形成比较与竞争的正反馈,推动农村的改变。 新城乡 2021年04月02日
中美之间真正的差距是什么? 这么多年来,美国科技实力为何能引领全球?中美之间,最根本的差距在哪里?是什么阻碍了中国的科技创新?政府、教育、科学界以及全社会需要做出哪些改变? 前沿观察 2021年04月01日
冯玉军:从世界强国沦为边缘化的资源供应国,俄罗斯怎么了? 以大型国有企业为核心的“国家资本主义”模式不仅没有带动俄罗斯的发展与创新,反而起到了制约作用。以2003年末的“尤科斯事件”为标志,俄罗斯政府推行了一种“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大力扶植大型国有企业,力图将它们作为“经济引擎”实现“赶超式发展”。但十多年以后,这一模式的实际效果却让人大跌眼镜。 寰宇视野 2021年04月01日
想干事而不敢干事……基层管控困境值得关注! 当前,在基层治理中滋生出一系列管控困境:在各式各样繁忙工作之下,基层治理中的“管理”变成了“管控”、“严管”变成了“严控”、“管好”变成了“管死”,由此一些基层干部存在“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的工作心态,并最终导致基层干部中存在“创新担当缺失”“能干事而不敢干事”的“难作为”问题。为什么在一些地区“管好管严”会变异为“管住管死”?这些管控困境是如何产生的?如何治理? 新城乡 2021年03月31日
皇帝们的愚蠢,远超老百姓想象 因为有了无上的权力,周边的人也就只会阿谀奉承,只会歌功颂德,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说不要打。即使要对万国开战,他们也会闭着眼睛说好好,继续打,我们一定会大胜,我们会成为唯一的胜利国。当八国联军打到北京城之前,慈禧收到的一直是捷报,每一份电报都是胜利的消息,但是当八国联军打到北京城了,慈禧才知道原来大清国一直在输,输得彻底,只能急急忙忙地西逃。 洞鉴古今 2021年03月31日
修路能改变农民的观念? 这二三十年来,西南某省一些村寨虽然外出打工的人不少,却并没有给寨子里的生活面貌和观念带来太大改变。不过,随着近年大西南大修路以后,这些情况却有所变化。这是为什么呢? 新城乡 2021年03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