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虽死,其强国之术却流传至今 商鞅之术在中国有那般顽强的生命力,真是令人窒息。然而商鞅虽恶,却不过是迎合帝王。后代帝王并无商鞅,却用其术,这不是商鞅一个人的败坏,而是延续几千年的整体堕落。古人常说“以史为鉴”,历代治国者并不愚蠢,他们不断汲取前朝覆灭的历史教训。但吊诡的是,为什么历朝历代充分吸取了历史的教训,却仍然难以逃脱历史的惩罚? 洞鉴古今 2021年11月19日
叫停无偿外援:邓小平之怒与国家之福 正是小平同志这种捂紧钱袋不乱撒钱,把中国的钱用在中国人民身上,用在中国经济发展上的务实精神,再加上中国开始了波澜壮阔前所未有的改革开放,从而让中国走上了富强之路。 洞鉴古今 2021年11月19日
土耳其到底想干什么?悄悄搞“突厥同盟”,一股潜流强势回归 泛突厥主义的这种生存方式根本不是真正的思想、理论或理想的生存方式。可以预测的是,泛突厥主义有可能会继续随着世界和地区局势的变化而长期蛰伏或泛起,但它不可能达到其预想目标。 寰宇视野 2021年11月18日
宋时轮就长津湖战役的检讨书 长津湖战役,也是志愿军第9兵团入朝参战部队的第一仗,也是长期在华东暖温带地区作战的第三野战军部队第一次在极寒天气下的首场战役。毛主席评价这场战役是“完成了巨大的战略任务”,美军战史用“一次地狱之行”来形容,就连斯大林都用“这是一支伟大的军队”来评价人民志愿军。 洞鉴古今 2021年11月17日
税局副局长的情色交易 最令人好奇的是,税务局的官员开设企业,盈利模式是什么?用自己的关系人脉做生意,他们究竟做什么生意呢?这其中有什么猫腻?而在别的地方的税务部门,有没有类似以权谋私的腐败? 文化纵横 2021年11月17日
陈志武:政府有钱不如民间富有 民富是民主与法治的基本条件。有利于催生民主法治发展的格局包括许多方面,一是“政府穷民间富”,另一个是国债金融市场。负债累累的政府是一个权力难以扩张的政府。负债、债券市场、征税、纳税人,这些都是民主法治的砖瓦。 寰宇视野 2021年11月16日
“中国是头号敌人”?万字报告披露印度挑衅的真实意图 中印冲突和莫迪政府对华示强外交存在两个背景:印中关系中原有的结构性矛盾,以及印国内政治生态的右倾色彩。此次冲突再次表明,两国现行的互动机制正面临效能衰减,难以平稳处理两国复杂关系。如果要重启两国关系,必须对当前互动结构进行重构。 寰宇视野 2021年11月16日
基层干群关系调查:近1/4村干部表示与村民有过冲突 近1/4的村干部表示与村民发生过冲突。有23.3%的村干部表示,在村务办理中偶尔与村民发生冲突,主要在农业补助、征地赔偿、优生优育、户籍制度等政务方面,占比达58.3%。 新城乡 2021年11月15日
外交官袁南生:中印两国,区别最大的不是政府官员,而是知识分子 我当时的第一个感觉是,这不是公开唱反调吗?一个报纸编辑居然敢在正式场合公开发表同中央部长不同的意见,敢于公开批评上面的政策是错误的。后来,这样的情况又碰到数次。我为此专门请教过印度朋友,他们异口同声地说,这有什么奇怪吗?难道可以把你认为是红的东西说成白的吗?他们说。这是印度知识分子应有的特性,坚持操守,不说违心话。 寰宇视野 2021年11月15日
人民日报副总编亲历:40年前为什么要开放? 古今中外,历来的改革都是先睁开眼睛看世界,从对比中找差距。当俄国农奴制走进死胡同时,彼得大帝发起改革,组织庞大的出访团巡访欧洲,而他自己则化装为一个普通团员随团学习。清末,当中国封建社会已千疮百孔,感到不得不改时,也于1866年派出了第一个出国考察团。西方先进文化的信息逐渐吹入国内。然而,近代以来中国对外的大门总是时开时闭,思想也就一放一收。 洞鉴古今 2021年11月15日